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兒律動教程
- 涂遠娜 王孟
- 4959字
- 2020-12-04 16:59:41
第三節 律動與幼兒身心發展的關系
幼兒律動活動是指在音樂的伴奏下,以協調的身體動作來表現音樂的活動。律動活動能力是建立在自由靈活的身體和敏銳地感知音樂的基礎上的,也就是所謂的隨樂能力。幼兒律動活動既能夠滿足幼兒對音樂的參與、探究的需要,讓幼兒獲得表現和交流的快樂體驗;又能促進幼兒的身體運動能力和協調性的發展以及音樂感受力、表現力和創造力的提高,提高幼兒的身心協調活動的能力。幼兒律動活動能力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強,體現出一定年齡段的特點。
一、0~3歲嬰幼兒律動活動能力的發展
人類早在胎兒時期就開始了動作的探索,而嬰兒期更是動作迅速發展的時期。嬰兒期動作的發展是一個從整體到具體、從粗糙到精細的過程。0~3歲嬰幼兒的身體動作是從未分化的不隨意階段逐步向初步分化的隨意階段發展的:孩子從出生到6個月期間,不僅能夠對聲音做出反應,而且還會用動作尋找聲源。例如,在嬰兒的搖籃邊搖響撥浪鼓,可以看到嬰兒會高興地扭動身體、手舞足蹈,甚至用聲響玩具去吸引嬰兒時,他們的手或腳會去主動碰擊能發出動聽聲音的玩具。他們能對音樂做出主動的反應,晃動身體或是轉頭,但這些身體運動還不是由有節奏性的音樂引起的,只是嬰兒對純音響做出的本能的、全身性的反應,比較籠統、粗糙。到1歲半左右,嬰兒才會對比較鮮明的節奏做出相應的動作反應,這種對刺激反應的明顯進步,表現在嬰兒的不同類型身體動作顯著增加、試圖使自己的動作與音樂節奏相協調、有同成人一起舞蹈的意向等。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的律動逐步分化為局部的、比較準確的動作。2歲左右的幼兒能自如地行走、爬、滑、滾、拍、推、拉等,能進行用手拍擊身體的部位等非移動動作,并隨著節奏鮮明的音樂自發地點頭、搖擺、旋轉、蹦跳等,同時還能做一些較細小的動作,如敲鼓、嘴吹氣、手指操作等。到3歲左右,幼兒隨樂動作能力有了較大的發展,他們一般能較好地跟隨音樂控制自己的動作。此外,隨著動作與音樂協調能力的逐漸提高,這一年齡階段幼兒的節奏能力也隨之逐步發展起來,表現在:對能發出好聽聲音的玩具樂器產生一定的興趣;會有意識地去敲擊、演奏;能逐漸隨著音樂有意識地合拍做動作;根據音樂聲響、情感的變化而變化動作;動作以單純的單一上肢動作、簡單的復合動作(下肢走步加上肢隨意動作)為主。同時,這一階段的幼兒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做一些簡單的模仿動作;并能注意音樂的進行和變化,努力讓自己的動作與音樂節奏一致。
二、3~4歲幼兒律動活動能力的發展
(一)以單純動作為主
3歲以后,幼兒的動作逐步進入了初步分化的階段。大多數幼兒都能自如地運用手、臂、軀干做各種單純動作,如拍手、點頭、搖頭、擺臂、跺腳等,其平衡及自控能力初步顯現,但由于受神經系統協調性發展的局限,有時不能較好地隨著音樂控制自己的動作。這個階段幼兒腿部力量較弱,腳掌缺乏一定的彈性,平衡能力較弱,身體左右搖擺比較大。所以,該階段的幼兒對幅度較大的上肢動作易于掌握,對下肢肌肉力量及彈性要求不是太高的單純的移動動作,如小跑步、小碎步等較易掌握,而對跳躍動作及上、下肢聯合的復合動作掌握起來還有一定的困難。
(二)隨樂能力的發展
3~4歲年齡階段的幼兒與嬰兒相比,利用動作來表現音樂的體驗更豐富了,他們基本學會了流暢地、準確地隨音樂變化動作。在動作的表現能力方面,他們能有意識地表達某種情感和動作的意義。由于認知能力以及肌肉控制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其動作的協調性(指動作與音樂相協調一致)也逐步發展起來。在音色知覺上,該階段的幼兒能辨別兩三種有鮮明對比度的人聲或樂器聲,已經有比較聲音強弱的能力,并且能用身體和表情來表現音樂帶來的情緒變化、強弱、快慢;還能用簡單的肢體動作合拍中速、稍快、中速偏慢等,能根據音樂性質的變化,用相應的肢體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感覺。例如,音樂速度快時,幼兒手上、腳步的動作也會加快;音樂柔和時,幼兒的動作也會跟著音樂搖擺、緩慢。
(三)以模仿為主
愛模仿是此階段幼兒的重要學習特點。幼兒認識自己的身體,可以通過自由地運用身體各部位做各種單純的動作和單一的舞步,或運用身體的各部位做出相應的有規律性的節奏動作和一些簡單的步伐;他們會用自己想象的動作來模仿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具體事物,如動物、植物、交通工具等。
3~4歲幼兒在律動活動中的動作表現往往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還不善于用動作與同伴配合、交流和分享。他們的動作認知也在逐步發展,所以教師在律動動作選材上應優先從幼兒熟悉的“一般生活動作”開始,并同時注意逐步增加“律動模仿動作”。模仿類律動主要包括生活、動植物、自然等動作在模仿中反復練習,既活潑又簡單易記,如“開火車”“小鳥飛”“刷牙”“小貓”等各種動作。另外,簡單的舞蹈動作學習在小班后期也應該一點一點的滲透。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身體發展的特點,小班幼兒特別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時間不宜過長。
三、4~5歲幼兒律動活動能力的發展
(一)動作穩定性、協調性、持續性增強
4~5歲幼兒的動作能力有所發展,比3~4歲的幼兒能更有效地控制肌肉活動,骨骼和關節也較為靈活,其身體的穩定性和平衡能力有所提高。該年齡段的幼兒動作穩定性和協調性也有所增強,在有音樂或指令的情況下已經能夠隨著節拍走動,其身體的反應力和表現力也相應提高。例如,跑動時,腿和臂的動作已可以很好地協調;轉圈時,身體能較為有效地控制,能完成1~3圈的轉圈動作。幼兒在動作的掌握上:幼兒的身體大動作、手臂動作進一步發展;下肢的運動能力也有提高,可以做一些連續的移動動作;單一舞步通過節奏的變化可以做一些稍微復雜的連續移動動作,或做一些上下肢一起的復合動作;控制能力和協調能力進一步加強,還可以做一些雙腳的小跳動作,在跳的騰空過程中還能保持重心和平衡性;同時合節拍做動作更加自如。
(二)動作形象生動和表達多樣化
此階段幼兒的思維具體形象性最為突出。幼兒不僅能模仿各種與他們生活經驗相符合的舞蹈動作,而且能夠展開豐富的聯想,并能夠根據情節來進行簡單的即興動作創編。他們還可以做一些簡單的舞姿變換練習,將單一舞步通過節奏變化成為較復雜的舞步或形成連續移動動作,還可以自己確定動作的主題和角色,動作具有一定表現力,如“娃娃步”“小跳步”“碎步”等;認識手、腳的基本位置,如一位、二位、五位等;同時做一些雙腳小跳的練習,可以鍛煉幼兒在彈跳過程中保持重心和平衡性。
在這個階段,教師在幼兒律動教學選材上,注意提高“一般生活動作”本身的難度和“律動模仿動作”的比例,增加有表現力的舞蹈組合動作。同時4~5歲是幼兒堅持性發展最快的年齡。此階段幼兒的有意識注意開始形成,能保持注意力大約10~15分鐘,但幼兒大腦皮質興奮過程仍占優勢,抑制機能還不成熟,對行為的控制能力較差。在舞蹈律動的完成過程中,幼兒容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缺乏持久性,所以在律動活動過程中,教師對幼兒的指導態度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果。教師要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幼兒有了興趣才能堅持,興趣對培養幼兒的堅持性有著積極的作用。
(三)隨樂能力
此階段幼兒的思維具體、形象,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也不斷發展。4~5歲幼兒能辨別音高和音區,能重復簡單的節奏,能從前奏中辨別熟悉的歌曲,能夠隨著音樂節奏配合身體做出合適的律動。這一時期的幼兒能基本理解音樂所表現的情緒和情感,并由此產生一定的想象和聯想;能借助歌詞、已有的生活經驗、音樂經驗,通過身體動作來表達音樂形象;并且創造性表現能力也在不斷增強。但是,4~5歲幼兒對于較為復雜的、情緒情感性不強的、沒有標題的、純器樂的理解有一定困難。
所以在律動活動教學中,教師應多用形象的比喻和模仿,用形象、生動、有趣的語言調動幼兒思維,啟發幼兒產生聯想,激發其學習興趣和熱情,使幼兒生動、形象地表現,甚至還可以即興地創編出動作。
(四)合作性
5~6歲階段幼兒有著強烈的交往需求,他們已不再滿足于自己玩,而是開始喜歡尋找同伴一起玩。他們開始注意運用動作與同伴進行合作、交流。在集體舞律動活動中,此階段幼兒會自己尋找一塊比較空的位置,不與別人碰撞和共享空間;有時音樂歡快時,他們也會故意碰撞其他幼兒,還會主動地邀請同伴共舞;也會與同伴合作表演動作。
在幼兒間互動性的律動活動中,幼兒的交往意識及能力、與他人共享有限空間的意識及能力、身體在運動過程中快速調控反應的意識及能力都會得到很好的鍛煉和提高。這對幼兒快樂情緒以及遵守規則的良好行為培養也具有積極的作用。因此,為幼兒提供可以交往合作的律動活動,是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手段。
四、5~6歲幼兒律動活動能力的發展
(一)動作能力和抽象性增強
5~6歲的幼兒的身體發育較快,肌肉和關節的強度增強,細小動作的靈活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彈跳力也得到較好的發展。此階段幼兒的動作進一步分化并且更加精細:從身體、軀干動作→手臂→手腕→手指動作;且動作的自控能力更強。他們可以自如地變化上、下肢動作的速度和幅度,并且能夠做更復雜的上、下肢配合的聯合動作。此階段的幼兒對身體平衡和重心穩定也有一定的控制能力,穩定性和協調性進一步增強。例如,復雜的上、下肢聯合的動作,復雜的連續移動動作,騰空過程的簡單動作,還有蹦跳的連續動作等,此階段幼兒都可以做。他們在集體韻律活動中的集體合作意識越來越明確,還能用表情、動作、眼神交流,能用自身動作更好地表現和創造。針對此階段幼兒,教師可以教授一些具有風格性特色的舞蹈動作,或表現力更強的舞蹈動作。大班律動活動動作幅度可以加大,多種節奏可以出現在同一律動活動中,手腳配合的聯合動作成為主體。
(二)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
隨著身體的成長和神經系統的成熟,此階段幼兒的思維水平進一步增強,他們對周圍環境存在著主動探索的欲望,已經開始出現“刨根問底”的心理。大班幼兒的思維水平比小中班的幼兒有所提高,雖然他們的思維還是以具體形象的思維為主,但是也出現了抽象邏輯思維的初步萌芽。在認識事物方面,此階段幼兒不僅能夠感知事物的特點,而且能夠進行初步的歸納和推理。因此律動中豐富的節奏變化、抽象的肢體動作可以促進幼兒思維抽象性的發展。在律動活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積極鼓勵幼兒大膽創新,減少單一枯燥的模仿學習,為幼兒提供更多創新和表現的機會,注重幼兒創造能力的培養。在此階段,基本舞蹈動作、集體舞已逐步成為律動活動主要學習內容,而一般生活動作則逐步退居更次要的地位。
(三)隨樂能力、合作性進一步發展
5~6歲幼兒的大腦皮層細胞發育迅速,為他們開展創造性的舞蹈律動提供了可能。此階段幼兒對舞蹈律動活動的主題能有一定的理解和表現能力,在動作的強度和難度上也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在韻律活動中隨樂性水平有了更明顯的提高。這不僅表現在能夠自如地、熟練地表現音樂的節奏、節拍,而且能對比較復雜的節奏如漸慢、漸快、切分等節奏型做出反應。另外能用較靈敏的動作來反映音樂的速度和力度變化的能力也有所提高。此階段的幼兒動作已經能夠完全和音樂一致,隨著拍子的快慢和漸快、漸慢而隨之改變動作的速度,同時對音樂的情緒把握也能夠比較準確,尤其突出表現在音樂即興活動中,能夠根據音樂的旋律創造出“律動的動作旋律”,用自身對音樂的感受創造出自己特色的動作。
同時,此階段幼兒在律動活動中的合作協調意識越來越明確,合作協調的技能也越來越強,并開始主動追求與同伴一起參與律動活動后的快樂。他們能夠學會用動作、表情和眼神與同伴交流、合作,同時更多地用動作語言創造性地表現音樂。同樣的音樂,同樣的主題內容,他們會努力地用已有的表達經驗創造盡可能與別人不同的動作。
在這個階段的律動活動教學可以是多元的,更加豐富的。例如,可以進行基本舞蹈動作和把上訓練,如頭、頸、肩、胸、腰、跨、腿等部位的訓練;可以加強地面舞蹈的練習,即由單一的組合變化成較為復雜的幼兒歌舞表演、集體舞表演、音樂游戲的練習,從而提高幼兒的記憶力、反應能力和表現能力,展現幼兒在舞蹈中的童真童趣。
總而言之,幼兒律動活動的發展受到生理機能和心理過程的相互作用的影響,并對每一個發展個體而言,體現較大的層次類別和表現差異。教師應對每一個不同年齡層次、不同發展水平、不同個性差異的兒童進行循序漸進的引導和教育,在律動活動中使幼兒得到快樂和審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