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黃帝內經
  • 焦亮譯
  • 3872字
  • 2021-12-30 17:51:55

六節臟象論篇第九

【原文】

黃帝問曰:余聞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地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謂也?

岐伯對曰:昭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夫六六之節,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余而盈閏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終,而天度畢矣。

【譯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天是以六個甲子構成一年,地氣是以九九極數的變化來配合天道的準度,而人也有三百六十五穴,與天地之數相合,這些說法我已聽到很久了,但不知道究竟是什么道理?

岐伯答道:問題問得很高明啊!那就請讓我談談看法。六六之節和九九之法,是用來確定天度和氣數的。天度,是計算日月行程的。氣數,是標志萬物化生之用的。天屬陽,地屬陰,日屬陽,月屬陰。它們的運行有一定的部位和秩序,其環周也有一定的道路。每一晝夜,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余,所以大月、小月和起來三百六十五天成一年,由于月份的不足,節氣有盈余,于是產生了閏月。那應該如何計算呢?先確定一年節氣的開始,用圭表的日影以推正中氣的時間,隨著日月的運行而推算節氣的盈余,直到歲尾,這樣,天度的變化就可以計算出來了。

【原文】

帝曰:余已聞天度矣,愿聞氣數,何以合之?

岐伯曰: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制會。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故其生五,其氣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臟。故形臟四,神臟五,合為九臟以應之也。

【譯文】

黃帝問:我已經明白了天度,還想知道氣數,它是如何與天度配合的?

岐伯回答:天以六六之數為節制,地則以九九之數配合天道的準度。天有十干,代表十日,十干循環六次而成一個周甲,周甲重復六次而一年終了,這是三百六十日的計算方法。自古以來,都以通于天氣而為生命的根本,而這個根本就在于天之陰陽。地的九州,人的九竅,都與天氣相通,天衍生五行,而陰陽有依盛衰消長而各分為三。三氣合而成天,三氣合而成地,三氣合而成人,三三而合成九氣,在地分為九野,在人分為九臟,即四個形臟,五個神臟,合而為九臟,以與天的六六之數相應。

【原文】

帝曰:余已聞六六之節九九之會也,夫子言積氣盈閏,愿聞何謂氣?請夫子發蒙解惑焉!

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師傳之也。

帝曰:請遂聞之。

岐伯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譯文】

黃帝說:我已經明白了六六九九相通的道理,夫子說氣的盈余積累成為閏月,那什么叫作氣呢?請夫子來啟發我的蒙昧,解釋我的疑惑!

岐伯道:這是上古帝王秘而不宣的理論,由先師傳授給我的。

黃帝說:希望講給我聽。

岐伯道:五天為一候,三候為一個節氣,六個節氣為一時,四時為一年。治病就應該順從其當旺之氣。五行隨時間的變化而相互承襲,各有當旺之時;到一年終結時,再從頭開始循環。一年分立四時,四時分布節氣,逐步推移,如圓環而無端,節氣中再分候,也是這樣推移下去。所以說,不知當旺之氣的加臨,不知氣的盛衰,不知氣之虛實的起因等情況,就不能做醫生。

【原文】

帝曰:五運終始,如環無端,其太過不及何如?

岐伯曰:五氣更立,各有所勝,盛虛之變,此其常也。

帝曰:平氣何如?

岐伯曰:無過者也。

帝曰:太過不及奈何?

岐伯曰:在經有也。

帝曰:何謂所勝?

岐伯曰: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五行時之勝,各以其氣命其臟。

【譯文】

黃帝問:五行的推移,周而復始,如環無端,它的太過與不及是如何的呢?

岐伯回答:五行之氣更迭主時,互有所勝,從而有盛衰的變化,這是正常的現象。

黃帝問:平氣是怎樣的呢?

岐伯道:這是沒有太過和不及。

黃帝說:太過和不及的情況怎樣呢?

岐伯說:這些情況在經書中已有記載。

黃帝問:什么叫作所勝?

岐伯道: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這就是時令根據五行規律而互相勝負的情況。同時,時令依其五行之氣的屬性來分別影響各臟腑。

【原文】

帝曰:何以知其勝?

岐伯曰:求其至也,皆歸始春。未至而至,此謂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命曰氣淫。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所謂求其至者,氣至之時也,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失時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也。

【譯文】

黃帝問:如何知道它們之間的相勝情況呢?

岐伯道:推求氣候到來的時間,通常從立春開始。如果時令未到而氣候先期來到,就稱為太過,某氣太過就會侵侮所不勝之氣,欺凌其所勝之氣,這就叫作氣淫;時令已到而氣候未到,稱為不及,某氣不及,則其所勝之氣因缺乏制約而妄行,其所生之氣因缺乏資助而困弱,其所不勝則更會加以侵迫,這就叫作氣迫。所謂求其至,就是要根據時令推求氣候到來的早晚,要謹慎地等候時令的變化,氣候的到來是可以預期的。如果搞錯了時令或違反了時令與氣候相合的關系,以致分不出五行之氣當旺的時間,就表明內里邪氣已經生成,連醫生也不能控制了。

【原文】

帝曰:有不襲乎?

岐伯曰:蒼天之氣,不得無常也。氣之不襲,是謂非常,非常則變矣。

帝曰:非常而變,奈何?

岐伯曰:變至則病。所勝則微,所不勝則甚。因而重感于邪則死矣。故非其時則微,當其時則甚也。

【譯文】

黃帝問:五行之氣有不相承襲的嗎?

岐伯道:自然界的氣行不能沒有規律,如果五行之氣不按規律依次相承,就是反常的現象,反常就會變而為害。

黃帝問:反常變而為害,是怎樣的呢?

岐伯道:反常而變就會使人生病,如果為當旺之氣之所勝,其病就會輕微,如為當旺之氣之所不勝,則其病深重,而若同時感受其他邪氣,就會造成死亡。所以反常氣候的出現,不在其所克制的某氣當旺之時令,病就輕微,若恰在其所克制的某氣當旺之時令發病,病就沉重了。

【原文】

帝曰:善!余聞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天地之運,陰陽之化,其于萬物,孰少孰多,可得聞乎?

岐伯曰:悉乎哉問也!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靈問,請陳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譯文】

黃帝道:說得太好了!我聽說由于天地之氣的和合而有萬物的形體,又由于其變化多端以至萬物形態差異而定有不同的名稱。天地的氣運,陰陽的變化,它們對于萬物的生成,就其作用而言,哪個多,哪個少,可以聽你講一講嗎?

岐伯道:你問得實在太詳細了!天非常廣闊,不容易測度;地極其博大,也很難計量,像您這樣偉大神明的圣主既然發問,就請讓我講講其中的道理吧。草木顯現五色,而五色的變化,是看也看不盡的;草木產生五味,而五味的醇美,是嘗也嘗不完的。人們對色味的感知是分別與五臟相通的。天供給人們以五味。五味由鼻吸入,貯藏于心肺,其氣上升,使面部五色明潤,聲音洪亮。五味入于口中,貯藏于腸胃,經消化吸收,五味精微內注五臟以養五臟之氣。五氣和諧,就有生機,再加上津液隨之生成,神氣也就會旺盛起來。

【原文】

帝曰:臟象何如?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處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于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太陰,通于冬氣。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陽中之少陽,通于春氣。脾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陰之類,通于土氣。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凡十一臟取決于膽也。

【譯文】

黃帝問:臟象又是怎樣的呢?

岐伯道:心,是生命的根本,智慧所居之處,其榮華表現在面部,其功用是充實血脈,為陽中的太陽,與夏氣相通。肺是氣的根本,為魄所居之處,其榮華表現在毫毛,其充養的組織在皮膚,是陽中的太陰,與秋氣相通。腎主蟄伏,是封藏經氣的根本,為精所居之處,其榮華表現在頭發,其充養的組織在骨,為陰中之少陰,與冬氣相通。肝,是罷極之本,為魄所居之處,其榮華表現在爪甲,其充養的組織在筋,可以生養血氣,其味酸,其色蒼青,為陽中之少陽,與春氣相通。脾,是倉廩之本,為營氣所居之處,其榮華表現在口唇四周,其功用是充實肌肉,屬于至陰一類,與長夏土氣相應。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稱為器,它們能吸收水谷精微,化生為糟粕,管理飲食五味的轉化、吸收和排泄。以上十一臟功能的發揮,都取決于膽的功能正常。

【原文】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已上為格陽。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已上為關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已上為關格,關格之脈贏,不能極于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譯文】

所以人迎脈大于平時一倍,病在少陽;大兩倍,病在太陽;大三倍,病在陽明;大四倍以上,為陽氣太過,陰無以通,是為格陽。寸口脈大于平時一倍,病在厥陰;大兩倍,病在少陰;大三倍,病在太陰;大四倍以上,為陰氣太過,陽無以交,是為關陰。若人迎脈與寸口脈俱大與常時四倍以上,為陰陽氣俱盛,不得相榮,是為關格。關格之脈盈盛太過,標志著陰陽極亢,不再能夠吸收天地之精氣,必定會死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权县| 南安市| 乡城县| 丰镇市| 丰城市| 武穴市| 梅河口市| 南宁市| 南澳县| 安远县| 红安县| 金山区| 鲜城| 墨竹工卡县| 商洛市| 安化县| 宿迁市| 调兵山市| 宕昌县| 永泰县| 堆龙德庆县| 宝鸡市| 尤溪县| 烟台市| 横山县| 文水县| 那坡县| 本溪| 灌南县| 安丘市| 聊城市| 平山县| 汉寿县| 澄城县| 嘉善县| 蒙阴县| 吉林省| 阳城县| 凌海市| 武陟县| 休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