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引子 平王東遷

開啟亂世風云

三千六百多年以前,夏朝諸侯商湯親率大軍在鳴條大敗夏桀,建立了商朝。六百年后,大商的王位傳到了帝辛的手中,他驕奢淫逸、暴虐成性,遭到了天下人的唾棄,最后被人冠以“紂”字作為謚號。《說文解字》援引謚法的解釋:“殘忍捐義曰紂”。

牧野之戰,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打敗了商紂王,成為天下共主,開創了周朝。數代之后,周昭王南征,死在漢水之畔,周王室的權威受到挑戰,勢力逐漸衰落下來。到周厲王時,對外大肆擴張,對內極盡盤剝之能事,任用榮夷公實行“專利”政策,將原本為公用的山林川澤一概劃歸天子專有,禁止人民入內砍伐漁獵。

為了壓制國人的不滿情緒,周厲王又實行因言獲罪的高壓政策。三年之后,不堪暴政的國人發生暴動,推翻了周厲王的統治,史稱“國人暴動”。此后,各路諸侯齊聚鎬京,以會議的方式暫時攝政,史稱“共和行政”。周王室的統治這一次是真真正正被動搖了。

十四年之后,周宣王即位,茍延殘喘的周王室似乎又出現了中興的跡象。在周宣王的指揮下,周朝在西北、東南、南方等地都拓展了疆土。然而,積重難返的經濟形勢卻讓中興成為一場空談。日益瓦解的井田制讓周朝經濟面臨著危機,而周宣王在處理內政上的不智和妄殺也使大臣噤若寒蟬,諸侯離心離德。到周宣王晚年,四周的夷狄蠻戎卷土重來,一度攻入中原地帶。

周宣王之后,周幽王繼承了王位。他即位伊始就遭遇了一場嚴重的地震,可是周幽王面對周綱陵遲的局面,不僅不勵精圖治,反而迷上了一個叫褒姒的絕色佳人,“從此君王不早朝”。

褒姒雖然如花似玉,但卻冷若冰霜,始終沒有對周幽王展露過笑顏。大臣虢石父為周幽王想出了一個十分荒唐的辦法:將向諸侯報警用的烽火臺點燃,請美人看看兵荒馬亂卻白忙一場的丑態。這個計劃果然成功了,看著從各地星夜趕來勤王救駕的諸侯人喊馬嘶勞師動眾,褒姒居然真的展顏一笑。這下周幽王大悅,他重賞虢石父,全然不顧真相大白后憤怒和氣惱的諸侯們。

數年之后,褒姒生下一子伯服。愛屋及烏的周幽王,居然將原來的皇后申后和太子宜臼全部廢去,想要以褒姒和伯服取而代之。申后的父親是申國的諸侯,當被廢黜的消息傳來時,申后大怒,奔回了父親處哭訴自己的不幸。申侯護女心切,一怒之下聯合鄫國和犬戎向周幽王發起了進攻。

大兵壓境,周幽王燃起烽火臺向諸侯求救,可諸侯卻以為仍然是周幽王和褒姒的把戲,根本不予理睬。面對著蜂擁而至的犬戎軍隊,周幽王瞠目結舌,手足無措。

犬戎輕易攻占了鎬京后,又擄掠了不計其數的人口和財物,然后退兵而去。數日之后,得到消息的各國諸侯才先后趕到鎬京,可是為時已晚。周幽王和伯服死在了亂軍之中,而褒姒也下落不明。在申侯、繒侯等諸侯的支持下,住在申國的太子宜臼在申即位稱天子,是為周平王。

此時整個鎬京乃至周邊地區殘破不堪、一片狼藉,完全沒有能力防御西戎的二次進攻。周平王決定向東遷都,于是,在晉國和鄭國的支持下,周平王遷到成周,史稱“平王東遷”。

至此,周朝由盛而衰,不過,周并沒有如同商一樣,被繼起的諸侯取而代之,而是轉化為諸侯混戰、各不相讓的新時代——春秋戰國時代。

天子跌落神壇

平王東遷雖然在形式上保住了周王室的天子地位,但在事實上卻遠非如此。由于連年天災和西戎的兵禍,又兼之自厲王以來的窮兵黷武政策,周王室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內外交困的地步。領地逐漸縮小,財政入不敷出,禮制破壞殆盡,權威一落千丈。

關中地區原本是周王室的發祥之地。秦國將西戎擊敗后,將關中岐山以東的土地歸還了周王室,但由于西戎對中原的威脅,東遷之后的周王室根本無力顧及此處,于是不久之后,這塊名義上屬于周王室的土地便被同樣地處西陲的秦國順理成章地接收了。

為了獎掖支持周王室有功的晉國、鄭國等諸侯,周王室又先后將周圍的一些土地分賜給他們。魯莊公二十二年(前672),將虎牢關以東之地賜給鄭國,將陜西東部的酒泉地賜給虢國。魯僖公二十二年(前638),隨著秦、晉二國征服陸渾,并將其族人內遷至中原伊川一帶,周王室的領土被進一步壓縮,僅據有今河南省西北一部分土地,方圓不過一二百里,其面積甚至不能和稍大的諸侯國相提并論。魯僖公二十五年(前635),周王室又將黃河以北的溫地賜給晉國,這種行為導致周王室的領地不斷縮小。

領地的縮小帶來的惡果就是財政狀況的捉襟見肘。春秋初期,手工業和商業并不發達,國家的經濟來源幾乎全仰仗于農業生產。而周王室靠著那么一點點地盤,連支應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都勉為其難,更遑論王室的巨大日常開銷。據說,周平王死后,王室居然窮到拿不出錢為平王辦一場像樣的喪禮,繼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到魯國“求賻”,希望魯國贊助些喪葬費和陪葬品。

雖然說“天子不求私財”,但在惡化的經濟局勢面前,周王室也無法再維持高高在上的形象了。周襄王即位后,居然傾全國之力也找不到一輛供天子乘坐的馬車,只得又派人到魯國去要,結果被魯桓公以“諸侯不貢車服”趕了回來。

周景王曾經責難晉國不向王室進貢日常用品,卻被掌管典籍的籍談以從來沒有受過周王室的恩賜為理由回絕,周景王立刻歷數了周王室對晉國的封賞,把籍談說得啞口無言。這就是成語“數典忘祖”的來歷。可是,周景王的伶牙俐齒并不能緩解周王室的財政危機。

領地減少,財政匱乏,周天子原本凌駕于其他諸侯之上的政治和經濟資本都煙消云散了。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原本依托于西周時期舊的政治和經濟局勢建立起來的一套全面而系統的禮制也“禮崩樂壞”,天子的權威得不到尊重,往往遭到有實力的諸侯輕視。

在傳統禮制中,除了周天子要定期出行,諸侯也要不時赴王都覲見天子。諸侯死后,要繼位的新諸侯必須親自到王都請天子賜予爵位和衣冠圭璧等禮器,由天子賦予其繼位的正當性和合法性,之后才能夠正式成為新的諸侯,這就是所謂的“受天子之命”。此外,諸侯還要定期進京述職。若無正當理由不述職者,周天子有權對其進行包括降低爵位、削減封地乃至興師問罪的處罰。

到了春秋時期,受天子之命的禮儀雖然還有,但形式的莊嚴神圣性卻大不如前,諸侯繼位時只需要派個使者去“請”周天子的王命就可以了,而周天子也只好自欺欺人地稱之為“賜命”;至于一些勢力較大的諸侯,周天子更是不請自來地主動將“王命”送給對方。受命尚且如此,述職就更無從談起。諸侯不僅不去成周述職;相反,倒是周天子幾次三番地派大夫去“聘問”諸侯。

在西周時期,周王室的統治者作為“天子”,身兼神和人的屬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然而在實際的政治斗爭中,仍然還是實力說話。跌落神壇的周天子不僅無力掌控天下,在不久的將來,還要面對著野心勃勃的諸侯對其地位展開的輪番沖擊。

宗法制的崩潰

簡而言之,宗法制是基于血緣關系分配權力和財產的制度。其歷史十分悠久,根據考古材料得知,早在商代就有了這一制度的雛形。但西周對此制度進行了改造和發展,使其更合于當時的政治和經濟形勢。

西周宗法制規定“立嫡以長不以賢”,也就是說在選擇王位繼承人時,只有正妻所生的長子——也就是嫡子才有資格;其余諸子則稱為庶子,被分封在各地成為諸侯。依此類推,在諸侯國內,同樣由嫡子繼承諸侯之位,而庶子則被封為卿,卿的庶子封為大夫,大夫的庶子則成為士,士的庶子則成為一般平民。

這樣的設計使整個統治階級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金字塔形結構,在如此復雜而嚴密的體系當中,每個人的身份都是相對的,居于金字塔頂端的天子是絕對的大宗,而諸侯相對于天子是小宗,在封國內又是大宗。如此環環相扣,緊密相連。在政治上,天子是一國之君,具有絕對的政治權力;在宗族上,天子又是族長,具備血緣上的優勢,在宗廟祭祀時也占據主祭的地位。處于這一鏈條上的諸侯、卿、大夫、士,也莫不如此。宗法制將政權和族權融為一體,使周王室的統治更加牢固。周天子的權力便由此而來。

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宗法制逐漸從內部出現了裂痕。它規定的“立長不立賢”的原則屢屢被當權者挑戰。周幽王寵幸褒姒,將其所生的伯服立為太子,這無疑破壞了嫡長子繼承制,而周幽王最終也因此身死國滅。

周幽王給后來的王室子弟們做了一個非常惡劣的榜樣,到春秋年間,那些不安于現狀的庶出子弟紛紛聯合大臣或是有力諸侯,想要登基篡位,王室內亂頻頻上演。

王室如此內亂,在政治和經濟上占據優勢的諸侯國就更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他們往往參與到周王室的內亂中;與此同時,卿大夫在諸侯國內為了爭奪國君之位而掀起的內亂也層出不窮,此起彼伏。根據后世歷史學家對史書記載的統計,整個春秋時期,竟然有43名君主被臣下或敵國殺害,至于在動亂中喪生的卿、大夫更是數不勝數。

宗法制的衰敗,也導致了官吏任用制度的變革。原本在宗法制下,官吏采取世襲制度,不同級別的官吏由卿、大夫、士等貴族世代擔任,父死子繼。

隨著宗法制的破產,這種被稱為“世官制”的制度也動搖了。隨著卿大夫甚至是士等下層貴族勢力的日益崛起,他們借助人數優勢,廣泛地參政議政,進入權力中心。

大量的下層貴族進入原本由少數高級貴族把持的政壇,這難免造成僧多粥少的現象。因此,在本國郁郁不得志的人,就會轉而到他國求官。“楚材晉用”便反映了這一情況。大量的異國人才,在其他國家諸侯,甚至是卿、大夫家中擔任家臣,這在西周時期是不可想象的。

選官制度的改變也造成了俸祿制度的變化,原本宗法制能夠與井田制聯系起來,用分封土地的方式來發放俸祿,《國語》中對此描述為“公食貢,大夫食邑,士食田”。然而隨著做官人數的增多,商品經濟的興起以及土地的私有和買賣,土地明顯不夠分配,因此便改成了以糧食為支付手段的谷祿制。

《詩經·大雅·板》寫道:“價人維藩,大師維垣,大邦維屏,大宗維翰。懷德維寧,宗子維城。毋俾城壞,毋獨斯畏。”這段話用充滿贊美的語氣將宗法制度比喻為堅固的城墻,然而在春秋時代,這看似牢不可破的城墻卻被時代的洪流沖擊得搖搖欲墜。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旬阳县| 邹城市| 泸水县| 来宾市| 开原市| 囊谦县| 汽车| 汾西县| 准格尔旗| 拜泉县| 娄底市| 定安县| 潜山县| 佛冈县| 儋州市| 潍坊市| 垣曲县| 邯郸县| 宣武区| 施秉县| 龙口市| 丽水市| 马公市| 康定县| 盐城市| 朔州市| 绿春县| 南宫市| 丹巴县| 乌兰察布市| 芜湖县| 海原县| 安吉县| 万州区| 乐平市| 灵台县| 樟树市| 九寨沟县| 浮梁县| 三门峡市| 昌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