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專欄 錯綜復雜的諸侯局勢
- 寫給青少年的春秋史
- 慕魚
- 1046字
- 2021-11-29 18:26:22
武王伐紂,牧野一戰,滅掉商朝,建立了周朝。為了鞏固統治,周朝統治者按照宗法制的原則,將土地分封給周王室的子弟以及有功之臣。武王、周公、成王時期,陸續封賞了七十一國。隨著周朝的擴張和貴族子弟的增多,諸侯封國日益增多,到春秋時竟然有所謂“千八百國”的說法。
當然,在這千余國之中,必定有大有小,而且其名目也并非全部載于史冊。史學研究者統計了《春秋》《左傳》的記載,其中共有國家一百四十八個,而較大的則有齊、晉、楚、秦、魯、曹、鄭、宋、衛、燕、陳、蔡、吳、越十四國。
在十幾個較大的國家中,位于東部的是齊國和魯國。齊國是姜太公的封地,位于現在山東省東部,雖然看似遠離中原,但卻“據魚鹽之利”,在春秋時期發展得很快,后來成為一方霸主。
跨過泰山,魯國就位于齊國的西南角。魯國是周公的封地,和周王室關系親密,因此也享受著特殊待遇。春秋初期,魯國還一度在政治舞臺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后來對外受制于齊,對內受困于卿、大夫掀起的連綿不斷的內亂,逐漸衰落下去。
位于南部的是楚國。由于地理位置游離于中原之外,一向被中原各國視為蠻夷??墒?,正是這個蠻夷,在周昭王、穆王時一度與西周王室打得難解難分,逼得周王室在南方冊封申國,作為防備楚人的前哨站。到春秋初期,日漸強大的楚國干脆自行稱王,和周天子平起平坐起來。
位于西部的是秦國。因地處偏遠而被視作戎狄,直到秦襄公時,適逢平王東遷,而秦襄公出力頗多,才正式被封為諸侯,隨后又接收了西周的王室故地,從此逐漸成長為一方霸主。
位于北部的是晉國和燕國。晉國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的幼弟唐叔虞的封地,原本稱為唐國,后來因為晉水,改稱為晉國。春秋時期,晉國長期陷于內亂,還出現了小宗攻滅大宗的情況。盡管如此,晉國國力始終很強,在春秋政治舞臺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晉國的東北是燕國,燕國的始祖是和周公旦齊名的召公奭。燕國地處東北,本來地勢偏遠,幸好是周王室的嫡親子孫,才沒有被中原諸侯排擠。不過,受到地理位置的影響,燕國在春秋時期也沒有什么太大的動靜。
中原地帶鄰近周王室,諸侯國更是眾多,形成犬牙交錯之勢。其中比較大的首推鄭國。鄭國往東是宋國。宋國是商朝王族的后代,春秋初期,宋國憑借著有利地形短暫崛起,可惜其國力并不足以支撐其野心,因此霸權一瞬即逝。
衛國也是中原比較重要的諸侯國。它的歷史也很悠久,是周文王之子康叔的封地。春秋時期,衛國曾經多次參與政治舞臺,表現也算活躍。到春秋后期,東南地區的吳國和越國相繼崛起。這兩個國家原本也是“蠻夷”,但都先后以其強大的實力獲得了中原霸主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