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一八” 研究·第十六輯
- 范麗紅
- 4816字
- 2020-12-10 20:05:09
九一八事變前日本對東北的文化侵略研究
摘 要:在九一八事變之前,日本就開始對東北進行文化侵略,確切地說文化侵略是先于軍事侵略和經濟侵略的,因為它服務于軍事侵略和經濟侵略。日本文化侵略,實際是一場無硝煙的戰爭,他們在東北各個文化領域展開,通過報紙、電臺、宗教以及辦學等各種辦法進行文教侵略,不僅使我們震驚,也給我們后人留下了許多的反思和回味。本文揭露和研究日本在東北的文化侵略,特別是在日本當前右翼勢力否定侵華歷史,否定第二次世界大戰成果的條件下,更有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九一八事變;日本;東北;文化侵略
日本對中國東北的侵略,有軍事侵略、經濟侵略、文化侵略等方式,對軍事、經濟侵略研究材料整理和介紹都很豐富,但是日本對中國東北文化侵略材料專門研究的不多。近代日本對中國東北的侵略,不僅想要中國人的命,還想要中國人的心,不僅要進行軍事侵略、經濟掠奪,還需要用“文化”這把軟刀,為日本進行侵略服務。所謂文化侵略就是“將自國的思想觀念、宗教信仰、文化設施、自國的語言文學等強加于對象國,——這些文化行為都構成了文化侵略”[1]。日本對中國東北的文化侵略,很多方面就具備這些特征。所以九一八事變前日本對中國東北文化侵略的歷史,比軍事侵略的歷史時間更長、危害更大。
一、日本對中國東北進行武裝侵略前,先制造侵略中國的思想輿論
眾所周知,日本覬覦中國,由來已久。16世紀末日本豐臣秀吉發動了對朝鮮的侵略戰爭,想以朝鮮為跳板,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大明的援朝抗日,粉碎了日本占領中國的野心。但是,日本賊心不死,還要野心勃勃地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雖然武力無法實現,但在思想上,一些民間人士通過各種形式,對日本用什么方式侵華,進行種種研究,有的用文藝形式,有的以學術研究的方式為日本進行侵華出謀劃策,甚至提出了很多侵華理論。17世紀日本著名戲劇家近松門左衛門所編大型歷史劇《國姓爺合戰》中,讓日本武士開進南京,幻想在中國土地上建立日本人王國,這部戲在日本很受歡迎,多次上演不衰,觀眾多達20多萬人次。以上這種情況說明,日本侵略中國的迷夢雖在100年后破滅,但是一些日本文人對中國抱有幻想,想用武力占領中國。由于侵略行動無法實施,就以文藝形式加以虛幻侵略中國。
到19世紀初,日本學者用學術著作的方式,從理論上闡述侵華方案。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佐藤信淵,在《宇內混同秘策》中提出,是神賦予日本的一種使命,就是由日本來統一世界,并設計出入侵中國計劃。明治維新之后,日本侵華領域也呈現新的表現形態,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其中著名的就是福澤諭吉提出侵華理論,他宣稱日本和西方列強一樣,已經是一個“文明”國家,朝鮮和中國是野蠻國家,日本進攻朝鮮和中國就是推進文明,不服從日本就是不服從文明。他是日本近代的第一位軍國主義理論家,把日本推向軍國主義道路,為日本侵華出謀劃策,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甲午戰爭前后,日本學術界在理論上形成對華侵略的主導思想和輿論。到20世紀初,亞細亞主義也成為日本侵華的主流。這時期,學者著書立說,大肆宣揚“支那必死論”“西方列強分割理論”,認為西方列強要分割中國,中國一定會要亡國,日本應該“保全”中國,保全的實質是日本占領中國。1916年出版的小寺謙吉《大亞細亞主義論》,實質就是宣揚讓中國承認日本對亞洲,對中國的領導地位,實際上這是赤裸裸的強盜理論。
二、九一八事變前日本對東北的文化侵略
(一)日本在東北用報紙、雜志、書籍、廣播等大眾傳播媒介進行文化侵略。早在1901年,中島真雄《順天時報》就無視中國主權,造謠生事,混淆視聽,欺騙民眾,以攪亂中國為樂事。任白濤先生稱,“最大膽,最無恥,最‘露出原形’的,便是一九〇一年創刊,在中國輿論界整整搗亂了三十年方才歸于消滅的《順天時報》。”[2]日本在營口辦日文報紙《營口新聞》,在大連先后辦《遼東新聞》《滿洲日日新聞》《泰東日報》等。截至1927年,日本約在東北創辦報紙70多家,并在幾家大的新聞機構,也陸續設立了支局,用以壓制中國人民排日抗日輿論。1920年8月,滿蒙文化協會發行《滿蒙》《東北文化》。其中,《滿蒙》主要開展東北地區的地志、考古研究工作。1921年1月,以“滿鐵”中堅知識層為主的綜合雜志《新天地》問世,給“當時的政治經濟評論及文藝吹進了清新的氣息”。1927年8月,《滿洲評論》創刊。該雜志以“滿蒙”及“中國”為研究對象,內容多樣,雖是小型周刊,影響卻很大,九一八事變后成為日本對東北文化侵略的重要工具。
(二)在華情報組織,情報收集與文化間諜活動,是日本對華文化侵略的重要方面。間諜情報在侵華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早在甲午戰爭前后,就有很多日本人,以訪問、經商、旅游等各種形式深入東北各地,特別是在學者中,形成了一股中國旅游熱,借旅游名義,對東北各方面的情況,進行細致的調查和研究,甚至有一些人懷著覬覦中國的動機,來東北刺探軍事情報。一些在華官辦大學、會社、研究會等都從事刺探對華情報活動,收集大量有價值情報資料,覆蓋了東北各個領域。
(三)利用宗教為殖民侵略服務。宗教在日本文化侵略過程中發揮獨特作用,日俄戰爭爆發后,神道隨著侵略者侵入東北。1905年11月,日本在東北建立了第一個神社——安東神社,關東都督府成立后,即著手籌建大連神社。奉天、遼陽、長春等“滿鐵”附屬地也都建有神社,供奉天照大神等神位。九一八事變前,各種神社已達44個。1920年,大連成立了滿洲神職會,組織會員工作和研究,與日本神社保持聯系,以促進神道之發展。日本當局極其重視神道對“弘揚國威”鼓舞士氣的獨特效果。日本皇室成員曾多次親臨東北神社致祭,對在東北的日軍和移民以“很大的鼓舞”。“滿鐵”每年撥出大筆經費“贊助”神社活動。神道在日本侵略中國過程中,起到一種超宗教動力,煽動侵略的作用。與神道同時,日本的佛教、基督教也充當了為軍國主義侵略擴張服務的工具。日俄戰爭中,日本真宗本愿寺派率先組織一批僧侶,隨軍來到中國東北。
(四)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各種文化機構,加強殖民思想宣傳,成立各種“研究會”“學會”搜集有關情報。“滿鐵”成立不久,就組建了“滿鐵”調查會。該會是當時日本在東北最大最完備的情報機構,對東北的政治、經濟、社會、歷史、風俗、民情等方面作詳細考察,備受殖民當局重視。1920年7月,“滿蒙文化協會”成立,其活動內容十分廣泛,積極宣傳和推行所謂“國策”即“大陸政策”;竭力進行所謂“開發”滿蒙文化,舉辦多種社會活動,并更名為中日文化協會。稱謂的改變反映了日本對我東北侵略的擴張企圖。協會的具體任務,在《滿蒙文化協會事業及會員規則摘要》中列有7項,概括為:(1)調查研究事業;(2)介紹宣傳事業;(3)滿日親善事業;(4)教育事業;(5)編輯出版事業;(6)發行雜志及單行小冊子等。具體由調查部、編輯部、介紹部、計理部、庶務部負責執行。1921年,滿洲考古學會成立,目的就是證明東北自古以來就不是中國領土,為日本侵占東北尋找有效依據。對此,在東北地區進行搜集、勘查古跡、遺址及研究。該會的“研究”后來為“滿洲學會”取替。1926年3月成立的滿洲法制經濟研究會,專門“研究”法律、政治、經濟等學科的理論和應用。出版季刊雜志《法律經濟研究》,經常舉辦討論會和演講會。1926年,滿蒙研究會成立,提出宗旨,“面向未來,著眼現在,調查滿蒙的各種事情”。以雜志記者為主體,聯合法律家、社會研究家、事業家、會社員等,從各個角度,研究探討重要問題的解決策略。
(五)初步構建起服務于殖民侵略的文博事業。隨著日本對東北侵略野心的膨脹,政治、經濟勢力的日益滲透,作為幻想中的未來東亞的主宰者,他們也切實感到文博事業是其進行所謂“社會教育”的有力手段。“滿鐵”成立之初,就意識到圖書館的重要性。1907年,首先在“滿鐵”調查部內設圖書室。1914年,建起新館,后稱“滿鐵”大連圖書館。此外,瓦房店、大石橋、遼陽、公主嶺、長春等地,后來又在安東、開原、四平等鐵路沿線主要地區設立通俗圖書館。到1928年,總計大小23個圖書館,藏書336516冊。藏書一般以中國古籍及地方志為主,也有些外來書籍。其中,“滿鐵”大連圖書館最為重要,是日本侵華機構“滿鐵”的圖書、情報基地。“滿鐵”通過多方渠道,不惜種種手段,搜集地方志、古代地圖,以及政治、經濟、地質資源、風土人情等有關資料,對中國古籍中的精抄名刊,珍本善本,以及滿文蒙文書籍都竭力收錄于內。到九一八事變前,已藏書20多萬冊。以內容、地區為線索編排整理,從而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系統的關于東北、蒙古、東南亞、猶太等地區性、專題性的文獻資料體系。進入20年代,配合殖民政策的加快實施,圖書館多次舉辦“滿洲關系”的書刊展覽。僅1924年,就有“滿洲”蒙古圖書展覽、拓片陳列展覽、滿蒙研究資料展覽等。為擴大輿論宣傳的影響,“滿鐵”圖書館于1910年設立了巡回書庫制度。這在當時日本還不曾有。主要活動在各圖書館所在地以外的中間站、小學校等地。
(六)日本在東北進行教育侵略。為了長期統治和奴役中國,日本有計劃地在中國推行奴化教育,以達到控制中國人的思想的目的。1890年,日本頒布《教育敕語》,宣稱:“我臣民克忠克考,億兆一心,世濟厥善(美),此乃我國體之精華,教育之淵源,亦(蓋)基于此……不獨脫忠良之臣民,足以顯彰爾祖先之遺風”,從中可以看出“忠君愛國,合忠孝為一”即為日本教育的宗旨。由此可知,“一國之政治,常影響于其教育措施。從1906年,日本為了對東北進行教育侵略,最早設立主管文教機關,管理關東租借地內的文化教育。此后,日本開始積極建立教育設施。九一八事變之前,日本以關東州和滿鐵附屬地為基地,主要由“滿鐵”大肆進行文化侵略。“滿鐵”所辦的教育,既有中國人教育,又有日本人教育。對于前者,主要“使他們了解日本的情況,培養將來可能成為日中之間聯系的紐帶人物”[3];對于后者,其教育目的,除使日僑居于我國東北外,主要是培養推行大陸侵略政策的人才。為了培養統治東北的高級人才,日本創立主要是中等以上專業學校和所謂實業學校,包括長春商業學校、大連女子商業學校、滿洲醫科大學等,還有各種學堂109所,學生(包括女生)22000余人。除了辦學校,還辦學堂、報刊,新聞報刊、雜志達184種。此外,日本還在思想上淡化中國人意識。首先,組成日本中學校長視察團,名義上是來考察東北地區教育,實際上讓這些中學校長和東北各個學校教師廣泛接觸,了解這些教師思想動態,教育情況,以便確立長期的文化侵略政策。其次,日本當局首腦人物親自出馬培養文教侵略骨干,在旅順中學關東廳,學務課長參加舉行所謂“夏季文化講習會”,講授“神社的教育”,滿鐵秘書長講“滿洲史概要”。總之,九一八事變前,日本對東北的文化侵略具有非常大的危害性。通過教育的潛移默化,從精神上改變東北人民的民族性,訓育親日漢奸,破壞我們民族文化教育事業。日本在這一時期進行的殖民文化教育,是日本長期在我國東北進行文化侵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當時日本只占領東北一部分,其文化教育侵略設施主要集中在東北日本勢力范圍內,包括租界地及鐵路區等。而九一八事變后的殖民文化教育才是全面、大規模的開始。
三、警惕日本今天的文化侵略
日本投降后,并沒有放棄對中國侵略的野心,其侵略形式轉化為文化和經濟途徑的侵略。這種侵略通過和平方式進行,使得日本的文化、思想理念占據我們的頭腦,日本的動畫片在無時無刻地影響著我們的孩子,日本的書籍、歌曲在無時無刻地影響著我們的青年。同時,利用書籍、影視作品美化侵略戰爭,混淆視聽,企圖在世界上重塑本國形象。要征服一個民族,最有效的就是征服她的兒童,從小改變孩子們的價值觀,淡化他們的民族認同感,從而使他們屈服于外族的文化,最終讓他們忘記自己的民族性。
(作者單位:李瑩,沈陽航空航天大學;李正鴻,東北大學)
[1] 王向遠:《日本對中國的文化侵略》,昆侖出版社2005年版,第4頁。
[2] 王向遠:《日本對中國的文化侵略》,昆侖出版社2005年版,第243頁。
[3] 〔日〕滿鐵檔案:甲種,總體,監察,監察意見書,2-2,第2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