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你的世界,但愿都好
- 美得令人心醉的100首樂府詩
- 王光波
- 9767字
- 2021-11-28 12:31:46
既然準備用一生守候一段愛情,所有困難與憂傷都可以被愛的快樂所取代,為了這種愛情,付出全部癡心未嘗不可。
一城傾盡,舉國來觀
漢·李延年《李延年歌》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1]?佳人難再得。
【注釋】
[1]寧不知:怎么不知道。傾城、傾國:原指因女色而亡國,后多形容婦女容貌極美。
在最美的女子面前,任何男人即使不甘,恐也是不能不為之絕倒。更何況,他傾情的佳人不是與他真正相見,而是他見不到摸不著,全在腦海里不斷勾畫她的容姿,那樣的女子將更加神妙,讓他遐想的空間沒有邊際。李延年為武帝所勾勒的捉摸不透、看不真切的女子,不但讓武帝神迷,也為后世所有的人心中勾勒了世間最出塵脫俗的女子。
在幽杳的北地,絕世女子遙立于一方,不染纖塵,脫俗凡人之外,任何人都只能仰視,“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神秘之美讓人心向往之。當她一經(jīng)出現(xiàn),沒有人不被她的美貌驚呆:一城傾盡,舉國來觀,別的什么都不顧,怕是要傾摧了城與國。這樣傾城傾國的美人,即便毀天滅地,錯過了也是可惜。自古佳人難得,寧可一無所有,也要癡心一見甚或得到這樣的美人。
在延年的筆下,美人是不能割舍的。他為武帝描繪這樣的女子,怕也是深種著機心。
《漢書·外戚傳》中記載,宮廷藝人李延年每每能唱出好曲新歌,深得漢武帝歡心。一次,延年為武帝一邊舞蹈一邊唱歌,歌辭就是這篇佳人傾國的詩。武帝聽后嘆息道:人世間哪里能見到如此的美人呢?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在一旁說,延年有個妹妹就是這樣的絕世美女。武帝馬上召見他的妹妹,真的妙麗無比,實堪傾城傾國,且聰慧善舞。于是延年的妹妹得到武帝的無比寵愛,她便是武帝生死難忘的寵姬——李夫人。
自古美人愛英雄,待字閨中的李家絕世美女,對武帝這樣頂天立地的男子,暗里鐘情是必不可免的。天生麗質(zhì)難自棄,誰知《李延年歌》,是不是那個色藝絕佳的妹妹寫了這絕世情書,讓哥哥代為唱給武帝來自薦枕席?
歌中開門見山的直言,一無渲染鋪墊,懇切呼告聽者不要錯過,如若不是出自女子本人手筆,誰有這樣的急切?沒有真的傾城傾國之貌,誰能有如此的信心吟出這樣的詩句?不是最美的佳人,怎會擬出這最美麗的情書呢?
北方有佳人,于是,千古大帝傾倒了,然而,沒有傾國,留下的卻是刻骨的傾心。武帝自得李夫人后,對其他嬪妃毫無興趣。可惜天妒絕色,李美人早亡,于是他傷心欲絕,親自督飭繪制李夫人畫像懸掛甘泉宮,旦夕徘徊瞻顧,低回嗟嘆,并寫了“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的詩,令宮中樂師譜曲演唱;還寫一篇《傷悼李夫人賦》,可謂傷心欲絕。
古典的詩歌中,由來已久實實在在地描寫女子的美態(tài)來襯托佳麗,極盡好詞好句,《洛神賦》在此方面堪稱絕筆。然而,本歌脫離俗套,以虛襯實的藝術手法來寫,確實“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tài)”。
情歌伴他們遠去千里外
南朝·齊·謝朓《江上曲》
易陽[1]春草出,踟躕[2]日已暮。
蓮葉尚田田[3],淇水[4]不可渡。
愿子淹[5]桂舟,時同千里路。
千里既相許,桂舟復容與[6]。
江上可采菱,清歌共南楚。
【注釋】
[1]易陽:易水的北岸。
[2]踟躕:徘徊、緩行的樣子。
[3]田田:形容蓮葉茂盛。
[4]淇水:河南域內(nèi)的黃河支流。
[5]子:詩中女子所鐘情的人。淹:停留,停下。
[6]容與:徘徊猶疑。
愛情有時僅僅是一瞬間回眸產(chǎn)生的錯覺,但總有人愿意用長久的等待去消磨。
一江春水,緩緩東流,青蔥嫩草,絨絨密密,婉麗少女踏著春草邁著婉孌的蓮步,徘徊在易水沿岸,清秀的臉龐有著淡淡的憂傷。她時而眉頭緊鎖,幾許怨尤,幾分惆悵;時而又喜上眉梢,眺望遠方,神思不知幾何;時而又霞飛滿面,羞怯可人,讓人猜不透心思。一顰一笑、一眼一望,舉手投足間讓整個畫面變成了青春的喜悅與哀愁,又矛盾,又跳脫。
此時流溢的春光填不滿女兒心,陣陣難以抑制的愛意漣漪泛起,再也難于按捺止歇,她躑躅流連著,從春草萌發(fā)的春天到“蓮葉尚田田”的夏季,不言放棄,不肯離去,只為等待……等待和尋覓往往是伴著輕愁的。
又是一個等待的日子,不知不覺間日將西隱,抬眼見到被夕陽染紅的蓮葉,飽滿挺秀,光鮮亮麗,未能制造好心情,卻惆悵忽生——想到“蓮”與“憐”的同音,應被憐愛的自己空付了妙齡時光,如何顯得不可憐呢?再看眼前綠波蕩漾的春水似乎難以渡越,自己的愛情好像也被江水阻隔,不知何年何月能夠到達彼岸。
南朝齊人王融的《古意》中有“巫山彩云沒,淇上綠楊稀”的好句,用巫山和淇水來表達人的思念之情。而本詩中“淇水不可渡”,恰恰也是譬喻了戀想難遂的心境。“愿子淹桂舟,時同千里路”,她盼望著心上人乘著桂舟,蕩著蘭槳,從千里之外浮清水綠波而來。
一般來說,青春的相思通常是無疾而終的,這首詩卻沒有,而是一個對愛情充滿希望的女子滿懷信心等待情郎的到來。彼時她與情郎只見一面,卻是一見鐘情,隔水送歌,常人是不敢如此就把心交出去的,但少女不同,她深情地許愿:盼望與情郎共乘桂舟,一邊采菱,一邊唱歌,讓動聽的情歌伴隨著他們遠去千里外,在湖光山色的南楚流連忘返。少女對愛情的執(zhí)著,不能不說是給我們的驚喜。
青春少女端立于江渚,追求深婉熾熱的愛情,極盡浪漫風流。對邂逅相遇的青年便敢以心身相許,遠去天涯放舟,大膽率真,可愛可嘆。品讀詩歌古韻,雖時逾千載,仍宛如目見佳人多情的風韻。南朝齊詩人謝朓善作辭賦和散文,一貫主張“好詩圓美流轉(zhuǎn)如彈丸”,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也貫徹了這一審美觀點,此詩讀來的確有珍珠流動之感。
勇敢和執(zhí)著令人憐慕
晉·民歌《孟珠》
陽春二三月,草與水同色。
道逢游冶郎[1],恨不早相識!
【注釋】
[1]游冶郎:野游少年或風流少年。
人海中只看了那人一眼,或一次無意的腕肘觸碰,便怦然心動,白日間亂神,夜晚里失眠,這便是一見鐘情。“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眼神隨著那身影而去,不再有其他顧念,心中守著唯一,這是固執(zhí)的愛,深摯的戀。
無須不相信一見鐘情,男女之間就是這樣奇怪,每個人在走進戀愛時都渴望遇到特別的心動。這件事就發(fā)生在那個中古的時光里——陽春二三月間,暖意隨春風而來,萬物生發(fā),鳴禽歌唱;草的顏色與水色一樣碧綠明凈,景象柔美,增添了春的無限柔情。這是愛情易發(fā)的季節(jié)和易發(fā)的土地,女子便在此時此地外出踏青,她不僅要賞玩春光麗色,更有意在此之中邂逅愛情。
她或是挎著籃筐去采菜,東張西望地看,以便掩飾心底與眼底期待邂逅的秘密;或是將去水中劃船兒采菱,那里常有游冶郎竊望采菱女的皓腕;或是坐著轎子,時時掀簾偷眼轎外少年郎……她彩衣飄飄,花枝顫顫,十分妙麗,百分誘人。
如此女子在眼前,怕不會有人不心動吧。蒼天不負有情人,她真的遇到了一名俊俏風流的少年。他的形象和言談舉止與她長久構(gòu)想的情人完美吻合,她對他一見鐘情,甚至用“恨不早相識”來表達兩人之間的相見恨晚,可見她陷得很深。
她怨恨時日苦短,相信如果提前一見,兩人定可以早就相愛,今日相遇已屬遲遲來晚,以往多少時光都被浪費了。偶然相遇素未謀面的人便愛上了,看起來有些輕率,她卻相信是情緣,因而不顧一切。有道是,“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詩中的女子熱情急切,義無反顧,決絕而癡迷,勇敢和執(zhí)著實在令人憐慕。
晉代女子這種純真而大膽的感情流瀉,是后來宋、明時期思想禁錮下的人們所難想象的,這應是跟時代有關,當時少數(shù)民族大量遷居中原,民族融合得到了加強,所以民風凸顯了大膽坦率的一面,民歌里更是樸素中透露著可愛,無怪后世人稱本詩為“春天與人性覺醒的歌”。
不唱出來,又有誰人懂你
南朝民歌《子夜歌(二首)》
落日出前門,瞻矚見子度[1]。
冶容[2]多姿鬢,芳香已盈路。
芳是香所為,冶容不敢當。
天不奪人愿,故使儂[3]見郎。
【注釋】
[1]瞻矚:觀看。子:你。度:過往,過來。
[2]冶容:女子修飾得很妖媚。
[3]儂:此處為“我”的意思。
提起樂府,沒有辦法不說《子夜歌》,其調(diào)子相傳是晉代一個叫子夜的女子所做。既為女子所創(chuàng),后人無論怎樣填充附會到調(diào)中的詩句,好似都擺脫不了情咒,寫下的都是有關愛情的點點綿綿,將感情的事描繪得淋漓盡致。
這里引用的僅僅是《子夜歌》其中兩首,第一首寫男子應約夜晚來會,第二首接著描寫女子見到男子的羞態(tài)和心中的喜悅。兩首詩連在一起譜寫的是香薰夜晚里的愛情故事。
你可能不懂古人,卻不會不懂愛情。即便是兩千年前的幽會,也不會缺乏該有的浪漫。同村而居的男女,不知已偷偷交流了多少次眼神,愛慕早伸出嫩芽兒又迅速生長,在兩人的心中長成了愛情之樹。靜夜里才是愛的伊甸園,約好了今晚的幽會,一切自然地進行著。
為了這場幽會,白天里少年魂不守舍,終于把太陽盼得落下了西山,懷揣著小鹿亂撞的心偷偷地溜出門來到約會的地點,左瞻右矚,四處瞧看。正當心情焦灼時,一個裊裊婷婷的身影從遠處走來。“冶容多姿鬢,芳香已盈路”,朦朧中卻見一位身姿窈窕、發(fā)髻高聳的冶艷少女,帶著芳香與誘惑而來,竟是今晚與他相會的情人。不知她為何花了這么大功夫打扮自己,簡直讓人不敢貿(mào)然相認。
少年呆了,驚艷地看著少女,呢喃著夸贊她今天的姿容。由衷的贊美使少女窘態(tài)畢現(xiàn),不好意思起來,她連連對少年解釋,滿路的香氣是香料造成的,不是自己的體香,艷冶多姿也是愧不敢當。之所以這么打扮,是對自己沒有自信,希望他不要因此嫌棄。可想而知,少女的心中必是忐忑不安,所以才道出“天不奪人愿,故使儂見郎”的由衷歡欣,她擔心少年爽約,沒想到少年還是如期而來。
兩首子夜歌的上呼下和,簡單直白,充盈著大膽的愛情宣言。午夜幽會是多少人不敢宣之于口的,但少年和少女卻毫不情怯地表露,沒有嬌嬌柔柔,沒有忍耐吞聲,怕就是這大膽詩歌的魅力所在。不唱出來,又有誰人懂你!
為了愛情,付出全部癡心
南朝民歌《子夜歌·憐歡好情懷》
憐歡[1]好情懷,移居作鄉(xiāng)里。
桐樹生門前,出入見梧子[2]。
【注釋】
[1]憐歡:憐愛、喜歡,表示愛得很深。
[2]梧子:梧桐的子實,諧音“吾子”,意為我的愛人。
這是一支籬笆墻之間的愛情小調(diào)——幾句淡淡的詩句把人引入一處年代久遠的田園。
一處居舍散布的村落,蜿蜒的小路伸向每個村居,裊裊炊煙襯得此地一派祥和。一家房舍的門口經(jīng)常有一位端莊秀美的姑娘出入,不是去井旁擔水,便是去前溪洗衣,或是在園中采菜、澆花……若是外人經(jīng)過這里,估計要上前搭訕了,誰又能成為姑娘的真命天子?
在所有人猜測的時候,不知從哪里來的男子在她的家旁邊建起了新居,經(jīng)常站在窗邊,對著進出的姑娘愣愣出神。惹得姑娘也很害羞,只要見到男子健壯的身影,心里就會蕩起波浪;當他深情的目光掃過她的臉時,她立即覺得像被陽光烤到似的灼熱,紅霞便飛滿了如月的面龐。
二人的相遇或許是在遠方,郎有情妾有意之下,男子才從遠方搬來這里,到她所住的地方附近定居,以便可以時時刻刻看到她的模樣。從此,他能天天看到姑娘進出,一顆惴惴的心總算有了著落。
姑娘每天在梧桐樹下勞作時亦可以望見鄰舍的男郎,內(nèi)心的甜蜜淡淡涌出——男子可以遠離家鄉(xiāng)千里迢迢建居到她的身邊守望,人間竟有這樣的癡情者,她無法不感動。兩人的情意由此益發(fā)深厚。門前的梧桐樹葉長得越來越繁茂,仿佛在見證二人愛情的果實日漸豐盈。
宋人李之儀有詞曰:“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說的是異地戀中兩個有情人的海誓山盟,堅貞的愛情讓人感動。然而,與“移居作鄉(xiāng)里”的男子相比,異地戀的男人仿佛就落俗套了,既然男女之間情意深厚,在戀人家旁建起新家以解相思苦,不是更好嗎?這種解決相思的辦法實在具有現(xiàn)實意義,帶給人的更是滿滿的震撼和感動。
所以莎士比亞才會說:“我承認天底下再沒有比愛情的責罰更痛苦的,也沒有比服侍它更快樂的事了。”既然準備用一生守候一段愛情,所有困難與憂傷都可以被愛的快樂所取代,為了這種愛情,付出全部癡心未嘗不可。
郎妾說著愛的情話
南朝民歌《子夜歌·宿昔不梳頭》
宿昔[1]不梳頭,絲發(fā)被[2]兩肩。
婉伸[3]郎膝上,何處不可憐。
【注釋】
[1]宿昔:昨夜。
[2]被:通“披”,披散。
[3]婉伸:柔婉地伸展。
溫婉柔媚本來就是女子的天性,由此才魅力無限,詩中的女子應如是,所以令男子不能自拔。于是兩情相悅似乎成了沒有界限的理由,很自然的,彼此沉浸在夜晚情愛的流光中,一簾遮去帳中幽夢。
從古到今,激情綻出的嬌柔媚惑之花是對生命的戀惜和沉醉,是人性原力的自然外溢,所以人們對它的不加掩飾令人驚詫,甚至是加以謳歌。
詩的一開始就給出了既特殊而又極尋常的愛的情境——昨夜一宿情愛,纏綿久久,吟唱了動人的郎妾繾綣之歌。晨起時女子慵懶已極,哪來心情和力氣梳頭洗面,因而絲發(fā)披在兩肩,娥眉未曾添彩,臉上尚留有昨夜歡喜的淚痕。雖然如此,在情郎的眼里卻是最為風韻魅惑之態(tài)。
接下來描繪的情景更加直截了當——女子玉體橫陳,臥在男子的腿上,窗紗透進的春光,連日頭都被屋內(nèi)的情景羞紅了。可以想象,眼前是一個懶得梳頭的江南少婦,蓬松著披肩的秀發(fā),溫軟柔順地躺在情郎的腿上,放情地舒展身子,美態(tài)可掬,旖旎七分,蜜意百般……再往后的畫面,想來便是在熹微的晨起朦朧中,郎妾說著愛的情話。
未梳洗的散發(fā)和慵懶的睡姿形成了此刻女子曼妙的情狀,這是被情愛的熱浪沖擊出來的倦態(tài),銷魂的時刻已經(jīng)屬于昨夜,女主人公依然沉醉在愛人的懷中,忍不住問:“何處不可憐?”這般討巧的溫婉,美魅多情,渾身上下有哪一點不惹人憐愛呢?若是換作任何一個男子,都得拜倒在這嬌嗔當中。
《大子夜歌》中說“歌謠數(shù)百種,子夜最可憐。慷慨吐清音,明轉(zhuǎn)出天然”,這種對《子夜歌》的評斷最為精當。這首描繪江南女子柔媚多情的小詩,坦陳情愛,慷慨清真,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充分顯現(xiàn)了民歌的特點。
春季最易惹春情
南朝民歌《子夜四時歌·春林花多媚》
春林花多媚,春鳥意多哀。
春風復多情,吹我羅裳開。
法國民歌里有句老話:“如果把愛拿走,地球就變成一座墳墓。”假若沒有了各類有關愛的話題,生命將大失顏色。畢竟歲月里每個人都是故事,有的發(fā)生得銘心刻骨,有的發(fā)生得好來好去,有的卻倍加簡單,但無論是任何事,包括萌動的愛,都要存在。
《子夜歌》有那么多好詩,這首能夠脫俗,恰是因為入俗,它寫了少女情竇初開的心愫。
青蔥翠綠的樹林里開放著朵朵明艷的花,整個山巒都為之變得明媚。江南的春天,山清水綠,景色秀美,生機盎然,鳥兒更是唱起了春歌,本應欣賞大好春光,踏青賞春的少女卻一反常態(tài),滿懷心事。文人的筆下似乎只有秋景才有愁情,然而這首詩里,春色帶著愁意,主人公因心事重重,連悅耳的鳥鳴也“意多哀”。
原因是什么呢?原來春季最易惹春情,少女的心焰被春意點燃了。在她的眼里,鳥語花香,春景佳妙;可是在她心里,秀林憑艷花來顯現(xiàn)嬌媚,像自己以美麗的容貌增添女兒身的媚惑;鳥兒唱出春歌里的哀婉之意,像心上人曾向自己表達的愛的懇求。然而,她猶豫不決,不知道該不該下定決心投入他的懷抱。
恰恰在這一刻,春風拂來,時機正好。春風素來最是多情,輕輕吹拂她的發(fā)絲,拂來了融融春暖,也吹開了她的羅裳,既展示她的美麗,同時吹開她的心扉,給了她向那人敞開胸懷的動力。
“春林”“春花”“春鳥”“春風”,一切與“春”有關的美麗景物都在暗示主人公的心情——妙齡女子,正是春心萌動的花季,流連春景,悅賞鮮花,傾聽鳥鳴,情竇正開。最后一句春風“吹我羅裳開”,更是性感至極,吹開的不僅是羅裙,還使讀者浮想聯(lián)翩。
終極的留白,是在每個人的心里。
本詩又簡短又樸實,卻譜了一位踏青女子復雜的心曲,使人得見少女窈窕的身姿、踟躕的腳步,聽到她交織著憂思與開懷的笑聲,得到的是思緒的妙想和萌動。
連蒲草都湮沒于愛的海洋
南朝民歌《拔蒲(二首)》
青蒲[1]銜紫茸[2],長葉復從風。
與君同舟去,拔蒲五湖中。
朝發(fā)桂蘭渚,晝息桑榆下。
與君同拔蒲,竟日不成把。
【注釋】
[1]蒲:蒲草。
[2]紫茸:蒲草開出的紫色茸花。
宋代學者郭茂倩在題解引南朝陳智匠的《古今樂錄》中說:“拔蒲,倚歌也。”倚歌指樂府歌的伴奏有鼓吹卻無弦樂,有些類似今日的說唱。既然為歌,無論是纏綿悱惻蓋世鴻篇,還是小詞小調(diào)不加修飾,都有無限的風情。《拔蒲》正是這種小調(diào),清清淺淺,別有韻味。
無際的清水里有著像草原般遼闊的青蒲,蒲上還銜了紫色的茸花隨風不停搖曳,與天連成一片。色彩明麗富有動感的風物里隱隱透出了豐收的景象。這時一位女子乘舟而來,進入這靜謐的畫面,而駕舟的是她的戀人。也許是怕羞或怕人妒忌,因而向湖中駛?cè)ィ羞^一個又一個湖彎躲到?jīng)]人的地方去拔蒲。人們瞧著他們把舟蕩向遠方,一點點消逝在曦光中……
這對兒戀人是早晨從“桂蘭渚”出發(fā),那里生長著桂樹和蘭草,最適合談情說愛,等到傍晚,舟子行至遠處,棲息在桑榆樹下,這里的樹蔭也是戀愛的美好處所。整個青蒲塘處處草木仿佛都是為了他們的相愛而生長,是為了完成陪伴他們度過最美時光的使命而存在。因為這愛情,他們連勞作都拋在一旁,“與君同拔蒲,竟日不成把”。一整天勞動下來卻拔蒲不到一把,不言而喻,勞動成果少得可憐。
盡管拔蒲無獲,愛情卻大豐收,因為兩人一天里柔情蜜意粘在一起,簡直蜜里調(diào)油,在他們的思緒中,連同這一湖蒲草盡都被湮沒于愛的海洋。
兩首小詩字面上通篇在寫拔蒲勞動,沒有一字提及愛情,讀后方知每一句都在說愛情,而且愛得極深。詩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功夫是別家不能比的。
春心萌動,躍躍欲試
南朝民歌《子夜四時歌·青荷蓋淥水》
青荷蓋淥[1]水,芙蓉葩[2]紅鮮。
郎見欲采我,我心欲懷蓮。
【注釋】
[1]淥:清澈。
[2]芙蓉:指蓮花、荷花。葩:即花,引申為華美。
詩人騷客的筆下從來是不肯放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蓮荷,大體能吟上三兩句好詩好詞的人,蓮荷這個話題是少不了的。它既有君子之風,又有富貴之態(tài),人稱“水芙蓉”,接天蓮葉無窮碧的姿態(tài)確實惹人傾慕。然則,這首“青荷蓋淥水”中的荷花卻非君子,反而是美人。
江南夏日正好,水本是清澈澄碧,荷葉更青翠欲滴,一片片鋪展開盡情在水里延擴,遮住了潺潺流水;嬌滴滴的蓮荷點綴在蔥蘢的綠葉中,一湖麗景如一桌盛宴擺放在人前,一幅盛夏清池美蓮圖異常炫目。
“芙蓉葩紅鮮”,可謂香艷美麗。夏天驕陽下,葉子間盛開著一朵朵水芙蓉,像一張張粉紅鮮嫩的女子面龐,極其華美;紅花瓣就像她們輕啟的朱唇,溫潤性感。滿湖的荷花容色艷麗、搖曳多姿,既是說夏日如火如荼的熱烈,也隱喻整首詩的靈魂人物——如水芙蓉般的少女。“生如夏花”,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了。
這位懷揣著熱情的少女在等候著愛郎,荷花就是她的面龐,花瓣是她的朱唇,此等美麗,只等情郎把持不住來采擷。詩的意象中,人也即花,花也即人,整首詩充滿春心萌動、躍躍欲試的感覺,無論是少女還是情郎。
女為悅己者容,贊說自己如花無疑是要人欣賞,而美麗更是要給意中人看的,情郎自然是不能不懂,不過少女嬌羞地欲迎還拒,待情郎剛要接近時,她卻把話題含糊地調(diào)轉(zhuǎn)——“我心欲懷蓮”——“其實是有朵蓮花長在我心里,傻小子不是你,休要自作多情”。表面上雖然是拒絕,心里卻早急不可待,只要少年不糊涂,便會想到少女心中懷蓮是隱語,裝滿的其實是對情郎的愛,大有任君采摘之意。
《漢書·藝文志》中記載:“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于是有趙、代之謳,秦、楚之風,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云。”樂府即為民謠,感時人哀樂,一切由眼前事發(fā)出感想,大膽真切,表露自然,這首《子夜四時歌》不外如是。
愛的冒險
南朝民歌《長干曲》
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lián)u。
妾家揚子住,便弄廣陵潮。
唐代中葉以前的數(shù)千年間,揚州、鎮(zhèn)江一帶的長江廣陵潮比后來的錢塘江潮更加波瀾壯闊,只是在唐代后期消失了。歷史上廣陵潮的宏偉景象使無數(shù)騷客蕩氣回腸,也留下許多傳世的詩篇。然而,《長干曲》中的廣陵潮好似僅僅是愛情中的配角。詩中駕船的女子逆浪而行,上溯于波瀾涌蕩的江水中,船技高妙得令人驚詫。也不知女子此去是為邀約何人,又所為何事,竟如此著急,料想背后隱藏著一段隱情。
這里的菱舟不是指采菱的船,該是以捕撈為業(yè)的船只。船不怕大風浪的搖撼,明顯行舟的人此刻決心堅定,勇氣表露無遺。原來,這個技術好又大膽邀人的是遠近聞名的勤勞女子,在揚子江上以捕撈為業(yè)。從其謙稱“妾”的口氣及嬌憨的語氣來看,她追的人一定是位男性。下了那樣大的決心,一往無前地追趕,無疑是對對方心生歡喜。
女子追男子的目的是要一起去翻弄波濤洶涌的廣陵潮,更直白地說,她想與他一起去冒險,即便遇有再大的危難也生死相依。“逆浪”而上,“舟不怕?lián)u”“便弄廣陵潮”,句句詩都隱含著勇氣,想來這段愛情是不被祝福的,而她卻急切地想表達自己的心意,至于這段追愛的結(jié)果,反而顯得沒那么重要了。
有時候,有些人一輩子相處也只是個溫暖的陌路人,彼此擦肩而過,卻難知心意;有些人與你相識,卻總是停留在泛泛之交,如靜水流深般淡然;可是有些人卻愿意陪你走走停停,一起歡笑,一起瘋狂,一起冒險,雖然此刻看不到這結(jié)局,但是找到得到開始,即便你我三生石上刻得不是彼此的名字,愛也已經(jīng)愛了,苦亦有甜。
直陳心意,痛快淋漓
北朝民歌《捉搦歌·誰家女子能行步》
誰家女子能行步,反著裌襌[1]后裙露。
天生男女共一處,愿得兩個成翁嫗[2]。
【注釋】
[1]裌襌:雙層的單衣。
[2]嫗:老婦。
捉搦的意思猶如“捉拿”,像男女相戲中捕獲愛情似的。作為北方的民歌《捉搦歌》多寫男女之間的愛戀與婚嫁,歌詞的情調(diào)詼諧、幽默、開朗,總是充滿跳脫的歡悅,撓著人的心尖。
同鄉(xiāng)居住的青年男女從小就互相稔熟,長大后在勞動和生活中也有很多接觸。這一日幾名青年男女一同行走在路上,其中一名女子走在前面,為了引人注意她反穿夾襖,臀部以下的后裙都露在外面,凸凹的身姿顯露出來引人注目。后面的一名男子見到了怦然心動,他早就對這個女孩兒心儀,平素之間也常說笑,此時見她步姿輕盈舒緩,曲線妖嬈寫滿魅惑,追慕情思油然而生,脫口說出了調(diào)笑語言:“誰家女子能行步,反著裌后裙露。”
當時北朝正由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禮教的束縛很弱,加之北方女子本就性格開朗活潑,素不懼家庭俗規(guī),所以這名多情的女子反而大膽調(diào)笑男子:“天生男女共一處,愿得兩個成翁嫗。”意思是上天把男人和女人生在了一處,就是提供條件讓他們相互結(jié)合,愿與你結(jié)成情投意合的伴侶,直到兩人變成老翁老嫗。
這般大膽的表白,恐怕今人也有很多不敢。多少人踟躕在人生的路上,歷盡滄桑,寫下幽咽的感悟:傾一世溫柔,惹一身塵埃;付一腔熱愛,轉(zhuǎn)一路崎嶇;唱一出光陰,流一生淚水;遇一段因緣,懷一世寂寞。
所有對愛情的熱情,仿佛在幾次挫折中熄盡。可是,生命不是長風萬里,經(jīng)久不衰,在愛情面前,輸?shù)娜送亲畈幌矚g宣之于口的人,以為默默守候和付出,結(jié)局終將是好的,卻遠不及詩中男女的大膽姿態(tài)來得痛快。“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這般轟轟烈烈的愛情,凡人哪里容易經(jīng)歷,又怎經(jīng)得住考驗,還不如眼下直陳心意,痛快淋漓。
最美的相遇是久別重逢
南朝民歌《西鳥夜飛》
日從東方出,團團雞子黃[1]。
夫歸恩情重,憐歡[2]故在傍。
【注釋】
[1]團團雞子黃:圓圓的,像雞蛋的蛋黃一樣。
[2]憐歡:憐愛喜歡。
最浪漫的事莫過于陪一個人慢慢變老,陪他種種田、養(yǎng)養(yǎng)雞、弄弄花草,再看著孩子長大。所以才有人說,愛你是一種幸福,疼你是一種珍惜,看你是一種享受,吻你是一種溫柔,抱你是一種浪漫,念你是一種習慣,想你是一種快樂,等你是一種圓滿。民歌里的夫妻,給人的感覺莫過于此。
詩中的主人公應該是一名養(yǎng)慣了家禽、家畜的農(nóng)家女,于她而言,風日正好,圓日像團團的雞蛋黃,可愛而溫暖,象征著家庭的美滿。這里絕無褻瀆之意,實是充滿愛喜。文學作品里以蛋黃譬喻太陽的實屬罕見,若真是一位巨匠如此落筆,怕要被人笑掉大牙。不過,這篇樂府詩卻是百姓所做,其思其想樸素新鮮,韻味真實又具田園色彩,這正符合民歌“樸而實巧”的特色。
古代的婦女常以日月比喻自己的丈夫,詩中先以日之出起興,也便暗示下文丈夫的歸來;團團圓圓的蛋黃既可以描寫太陽團圓的形狀,也可雙關比喻夫妻的團圓。令主人公欣喜的是,丈夫終于披著陽光如期歸來,夫妻得以團圓。
人間最美的相遇是久別重逢,她因憐愛而歡喜無限,見到丈夫的感覺就像她剛與他戀愛,一步都不肯離他而去。讓人仿佛見到一位姿容俏麗的農(nóng)家少婦,等到久別的丈夫回來,忘記了做家務,只管依偎在他的身旁仰視,目露深情,娓娓地對他訴說相思。
《西鳥夜飛》屬樂府《清商曲辭·西辭曲》,這里選的是五首中的第一首。許多詩歌中留下的多是家庭悲劇的色彩,樂府詩中卻留存了這一首詠唱家庭幸福和夫妻恩愛的歌,彌足珍貴。
在愛的游戲里,難的不是開花,而是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