- 新中國經濟周期的演變:機制、因素和趨勢研究
- 徐志向
- 1862字
- 2021-10-22 11:41:15
1.5 創新與不足
1.5.1 存在的創新
本書存在的創新點主要有三點。
第一,新中國經濟周期的演變機制突出體現為“三位一體”的時空轉換過程——“中式周期”演變規律。
本書以改革開放為“分水嶺”將社會發展階段劃分為3個“大階段”和13個“小階段”,并與經濟周期階段進行“匹配”,發現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變化與經濟周期的演變表現出了鮮明的耦合性,且由改革開放前的“基本耦合”轉變為改革開放后的“完全耦合”。進一步對新中國歷來經濟數據與經濟社會發展現實考察研究表明,盡管從單個經濟周期來看,周期形態的決定可能取決于不同時期經濟系統內要素的相互配置狀況,但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周期的總體演變機制,卻呈現出一種動態的演化過程——“三位一體”的時空轉換過程,即政治周期、經濟機制內部調節周期以及創新周期三種經濟周期類型統一于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的同時,又突出表現為從改革開放前的政治周期為主導,到改革開放后經濟機制內部調節周期為主導,再到新時代以創新周期為主導的內在演變規律。同時,筆者將這一規律稱為“中式周期”的演變規律,這也是本書最主要的創新點所在。
第二,新中國“制度+開放+創新”的獨特發展模式內在規定了“三位一體”時空轉換的周期演變機制。
本書研究認為,新中國經濟周期演變的影響因素既有國內因素,也有國外因素,既包含需求側因素,也包含供給側因素,但總體體現為“制度+開放+創新”發展模式的綜合作用。也就是說,“制度+開放+創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同時也內在規定了新中國“三位一體”時空轉換的周期演變機制。通過實證分析發現,一方面,制度因素大約能解釋新中國約30%的經濟周期波動,而且制度變革主要按照影響微觀、中觀、宏觀的邏輯路徑并最終反映于宏觀經濟的波動。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以后,美國和日本對中國經濟的貢獻率大致為20%,且日本高于美國。而中國對美國和日本的經濟貢獻度更高,尤其是中國對日本的經濟貢獻率可達30%。此外,我國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速之間存在著很強的關聯性,特別是在繁榮階段比在衰退階段的關聯度更高。技術創新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大概為期7~8年。
第三,新時代雖然短期內我國仍然面臨著經濟下行壓力,但長期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統籌發展的可能性很大。
一方面,本書綜合運用灰色系統理論中的Verhulst模型預測法、景氣指數法中的合成領先指數法以及時間序列預測法中的ARMA模型預測法對短期內我國各類經濟周期的演變趨勢以及GDP自身的波動趨勢進行研究,發現短期內我國宏觀經濟波動仍然處于繼續衰退的態勢。另一方面,本書從總量、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六個維度對中國省際經濟發展質量指標體系實現了重構,并采用熵值法測算了1999—2016年中國省際經濟發展質量綜合指數。結果表明,以往時期中國省際經濟發展質量在逐步上升的同時存在著發展不穩定、不充分、不協調、不平衡等異質性問題。另外,運用熵值法與均等賦權法分別對“十三五”時期與“十四五”時期省際經濟發展質量的變動趨勢進行預測對比,發現新時代中國省際經濟發展質量在呈現出向好趨勢的同時,盡管省際異質性仍將存在,但體現統籌發展的均等賦權方式將利于差異的有效緩解。
1.5.2 研究中的不足
本書的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關于馬克思主義經濟周期理論的研究尚存不足。馬克思主義經濟周期理論內涵豐富、思想深邃、大含細入,僅從《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50卷里便可窺見一斑。然而,囿于畢業期限,筆者在學習期間只是對《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第19卷、23卷、25卷、26卷、30卷、31卷、46卷以及《資本論》等馬克思主義的部分著作進行了粗淺的閱讀和總結,深知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周期理論的認識依然存在諸多不足,這也是筆者在以后的學術生涯中立志實現的重大理論突破點。二是關于前沿數量統計分析工具的運用尚存不足。受部分微觀經濟數據的可獲得性以及本人學術水平的局限,書中所采用的部分數量統計分析工具相對而言可能存在些許滯后。但是,需要澄清的一點是,本書在方法的選擇上秉持的是適用的原則,而并非是一味地盲目追求前沿。因此,并不會對分析結果產生較大的影響。三是在研究新中國經濟周期演變歷程與國際比較時,筆者通過對相關資料和歷史數據進行整合分析發現,還有很多關于西方發達國家與中國經濟周期的波動規律尚待挖掘。四是新時代經濟發展質量的衡量指標的重構仍然存在著一定的不足。本書雖然已經實現了對省際經濟發展質量衡量指標的初步構建,但是受限于部分數據的可獲得性,仍然還有一些重要的指標出現了遺漏。因此,今后隨著數據的逐步更新和完善,新時代中國經濟周期的衡量指標依然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 2022—2023年中國裝備工業發展藍皮書
- 經濟大棋局,中國怎么辦
- 政府管制評論(2014年第1期)(總第5期)
- 中國經濟學刊(2017年春季號/第5卷/第1期)(英文版)
- 城市化的中國:機遇與挑戰
- 中國金融創新再出發(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書系)
- 長江中游城市群研究(武漢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系列成果)
- 浙江省地理信息產業專利導航分析研究報告
- 第四增長極:崛起的長江中游城市群
- 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發展報告(2019):新時代下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 中國《資本論》年刊(第二十一卷)
- 澳門與橫琴合作中的產業選擇
- 生態文明視閾下青海省產業轉型升級研究
- 中國東北與俄羅斯遠東區域經濟合作研究(東北亞研究叢書)
- 跨境經濟合作:原理、模式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