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灸美容減肥手冊
- 李芳莉 吳昊
- 3055字
- 2020-12-10 20:20:30
第一章
皮膚科損美性疾病
第一節
尋常性痤瘡
尋常性痤瘡是一種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癥性疾病,以青春期多見,好發于面部,常伴有皮脂溢出。本病有自限性,青春期過后大都自愈或減輕。祖國醫學稱為“肺風粉刺”。
一、病因病機
祖國醫學認為,本病多由肺經積熱,阻于肌膚所致。如《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指出:“肺風粉刺,此證由肺經血熱而生。”或因肺部感受風邪,郁而化熱,氣血失調,郁阻肌膚;或熾熱內生,向上熏蒸于肺,蘊阻肌膚;或過食辛辣油膩之品,化生濕熱,結于腸內,不能下達,上壅于胸面;或脾失健運,水濕內停,日久成痰,郁而化熱,阻滯經絡而成瘀,痰瘀相合,凝滯肌膚而發病。
現代醫學認為,痤瘡的發生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其中內分泌因素、皮脂的作用、毛囊內微生物是發病的主要因素,同時也有一定的遺傳因素。皮脂腺的發育和皮脂的分泌直接受雄激素的支配,青春期雄激素的產生增加,使皮脂腺增大,皮脂分泌增多。如果皮脂不能通暢地排出而淤積在毛囊口,則形成粉刺。毛囊內正常寄生有痤瘡丙酸桿菌,當毛囊內發生皮脂瘀滯時,其中痤瘡丙酸桿菌產生的酶能分解皮脂,產生的游離脂肪酸可刺激毛囊引起炎癥反應。另外,皮膚的脂肪酶也可將皮脂分解而產生脂肪酸。其他因素,如碘化物、溴化物、腎上腺皮質激素、苯妥英鈉等藥物,某些化妝品、精神緊張、鋅缺乏等也可產生或加重痤瘡。
二、臨床表現
多在青春期發病,男性多于女性,但女性發病年齡常較男性要早,最早可出現在月經初潮前半年至一年。損害好發于面部,尤其是雙頰部、前額、頜部,也可發生于胸部、背部及肩部。初起為粉刺,有白頭粉刺與黑頭粉刺兩種。白頭粉刺為皮色丘疹,大小如針頭,毛囊開口不明顯,不易擠出脂栓。黑頭粉刺的丘疹中央為明顯擴大的毛孔,脂栓阻塞于毛囊口,表面呈黑色,能擠出黃白色半透明脂栓。粉刺可發展為炎性丘疹、膿丘疹,甚至為膿皰、結節及囊腫等。炎性丘疹一般為米粒至綠豆大小,如繼發化膿感染,丘疹中心出現膿頭而成為膿丘疹或膿皰。如果炎癥繼續擴大及深入,則可形成紫紅或暗紅色的結節,略高出皮面呈半球形,亦可較深而僅能捫及,以后可逐漸吸收。有的可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腫,呈正常皮色或暗紅色高出皮面的半球形,觸之有波動感。本病多無自覺癥狀,當繼發細菌感染時皮損紅腫顯著,有明顯壓痛。臨床上常幾種損害同時存在,但往往以其中一二種為主,可急、慢性交替,反復發作,時輕時重,遷延多年,女性常在每次月經前呈周期性的加重。結節性痤瘡及囊腫性痤瘡多見于男性,不易消退,愈后遺留萎縮性或增生性的瘢痕,影響外貌。
臨床上根據皮損的主要表現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丘疹性痤瘡 皮損以炎性丘疹為主。
2.膿皰性痤瘡 以炎性與膿瘡性丘疹為主,膿皰多發生于丘疹頂端,破潰后可流出黏稠膿液。
3.囊腫性痤瘡 炎癥之后逐漸形成大小不等的皮脂腺囊腫,常繼發感染,化膿破潰,形成竇道、瘢痕。
4.結節性痤瘡 痤瘡反復感染,毛囊壁增生肥厚,形成黃豆至指頭大小的結節,呈淡紅色或暗紅色。能長期存在,有的漸被吸收,有的化膿破潰而形成顯著的瘢痕。
5.萎縮性痤瘡 炎癥破壞了腺體形成凹坑狀萎縮性瘢痕。
6.聚合性痤瘡 損害呈多形性,有很多的丘疹、膿皰、結節、囊腫、瘢痕等集簇發生。
三、鑒別診斷
患者多為青年男女,好發于顏面、上胸及背部,基本損害為粉刺、丘疹或膿皰,對稱分布,不難診斷。應與以下疾病鑒別:
1.酒渣鼻 發病年齡比痤瘡晚,在30~50歲,而尤以中年女性多見,好發于顏面中部,損害為彌漫性紅斑、丘疹、膿皰,常伴有毛細血管擴張。
2.職業性痤瘡 常發生在與焦油、機油、石油、石蠟等接觸的工人,可出現痤瘡樣皮炎,損害較密集,可伴毛囊角化,同工種的工人有相同的表現。除面部外,也可見于手背、前臂等接觸部位。
3.顏面播散性粟粒狼瘡 成年人多見,損害為棕黃色或暗紅色半球狀或略扁平的丘疹,對稱分布于眼瞼、頰部及鼻唇溝,在下眼瞼往往融合成堤狀。
四、辨證
1.肺經風熱 顏面部以散在的紅色丘疹為主,可有膿皰;舌紅,苔薄黃,脈數。
2.脾胃濕熱 顏面皮膚油膩不適,皮損有丘狀皰疹、膿皰、結節,便秘;苔黃膩,脈濡或滑數。
3.沖任不調 月經前后加重,可伴有月經不調和痛經;舌暗紅,苔薄黃,脈弦細數。
4.血瘀痰凝 顏面部以結節、囊腫為主,可伴有黑頭粉刺、丘疹、膿皰、竇道、瘢痕等多形損害;舌暗紅或紫暗,脈弦滑。
五、治療
(一)體針法(圖2-1)
治則:宣肺,清熱,化濕。取陽明、太陰經穴為主。
處方:面部皮損部位,太淵、曲池、合谷、三陰交。

圖2-1
隨癥選穴:肺熱配肺俞;脾胃濕熱配陰陵泉、足三里;血瘀痰凝加血海、豐隆;便秘配天樞、支溝;月經不調配太沖。
操作:面部皮損局部常規消毒,采用美容針在局部行多針圍刺,針與針間距可保持5厘米左右,針刺毫針數以將病灶包圍為宜,不施手法,其余穴位用瀉法。留針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二)耳針法(圖2-2)
處方1:主穴:內分泌、皮質下、腎上腺、面頰。
配穴:神門、肺、脾、胃、腸、子宮。

圖2-2
方法:主穴均取,配穴隨癥選2~3個。毫針刺,留針15~20分鐘,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也可用耳穴貼壓法:用酒精棉球在耳郭部脫脂,用0.5厘米×0.5厘米大小的膠布將王不留行固定于穴部。每次選一側,3天換另一側。囑患者每日按壓2次,每次按壓3~5分鐘。10次為1療程,療程間休息3天。
處方2:主穴:耳尖、肺、皮質下、丘腦、神門、內分泌、腎上腺、面頰。
配穴:脾、大腸、小腸、肝、心、內生殖器、卵巢。
方法:每次均取耳尖放血,甚者可面頰穴刺血,其余主穴選2~3個,配穴選2~3個。毫針刺,留針15~20分鐘,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三)耳穴割治法(圖2-2)
取穴:交感、耳中、面頰。
方法:用碘酒和酒精常規消毒后,用小手術刀片輕輕在上述耳穴處劃割,以滲血為度,稍微出血后用消毒干棉球壓迫止血,每周割治1~2次,兩耳交替。
(四)三棱針法
取穴:大椎。
方法:常規消毒后,三棱針點刺出血,然后拔火罐,10~15分鐘,出血量1~2毫升。隔日1次,10次1療程。
(五)其他療法
1.中藥
(1)內服:枇杷清肺飲加減:枇杷10克,桑白皮10克,黃芩10克,梔子10克,野菊花10克,黃連6克,赤芍10克,白茅根30克,生槐米15克,苦參10克。有膿皰加蒲公英;口渴加石膏、知母;便干加大青葉、生大黃。每日1劑,日服2次。
(2)外用
①顛倒散(《醫宗金鑒》):大黃、硫黃等分。研末,用涼開水或茶水調敷,日1~2次;或配成30%的洗劑外搽,每日晚上涂搽,次晨洗掉。
②中藥面膜:加味顛倒散(《新編中醫皮膚病學》)。
大黃、硫黃、丹參、冰片各等量。研極細末,與適量大豆粉混合,加基質調成稀膏。先行美容常規步驟,凈面、蒸面、針清粉刺,經絡按摩,然后涂上藥膏,以超聲波導入10~15分鐘,強度0.5瓦/厘米2,由輕逐漸加重,選連續波。之后將藥膏留面上,以硬膜粉或優質醫用石膏調成糊,敷于面上,15~20分鐘后揭去,清洗面部,涂收縮水。7~10天1次,3次1療程。一般應配合內服中藥或針灸方法。
2.西藥 內服四環素、米諾環素、異維A酸膠丸、甘草鋅膠丸等。
六、護理與預防
(1)少吃含脂高,含糖高,刺激性強食物及水生貝殼類食物;少飲可樂、茶、咖啡及含酒精的飲料。
(2)常用溫熱水和硼酸皂或硫黃皂清洗面部。根據面部出油脂的多少,每日洗2~3次。
(3)不要用手擠捏粉刺,可使用痤瘡針壓出。最好上醫院美容科或治療美容院,由美容醫師操作。
(4)不要擅自使用外用藥物,尤其是不要用含皮質類固醇激素的藥物。
(5)治療期間,不要用油性化妝品、含有粉質的化妝品如粉底霜等,以免堵塞毛孔加重病情。
(6)工作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長期精神緊張。解除思想顧慮,保持情緒穩定。保證睡眠,放松面部肌肉和給予皮膚自我修復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