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為三國英雄畫像
三國,一個被中國人所傳頌的傳奇時代。
在這個時代,英雄輩出,烽火迭起。幾乎從來沒有這樣一個時代讓戰爭變得如此華麗、如此好看,沒有這樣一個時代讓個人才能發揮到如此極致,也沒有這樣一個時代讓國外的歷史愛好者如此熟知。三國似乎是一個永遠不會衰老的和愛情一樣永恒的主題。
不可否認,《三國演義》是助力三國史學火爆的重要推手。那些英雄們的傳奇故事,那些精彩絕倫的奇謀妙計,那些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都成為三國迷們為之傾倒的重要原因。
《三國演義》透過羅貫中手中的一支妙筆,為讀者帶去了眾多形象鮮活的人物。在這之中,既有陰險狡詐的曹操,又有義薄云天的關云長;既有殘暴兇惡的董卓,又有溫文爾雅的周瑜。所有的這些人物都充滿特色并且個性鮮明。這樣的高度恐怕在中國的傳統文學之中只有四大名著中的另外那三部名著才可以與之比肩。《三國演義》也無愧于中國人三國情結的啟蒙教程。
但《三國演義》無論寫得多么傳奇,它終究是一部文學作品;無論它怎樣接近史實,依然擺脫不了它那種自內向外所散發出來的文學意味。單單通過《三國演義》當中的描述并不能使我們更加接近事實,相反的,如果誤信了小說當中的許多描述,反而會讓我們陷入迷茫的境地。通常人們在形容《三國演義》的時候總會說它“三分虛七分實”,當我們真正了解了三國的正史記載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遠遠不是這樣,但有時候甚至到了“七分虛三分實”的境地。即便《三國演義》再虛幻,它終究還是需要有一個記載真正史實的底本作為支撐,這個支撐便是西晉陳壽所著的《三國志》。
《三國志》是西晉陳壽編寫的一部紀傳體國別史,其中詳細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歷史。《三國志》全書一共六十五卷,包括《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
陳壽是晉朝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因此陳壽在《魏書》中為曹操寫了本紀,而在《蜀書》和《吳書》則記劉備為《先主傳》,記孫權稱《吳主傳》,均只有傳,沒有紀。《三國志》位列中國古代二十四史記載時間順序第四位,與《史記》(司馬遷)、《漢書》(班固)、《后漢書》(范曄)并稱前四史。
陳壽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以簡練、優美的語言為我們繪制了一幅幅三國人物肖像圖。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動,可讀性極強。《三國志》取材精審,作者對史實經過認真考訂、慎重的選擇,對于不可靠的資料進行了嚴格審核,不妄加評論和編寫。所以,陳壽在撰寫《三國志》的時候可謂惜字如金。如果說孔子當初的著作是“微言大義”的話,那么陳壽可以算作是孔子這種寫作方法的忠實繼承者。這種寫作方法保證了原史料的真實性和可信度,為著作增加了說服力,但是未免失去了詳略的有機組合。
因此,《三國志》在創造了史學界的一部經典著作之后,也給三國史的研究帶來了許多困難。因為歷史是一門根本不允許推測、講究“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有十分材料說十分話,沒有材料不說話”的相當嚴謹的社會科學學科,所以面對《三國志》當中寥寥無幾的文字記載,許多研究者相當頭疼。好在有一個人為《三國志》進行了補充,讓本已經陷入困境的三國史研究有了新的資料,這個人就是裴松之。
裴松之出身于士族官僚家庭,他在東晉的時候歷仕零陵內史、國子博士等,入宋后任中書侍郎。宋文帝以陳壽所著《三國志》記事過簡,命他為之做補注。他所引用的原始材料今天大部分已經亡佚,幸而保留在裴注中,因而其史料價值非常高。這是裴松之為研究三國史所做出的最為重要的貢獻,其成就可以和陳壽比肩。
裴松之的注釋搜羅廣博,引書首尾完整,不加剪裁割裂。注釋中有大量完整的故事與史料,因此具有極高的可讀性與參考價值,這與陳壽的《三國志》正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且其中的很多材料都成了羅貫中在撰寫《三國演義》的時候的原始素材。可以說,陳壽為《三國演義》的創作搭了一個骨架,裴松之為《三國演義》加上了肌肉,而羅貫中所做的工作就是讓這些材料真正地成為一個人形并且十分好看。以上就是整個三國史史料的裙帶關系。《后漢書》當中也對三國當中的一些人物有所記載,但終歸不是大頭,所以不在這里再進行贅述。
本書力圖通過對《三國志》進行現代化解讀,以輕松的語言給小讀者們講一講三國的那段歷史,完整敘述東漢末年群雄并起直至三國并立,最后三家歸晉的整個過程與故事,其間還會穿插些《三國志》與《三國演義》的相互比較。對于三國愛好者來說,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三國史書,也是輕松閱讀三國的一本普及讀物。
需要指出的是,三國向來被稱為魏、蜀、吳,其中“蜀國”,是后人因其所處之地大部原為先秦時期蜀地,而稱其名。但劉備稱帝建國,自稱是為了延續漢朝正統,因此其國名仍稱“漢”。因而本書凡涉及劉備所建政權,一律稱呼為“漢國”,以符合歷史真實,請讀者朋友們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