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灸美容減肥手冊
- 李芳莉 吳昊
- 14字
- 2020-12-10 20:20:25
第三章
針灸美容減肥的常用方法
第一節
毫針法
一、毫針簡介
毫針是針灸臨床上最常用的一種針具,由金屬制作,一般以不銹鋼制作者為佳(圖1-70)。
毫針主要以針身的長短和粗細而定有不同的規格。一般臨床以25~75毫米(1~3寸)長和28~30號(0.32~0.38毫米)粗細者最為常用。短針多用于耳針及淺刺中,長針多用肌肉豐厚部穴位的深刺中。

圖1-70
美容針是一種特制的小型不銹鋼毫針。針身長10毫米,柄長15毫米,直徑約0.3毫米,是針灸美容常用針具,它針身小巧,非常適宜在面部針刺。
二、針刺方法
(一)常用的進針方法
1.單手進針法 用刺手的拇指、食指持針,中指端緊靠穴位,指腹抵住針身下段,當拇指、食指向下用力壓時,中指隨之屈曲,將針尖迅速刺入皮膚。此法多用于較短的毫針(圖1-71)。

圖1-71
2.雙手進針法
(1)指切進針法:又稱爪切進針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按在穴位一側,右手持針,緊靠左手指甲將針刺入穴位。此法操作簡便,定位準確,減輕疼痛,臨床最常用,適用于中短針進針(圖1-72)。
(2)夾持進針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夾住針體下段,將針尖固定在選定的穴位表面,右手持針,雙手配合將針刺入穴位。此法適用于長針進針(圖1-73)。

圖1-72

圖1-73
(3)舒張進針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將穴位部位的皮膚向兩側撐開,使皮膚繃緊,右手持針,從左手拇、食二指之間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膚松弛部位,如腹部(圖1-74)。

圖1-74
(4)提捏進針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將針刺穴位部位的皮膚捏起,右手持針,從捏起部的上端將針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淺薄的部位,如印堂穴等(圖1-75)。

圖1-75
3.管針進針法 用金屬管或特制的進針器代替押手,選用平柄或管柄的毫針,從管中拍入或彈入穴位內,進針后將套管或進針器抽去。
(二)針刺的角度、深度、方向
在針刺操作過程中,正確掌握針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才能增強針感、提高療效,防止針刺意外事故的發生。
1.針刺的角度 針刺的角度是指進針時針身與穴位皮膚表面所形成的夾角。角度大小是根據穴位所處的位置和治療的要求而定。可分為3種(圖1-76)。

圖1-76
(1)直刺:夾角為90°,適合大部分穴位,尤其是肌肉豐厚的部位。
(2)斜刺:夾角為45°,適合不能深刺的部位。
(3)橫刺:夾角為15°~25°,適合肌膚較薄的部位或行透刺針法時。
2.針刺的深度 針刺深度是以既獲得針感又不傷及重要器官為原則。但在臨床施術時,還要根據患者的年齡、體質、病情、經脈循行深淺、時令等因素靈活掌握針刺的深淺度。
3.針刺的方向 臨床上針刺的方向是根據經脈循行的方向、穴位的位置和所要達到的組織結構等情況決定。也有將針尖朝向病痛部,以使針感達到病所。
針刺方向和針刺角度是相互關聯的。如頭面部穴位多橫刺,胸脊部穴位多斜刺,四肢部穴位多直刺。
(三)得氣與療效
得氣,進針后運用行針手法,使針刺部位產生經氣的感應,這種針下感應叫作“得氣”,也稱“針感”。針刺得氣時,患者的針刺部位有酸脹、重麻的感覺,有時還出現程度不同的傳感現象。醫生也會感覺到針下有沉重緊澀的現象。行針的目的是促使經氣感應的產生,易于得氣。得氣之后才能再施行適當的補瀉手法,以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
得氣與不得氣,直接關系到針刺的治療效果。《靈樞·九針十二原》說:“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氣速至而速效”“氣不至而不治”,說明古代醫家十分重視行針與得氣。針下得氣,是人體正氣在穴位受到刺激后的反應,表明經氣通暢,氣血調和,病情趨于好轉。針刺得氣的快慢、強弱與患者自身的情況,以及醫生的取穴、行針的手法等有關。至于不得氣的原因很多,醫者首先要檢查取穴是否準確;再查看針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是否有偏差。如果患者體弱、經氣不足,則可采取留針,以待氣至,或施于手法激發經氣。
(四)行針
行針是指進針之后,為了使針刺得氣而施行的各種手法。行針手法包括基本手法、輔助手法和補瀉手法3種。
1.針刺的基本手法
(1)提插法:將針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后,施行上提下插的動作。使針由淺層插到深層,再由深層提至淺層,如此反復的提插,即為提插法。提插幅度大、頻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則小(圖1-77)。
(2)捻轉法:是將針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后,施行向前向后捻轉的動作,即為捻轉法。捻轉角度大、頻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則小。捻轉的幅度一般在180°~360°。同時要注意捻轉時不能單向轉動,否則針身容易牽纏肌纖維,使患者局部疼痛,造成出針困難(圖1-78)。

圖1-77

圖1-78
提插法和捻轉法可單獨使用,也可配合使用。
2.針刺的輔助手法
(1)循法:用手指順著經脈的循行路線,在穴位的上下部位輕揉地循按。此法能激發經氣,促使針后得氣(圖1-79)。
(2)彈法:用手指輕彈針尾。使針身微微振動。此法可加強針感(圖1-80)。

圖1-79

圖1-80
(3)刮法;用拇指抵住針尾,用食指或中指的指甲輕刮針柄。此法可加強針感并使針感擴散傳導(圖1-81)。
(4)搖法:輕輕搖動針體。直立針身而搖,可以加強針感得氣;臥倒針身而搖,可使針感向一定方向傳導(圖1-82)。
(5)飛法:將針做大幅度捻轉,然后拇、食二指張開,一捻一放,反復數次,狀如飛鳥展翅。此法可催氣,并使針感增強(圖1-83)。

圖1-81

圖1-82

圖1-83
(6)震顫法:持針行小幅度、快頻率的震顫,以增強針感。
3.針刺的補瀉手法
(1)捻轉補瀉法:針刺得氣后,以捻轉針柄方法的不同來區分補法和瀉法。捻針時以大拇指向前、食指向后的順轉為主,屬補法;捻針時以食指向前、大拇指向后的逆轉為主,屬瀉法。
(2)提插補瀉法:在得氣基礎上將針反復重插輕提為補;反復重提輕插為瀉。即補法以向內按為主,瀉法以向外提引為主。
(3)開合補瀉法:是指在出針時按不按針孔以區分補法或瀉法。出針后速按針孔為補;出針時搖大針孔不加按壓為瀉。
(4)迎隨補瀉法:在得氣后將針尖順著經脈走行施行手法者為補;反之,將針尖逆著經脈走行施行手法者為瀉。
(5)疾徐補瀉法:是以進針、出針以及行針的快慢來區分補瀉的手法。緩慢地進針,快速地出針,為補法;反之,快速地進針,緩慢地出針,為瀉法。
(6)呼吸補瀉法:是指在施行針刺手法時,配合患者的呼吸來區分補瀉的方法。當患者吸氣時進針、轉針,呼氣時退針,為瀉法;在呼氣時進針、轉針,吸氣時退針,為補法。在進針、出針時配合呼吸,也減輕針刺的痛感。
(7)平補平瀉法:是指針刺入一定深度得氣后,緩慢均勻地提插、捻轉即可出針,稱平補平瀉法。為現代臨床常用的針刺手法之一。
(8)復式補瀉法:以上各種基本補瀉法又可組合應用,稱復式補瀉法,臨床上應用較多的有燒山火、透天涼、陽中隱陰、陰中隱陽等。
三、異常情況的處理和預防
針刺是比較安全的治病方法,但如操作時疏忽大意,或針刺手法不適當,或對人體解剖部位缺乏全面的了解等,有時也會出現一些不應有的異常情況。一旦發生,應妥善處理,以減輕患者的痛苦。常見的針刺異常情況有如下幾種:
(一)暈針
暈針是在針刺過程中患者發生的暈厥現象。
1.原因 患者精神緊張、體質虛弱、饑餓、疲勞,或大汗、大瀉、大失血之后,或體位不適以及針刺手法過重,而致針刺時或留針過程中發生此癥。多見于初次接受治療的患者。
2.癥狀 患者突然出現心慌氣短、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出冷汗、惡心欲吐、精神痿倦、血壓下降、脈沉細,甚者會出現四肢厥冷、神志昏迷、二便失禁、脈細微欲絕。
3.處理 立即停止針刺,將針全部起出,讓患者平臥,頭部放低,松開衣帶,注意保暖。輕者靜臥片刻,給予溫開水或糖水飲之,一般可漸漸恢復。重者在行上述處理后,可選取人中、內關、合谷、涌泉、足三里等穴指壓或針刺之。亦可灸百會、氣海、關元等穴,即可恢復。必要時可配合采用其他急救措施。
4.預防 主要根據暈針發生的原因加以預防,對于初次接受針灸治療或精神緊張者,應先做好解釋工作,以消除顧慮。注意患者的體質,盡量采取臥位,并正確選擇舒適持久的體位。取穴宜精,手法宜輕。對于饑餓、疲勞者,應待其進食、體力恢復后再進行針刺。醫者在治療時,應密切觀察患者的表情變化,詢問其感覺,一旦有不適等暈針前兆出現,可及早采取措施。只要做好預防,暈針現象完全可以避免。
(二)滯針
滯針是指在行針時或留針后醫者感覺針下澀滯,捻轉、提插、出針均感困難,而患者感覺疼痛的現象。
1.原因 患者精神緊張,當針刺入腧穴后,患者局部肌肉強烈收縮;或行針手法不當,向單一方向捻針太過,以致肌肉纖維纏繞針體所致。若留針時間過長有時也可出現滯針。
2.現象 針在體內,捻轉不動,提插、出針均感困難,若勉強捻轉、提插,則患者痛不可忍。
3.處理 若因患者精神緊張,或局部肌肉過度收縮而引起的滯針,醫者可在鄰近部位做循按動作,或彈動針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針,以宣散氣血、緩解肌肉的緊張。若因單向捻轉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將針捻回,并用刮柄、彈柄法,使纏繞的肌纖維回釋,以消除滯針。
4.預防 對于精神緊張者,要做好解釋工作,消除顧慮。行針時手法宜輕巧,不可捻轉角度過大,或單向捻轉。若用搓法時,應注意與提插法的配合,則可避免肌纖維纏繞針身而防止滯針的發生。
(三)彎針
彎針是指進針時或將針刺入腧穴后,針身在體內形成彎曲的現象。
1.原因 醫者進針手法不熟練,用力過猛過速,或針下碰到堅硬組織;或在留針時患者改變了體位;或因針柄受外力壓迫、碰擊;或因滯針處理不當,而造成彎針。
2.現象 針柄改變了進針或留針時的方向和角度,伴有提插、捻轉和出針困難,而患者感到疼痛。
3.處理 出現彎針后,便不得再行提插、捻轉等手法。如系輕度彎曲,可按一般拔針法,將針慢慢地退出。若針身彎曲較大,應注意彎曲的方向,順著彎曲方向將針退出。如由患者改變體位所致,則應囑患者慢慢恢復原來體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針。切勿強行拔針,以防將針斷入體內。
4.預防 醫者進針手法要熟練,指力要均勻,避免進針過猛、過速。患者的體位要舒適,留針期間不得隨意改變體位。針刺部位和針柄不得受外物碰壓。
(四)斷針
斷針又稱折針,是指針體折斷在人體內。若能術前做好針具的檢修和施術時加以應有的注意,是可以避免的。
1.原因 針具質量差,針身、針根有剝蝕損傷,施術前失于檢查;或行針時強力提插、捻轉,致肌肉猛烈收縮;或留針時患者體位改變,外物碰壓針柄;或遇彎針、滯針未能及時正確處理,并強行抽拔,均可出現斷針。
2.現象 行針時或出針后發現針體折斷,部分針體尚露于皮膚之外,或全部沒入皮膚之下。
3.處理 醫者態度必須鎮靜,囑患者不要驚慌,保持原有體位,以防殘端向深層陷入。若折斷處部分針體露于皮膚之外,可用鑷子鉗出。若斷端與皮膚相平或稍低,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在針孔兩旁按壓皮膚,使殘端露出皮膚之外,右手持鑷子將針拔出。若折斷部分全部深入皮下,須在X線下定位,施行外科手術取出。
4.預防 針前必須認真仔細檢查針具,對不符合要求的針具要剔除不用。針刺時切勿將針全部刺入,應留部分在體外。避免過猛、過強的行針。在進針行針過程中,如發現彎針時,應立即出針,不可強行刺入、行針。對滯針應及時正確處理,不可強行硬拔。
(五)血腫
血腫是指針刺部位出現的皮下出血而引起腫痛的現象。
1.原因 針尖彎曲帶鉤,使皮肉受損,或刺傷血管所致。
2.現象 出針后,針刺部位腫脹疼痛,繼則皮膚呈現青紫色。
3.處理 微量的皮下出血,局部小塊青紫時,一般不必處理,可自行消退。若局部腫脹疼痛明顯,青紫面積大而且影響到功能活動時,可先做冷敷止血后,再做熱敷,以促使局部瘀血吸收。
4.預防 仔細檢查針具,熟悉人體解剖部位,避開血管針刺。面部和頭部組織毛細血管豐富,針刺手法不宜過重。出針后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
四、針刺注意事項
由于人體生理功能狀態和生活環境條件等因素有差異,在針刺治病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患者在饑餓、疲勞、精神過度緊張時,不宜立即進行針刺。對于身體瘦弱的患者,針刺時手法不宜過重,并應盡量選用臥位。
(2)有自發性出血或損傷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針刺。
(3)皮膚有感染、潰瘍、瘢痕或腫瘤的部位,不宜針刺。
(4)對胸、脅、腰、背臟腑所居之處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腫大、心臟擴大、肺氣腫等患者更應注意。如刺胸、背、腋、脅、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過深,都有傷及肺臟的可能,導致創傷性氣胸。因此,醫者在進行針刺過程中,精神必須高度集中,令患者選擇適當的體位,嚴格掌握進針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發生。
(5)針刺眼區和項部的風府、啞門等穴和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地提插、捻轉和長時間地留針,以免傷及重要組織器官,產生嚴重的不良后果。
(6)孕婦的下腹、腰骶部及合谷、三陰交、昆侖、至陰等腧穴不宜針刺。小兒囟門未閉合時,頭頂部腧穴不宜針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