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一八” 研究·第十六輯
- 范麗紅
- 5593字
- 2020-12-10 20:05:08
九一八事變前“滿鐵奉天附屬地”對沈陽的侵略研究
摘 要:為實施大陸侵略政策,日本政府在日俄戰爭后便不斷向中國東北移民,侵占我東北土地。九一八事變前,日本對中國東北的移民與“滿鐵附屬地”的經營是其后的“武裝移民”及“國策移民”的先聲與基礎,更為發動九一八事變,乃至最終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做了充足的準備。文章通過日本政府在九一八事變前通過“滿鐵奉天附屬地”對沈陽的非法侵略進行剖析,對日本采取無恥手段攫取中國官民土地,進行非法經營并實施殖民教育予以揭露。
關鍵詞:滿鐵附屬地;侵略;九一八事變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在沈陽策劃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隨后,在很短的時間內,南起山海關、北至黑龍江的約11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便被日本關東軍控制。九一八事變的發生,是日本在中國東北長期推行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結果。本文即主要針對九一八事變前日本對沈陽的非法侵略進行詳述,從而揭示了日本政府與軍方在對東北侵略的具體方式上雖略有不同,但其戰略步驟卻是相互配合,最終目的更是一致。
一、日俄戰爭前后日本在沈陽的活動
甲午戰爭后,清政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將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這與沙俄妄圖獨占我國東北的侵略計劃產生了沖突,于是,沙俄于1895年4月17日(即《馬關條約》簽字當天)同德國和法國共同對日干涉,上演了“三國干涉還遼”的鬧劇。當時,日本剛剛經過甲午戰爭的消耗,無力進行新的戰爭,被迫“拋棄遼東半島之永久領有”。沙俄遂以“還遼有功”為由迫使清政府接受《中俄密約》,索取了修筑中東鐵路及其支線的特權,進而強行“租借”旅順、大連及其附近海域,霸占整個遼東半島。
“三國干涉還遼”后,日本加緊對俄的戰爭準備,并與英國勾結,于1902年1月30日在倫敦簽訂英日同盟,將矛頭直指俄國。在接下來與沙俄數次瓜分中國東北與朝鮮的談判以不愉快收場后,日本于1904年2月6日宣布中止談判,與俄國斷絕外交關系。當年2月8日,日俄戰爭爆發。
在經過旅順海戰、遼陽會戰、沙河會戰、黑溝臺會戰后,日俄雙方在奉天(沈陽)展開了會戰。1905年2月20日,日軍開始對奉天全線進攻,至3月10日,日俄兩軍共投入近90萬兵力作戰,這個數字是當年奉天城人口的3倍。當天下午,日軍占領奉天,數十萬日軍涌入城內,開始對奉天實行軍事占領。
在這場會戰中,日俄兩軍焚毀、破壞了奉天城眾多古建筑。南塔廣慈寺被當作炮兵陣地而毀壞殆盡;萬壽寺經卷被焚、殿堂被毀。當年面積廣闊的八王寺被引燃,萃升書院被毀滅。當時經過歷代多年建設的古城滿目瘡痍,特別是發達于明清兩代的渾河水運系統遭毀滅性破壞,嚴重阻礙了當時奉天經濟、文化方面的正常發展。
1905年9月5日,日俄雙方簽訂《樸次茅斯和約》,日本獲得庫頁島南部并取得旅順和大連的租借權、長春至旅順間的鐵路及其支線的管轄權,并取得了對朝鮮的實際控制權。12月22日,日本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附約,劃定日本附屬地,創下了帝國主義列強在沈陽劃定租界的惡劣先例。
日俄戰爭前,奉天只有零星的日本人。戰后則有大批日本人攜妻帶子舉家遷入,日本商號和工廠紛紛涌現,迅速取代并超過了沙俄在奉天的勢力。
二、日本接管沙俄“鐵路用地”到“滿鐵奉天附屬地”的擴張
日俄戰爭前,奉天作為殖民地城市史的萌芽便通過“鐵路用地”開始顯現。在沙俄強租旅順、大連后,開始修筑從哈爾濱經長春至大連的中東鐵路支線,從而形成一條由主線和支線組成的2800余公里的“丁”字形的中東鐵路。同時,根據不平等條約《東三省鐵路公司續修南滿支路合同》,在沈陽古城西側修建了一座名為“茅古甸”的火車站。與此同時,“茅古甸”站周圍6平方公里的土地成為“鐵路用地”,事實上淪為其租界。
日俄戰爭后,日軍在對奉天實行軍事占領的同時,接管了“茅古甸”站及鐵路,對“鐵路用地”實行軍管。1906年,日本政府指令成立“南滿鐵路附屬地”,簡稱“滿鐵附屬地”或“附屬地”,開始以“滿鐵”為代理人,在中國東北先行實施殖民統治,建立“國中之國”。
日本接管沙俄在奉天的“鐵路用地”后,這片被非法強占的土地迅速擴大,東與商埠地(原名“奉天省城商埠地”,是清政府根據《續議通商行船條約》和《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在奉天劃出的供外國人經商居住的區域)相接,南擴至南五馬路,北部和西部均越過鐵路。整個“滿鐵奉天附屬地”的面積已經超過奉天古城的面積,達到1547萬平方米。“附屬地”內籌建兵營、憲兵隊、警察署、學校、電話局、商店、住宅、鐵路宿舍、變電所、水源地、公園、植物苗圃,等等。
“滿鐵奉天附屬地”的擴張,是以侵奪中國官民土地為先決條件的。在東擴中,由日本陸軍出面,在商埠地內占地165畝7分6厘。這片地位于十間房稍南,屬于民人李席珍的產業,被圈定為“日本陸軍用地”,并公開埋設12個標樁,“界內”李氏經營的德勝窯業也隨之倒閉。此案交涉十幾年,而日本駐奉總領事卻答復:“已由該國陸軍省為繼續善意之占領”,交涉期間又有200畝土地被日軍強占。在南擴中,商埠地預備界的大量土地亦被占。原沈陽縣大皇姑屯耕地一部,瓦房屯耕地一部,十里碼頭村及全部耕地,攬軍屯耕地一部等均被“滿鐵”強行劃入“附屬地”范圍。對此,中國地方當局呼吁、抗議全然無效,而被圈占地區的中國村民均被迫破產。
1910年,“滿鐵”投資建設的“奉天驛”(今沈陽站)開始使用。“奉天驛”占地1273平方米,為典型的“辰野式”建筑風格,是奉天最大的火車站。隨著“奉天驛”的開通,原“茅古甸”站被撤廢。“滿鐵”開始加速其“附屬地”新市街計劃。所謂新市街,是以“奉天驛”為中心向東開辟3條干線(今中華路、中山路、民主路),其中一條(今中華路)與“奉天驛”站前廣場垂直,其余兩條斜向放射。站前有南北向的大街,與之平行開辟十幾條街路。日本人于1919年擅自將周圍街道全部改為日本街名。按照自西向東的順序,分別是:宮島町(今勝利北街)、若松町(今勝利南街)、橋立町(今昆明北街)、紅梅町(今昆明南街)、松島町(今民族北街)、彌生町(今民族南街)、江島町(今蘭州北街)、霞町(今蘭州南街)、春日町(今太原街)、青葉町(今太原南街)、住吉町(今天津北街)、藤浪町(今天津南街)、琴平町(今同澤北街)、稻葉町(今同澤南街)、八幡町(今南寧北街)、葵町(今南寧南街)、加茂町(今南京北街)、富士町(今南京北街)、荻町(今南京南街)、淺見町(今徐州街)、桂町(今徐州街)、新高町(今南昌街)、常盤町(東北育才學校北區東門前道路)、筑波町(今常德街)、竹園町(今常德街)、信濃町(今和平北大街)、雪見町(今和平南大街)。其中,加茂町、富士町、荻町為干線,信濃町、雪見町為界。“附屬地”內的街區尺度、街路走向及建筑風格與奉天古城內截然不同,千百年來沈陽城市的民族建筑特色被打破,這也是至今沈陽不能形成統一建筑風格的根本原因。
三、“滿鐵奉天附屬地”對沈陽的政治、經濟侵略
1906年7月,日本在“滿鐵奉天附屬地”設置奉天警務署,依據有關外交條約,其不受中國政府管轄。日本警察在附屬地任意逮捕、處罰、殺害中國國民,還經常到“附屬地”外行兇,強闖中國警察局逮捕中國官員,甚至槍殺中國官員。
1907年7月1日,“滿鐵”奉天出張所成立,1915年改為地方事務所。“滿鐵”地方事務所不僅管理鐵路事務,行政、司法、教育、警察、經營、駐軍等均由其管理,已無異于“附屬地”的政府機構。隨著“附屬地”面積的擴大,日本人口數量也出現了激增,從282戶迅速增加到15726戶,70073人。
1908年6月,“滿鐵奉天電燈營業所”在西塔開業為“滿鐵奉天附屬地”送電。同年8月,日本橫濱正金銀行在小西關設立支行,并發行紙幣,在奉天市面流通。同年10月,日本取得在奉天等地的日本領事裁判權,變得更加有恃無恐。
1909年4月,日本政府成立“滿鐵獨立守備隊”,派兵駐扎在奉天,在今沈陽鐵路局一帶興建兵舍。同年5月,“滿鐵”以辦理對沈外交事務為名在奉天城內設立“奉天公所”,對東北地方政權和奉天各界進行特務活動。此間,“奉天地方法院”“警察署”“憲兵隊”“消防隊”等部門陸續設立,加上日本駐奉天總領事館及日后建立的日本關東軍駐奉天特務機關,日本在奉天的占領區逐步擴大,各種機構逐漸“健全”。1915年9月,奉天郵便局設立,開始為居住在“附屬地”內的日本人服務。
在“滿鐵附屬地”不斷擴張的同時,日本人還不斷在附屬地內發展商戶和工業企業。1906年,“東亞煙草株式會社分社”和“奉天滿洲制粉會社”開業。1907年,“奉天鐵道工廠”和“蘇家屯鐵道工廠”開辦。
“附屬地”原本非鐵路所必需,在堆放鐵路用料、建筑站房、員工住宅之外,更不應有其他社會功能。但“七福屋”“幾久屋”“滿毛”等大規模的商店陸續在“滿鐵奉天附屬地”內開設,“春日町”(今太原街)已然成為主要商業區。另外,“柳町”(今西塔附近)、南一條通(今南一馬路)等地出現了大量日本人開設的鴉片煙館、妓院等。
除了煙館和妓院,軍火生意在“附屬地”內也非常興隆,吉田商會、敷島洋行、青木洋行等都是公開販賣槍械子彈的商店。由于附屬地處于日軍和“滿鐵”的庇護之下,一些不法之徒在奉天城內作案后,跑到“附屬地”即可“安然無事”。
在“附屬地”內,除了居住、經商、開工廠的日本人外,也有其他外國人和少數中國人居住。“附屬地”除日本人之外的所有居民都必須向“滿鐵”簽訂契約,聲明一切服從其管理,并交納“管理費”,經商者還需交納稅金。
四、“滿鐵奉天附屬地”對沈陽的文化、教育侵略
文化侵略是日本為了永遠控制中國東北,奴役我東北人民而采取的一種帶有極大欺騙性的侵略手段。日本以“滿鐵附屬地”為基地,實行文化侵略,灌輸同化、奴化教育,并廣泛收集情報,為其進一步侵略服務。日本在東北的文化侵略涉及教育、新聞出版、宗教、衛生、科技、體育等多個方面,可以說是無孔不入。
在“滿鐵奉天附屬地”不斷擴張的同時,日本人在“附屬地”內陸續開辦了一些學校。例如,春日小學、平安小學、高千穗小學、彌生小學、加茂小學、千代田小學、朝日女校、浪速女校、奉天高等小學校、奉天中學堂、奉天公學校、奉天商業學校等。1911年,附屬地內唯一一所高校南滿醫學堂(后改南滿醫科大學,即今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址)設立。日本開辦的學校,一方面是為了日本移民教育的需要,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同化、奴化中國人,使中國人耳濡目染,接受其侵略思想,從思想上征服東北人民,培養殖民地的順民,為未來全面侵華做準備。正如后藤新平(“滿鐵”第一任總裁)所說,在中國設立學校,是一種“文裝的武備”,他提出的教育方針是“同化主義”,“收拾”“新附”人民的“不馴”之心。
日本人在辦學校的同時,還在奉天開設了盛京時報社、《奉天日日新聞》報社。《盛京時報》創刊于1906年10月18日,該報是日本人在中國東北地區創辦的第一份中文報紙,也是其在華出版時間最長的報紙。報社長期窺探東北地區各方面的情報,為日本侵華戰爭和殖民政策服務。《盛京時報》的大多數新聞都頗具蠱惑性。該報一直利用中國民眾對當局腐敗無能的不滿心理,將日本的侵略行徑歸咎于中國政府的失敗,為其侵略尋找合法性,動搖張學良在東北的統治基礎,攪亂國內政局,穩固日本在華的各項侵略權益。可以說,當年《盛京時報》是日本在文化侵略中的一把利器。
“滿鐵”還建設了數個圖書館,其中在奉天的圖書館規模最大,建筑面積為1150平方米。與學校和報社一樣,這些文化設施都擔負著雙重的使命,一方面為日本移民的文化生活服務,另一方面美化日本對中國東北的侵略行徑,掩蓋“滿鐵”附屬地殖民性的本質。
五、日本在“滿鐵附屬地”殖民統治與九一八事變的必然
明治維新后,日本不斷實行對外侵略擴張,其侵略中國的陰謀由來已久。日本對中國東北進行移民是其“大陸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其侵略中國的國策。為了加強殖民統治并進一步擴大侵略,日本統治集團在日俄戰爭后開始在內部提出“滿洲移民論”。兒玉源太郎(日本陸軍大將)竭力倡導向“滿洲移民”;后藤新平于1908年6月向日本內閣總理大臣提出備忘錄,稱:“進入滿洲之我國移民,以今后十年為期,至少為五十萬人,若有可能則應達到一百萬人以上……如隨年積月累,得以移入大量人口,滿洲則在事實上成為帝國領土。不僅在以后歸還之場合我之利益確定不動,而且或許出現最終不必歸還之情況。”隨后,日本開始在“滿鐵附屬地”和關東州等地進行移民試點。在九一八事變前,日本對中國東北便開始了長達20余年的試點移民,到1930年,共向中國東北移民21萬余人。
日本政友會頭目森恪發表文章說:“日本消耗了20億的國幣,以10萬同胞之鮮血,好不容易才把俄國勢力從日本之‘生命線’和‘滿洲人’故鄉的‘滿洲’驅逐出去;并以‘和平’的‘開發政策’,取代武力的封鎖政策,在‘滿洲’各地進行‘經濟建設’。”他在名古屋的一次演講中聲稱:“在‘滿洲’,僅20年內,就容納了兩千五六百萬背井離鄉的移民。我們應當想一想,這究竟是什么人的‘功勞’呢?毫無疑問,我們可以自豪地說,這是由于我帝國之臣民交納血稅、負擔軍費、肩負起‘治亂興廢’之責任、‘施國威’于‘滿蒙’之天地的結果。”這種歪曲歷史,否認中國對東北主權的險惡用心是十分明顯的。
由前文可知,日本在九一八事變前,通過經營“滿鐵奉天附屬地”,始終在沈陽進行著一系列的陰謀準備活動。這一切都為日本于1931年9月18日發動九一八事變,乃至最終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做了充足的準備。九一八事變前,日本通過“滿鐵奉天附屬地”對沈陽進行非法侵略,其根源是日本“大陸政策”,而九一八事變的發生同樣是其“大陸政策”所決定的。兩者具有時間上的連續關系,是日本侵略中國的國策在不同時代背景及國際環境下發展的結果。
九一八事變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是我國近代史上一個帶有轉折性質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的歷史進程的重要歷史事件,中國人民由此揭開了反對日本侵略英勇斗爭的序幕。深入研究這段歷史,深刻總結九一八事變的歷史教訓,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同時還具有很強的政治現實意義。
(作者單位:遼寧省土木建筑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