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經七書(插圖版)
- 駢宇騫 李解民 盛冬鈴等譯注
- 7207字
- 2020-11-29 09:38:16
軍形第四
【題解】
本篇反復論述的內容主要是“勝可知而不可為”,“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并且把戰爭的物資準備(“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看作是取勝的根本條件。決定戰爭勝利的因素,主要是軍事實力和戰略戰術的謀劃。善戰者首先是創造出不被敵人打敗的條件,然后再伺機打敗敵人。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①,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②。
【注釋】
①先為不可勝:意謂首先創造條件而不被敵人戰勝。
②不可為:指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不能硬做。
【譯文】
孫子說:過去善于用兵作戰的人,總是首先創造自己不可戰勝的條件,然后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機會。使不被敵人戰勝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能否戰勝敵人,在于敵人是否給以可乘之機。所以善于作戰的人能做到自己不被敵人戰勝,卻不能做到使敵人一定會為我所勝。從這個意義上說,勝利可以預見,但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不能強為。
不可勝者,守也①;可勝者,攻也②。守則不足,攻則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③,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④,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注釋】
①守:采取防守。
②攻:采取進攻。
③藏于九地:意謂隱藏得深不可知。九地,古人常用“九”來表示數的極點,“九地”則言深不可知。
④九天:極言高不可及。

秦始皇兵馬俑
【譯文】
當不能戰勝敵人時應采取防守的戰術;當可以乘機戰勝敵人時,就采取進攻的戰術。采取防守是由于我方兵力不足,采取進攻是由于我方兵力有余。善于防守的,把自己的兵力隱藏在深不可測的地方;善于進攻的,就像部隊從高不可及的天空而降,因此既能保全自己又能獲得全勝。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①,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②,見日月不為明目③,聞雷霆不為聰耳④。古之所謂善戰者,勝于易勝者也⑤。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⑥,無勇功⑦,故其戰勝不忒⑧。不忒者,其所措勝⑨,勝已敗者也⑩。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注釋】
①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指預見勝利沒有超過一般人的見識。
②秋毫:本指秋天鳥獸新長的細毛。這里比喻非常細微的事物。
③明目:指眼力強。
④聰耳:指聽覺靈敏。
⑤易勝者:指容易被戰勝的人。
⑥智名:指有智慧的名聲。
⑦勇功:指勇敢殺敵的名聲。
⑧不忒(tè):沒有失誤、差錯。
⑨措:指作戰措施。
⑩已敗者:指已經處于失敗地位的敵人。
?敵之敗:指使敵人致敗的時機。
?先勝:指先造成的取勝條件。
?修道而保法:指修明政治并且遵循法度。
?政:這里指主宰戰爭的勝負。
【譯文】
預見勝利但沒有超過大家的見識,就不能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打了勝仗而天下人都稱贊,也不能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正如舉得起秋毫稱不上是力大,能看見日月算不上是眼明,聽見雷鳴算不上是耳聰。古代所謂善于用兵的人,只是戰勝了那些容易戰勝的敵人。所以,真正善于用兵的人取得勝利,并沒有智慧過人的名聲,也沒有勇武殺敵的戰功,是因為他在打勝仗時沒有出現任何差錯。不出現任何差錯,其原因就在于他的措施能確保勝利,他所戰勝的是已經處于失敗境地的敵人。所以善戰的人,能使自己處于不敗之地,并且不會放過任何使敵人致敗的時機。所以打勝仗的軍隊,總是在先創造取勝條件之后才去交戰,而打敗仗的部隊,總是先去交戰而在戰爭中企圖僥幸取勝。會用兵的人,善于修明政治并且遵循制勝的法度,所以能夠成為勝敗的主宰者。
兵法:一曰度①,二曰量②,三曰數③,四曰稱④,五曰勝⑤。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⑥,敗兵若以銖稱鎰。勝者之戰,若決積水于千仞之谿者⑦,形也⑧。
【注釋】
①度:長度。這里指度量國土面積的大小。一說“度”指忖度、判斷。
②量:容量。這里指計量物產數量的多少。
③數:數量。這里指計算兵員的多少。
④稱:權衡輕重。這里指衡量實力狀況。
⑤勝:指預測勝負。
⑥以鎰(yì)稱銖(zhū):比喻力量相差很大。“鎰”和“銖”都是古代的重量單位,一鎰等于二十四兩,一銖等于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據出土戰國衡器和記重銅器,鎰與銖的比為1:576。
⑦千仞(rèn):比喻非常高的意思。仞,古代的長度單位,古人有“七尺一仞”“八尺一仞”等幾種說法。
⑧形:從本篇內容來看,主要指軍事實力。

戰國黑斑點紋銅矛
矛上飾滿黑色斑點,極富裝飾性。
【譯文】
兵法上說:一是要估算土地的面積,二是要推算物產數量的多少,三是要統計兵員的數量,四是要比較雙方的軍事實力,五是要得出勝負的判斷。有了土地就有了耕地面積,有了耕地面積就能推算出物產數量的多少,有了物產數量的多少就能決定投入兵員的數目,有了投入兵員的數目就能比較雙方的軍事實力,知道了雙方的軍事實力就能得出勝負的判斷。所以獲勝的軍隊對于失敗的一方就如同用“鎰”與“銖”比較一樣,具有絕對優勢,而失敗的軍隊對于獲勝的一方就如同用“銖”與“鎰”比較一樣,處于絕對劣勢。勝利者指揮軍隊打仗,就像從千仞高的山澗中放瀉積水,其勢猛不可擋,這就是軍事實力的表現。
作戰第二
【題解】
本篇主要從戰爭對人力、物力、財力的依賴關系出發,論述了“持久作戰”會給國家帶來危害的觀點,提出了“兵貴勝,不貴久”的速戰速決的軍事思想。任何一場戰爭都是雙方軍事實力的較量,而軍事實力所依賴的則是綜合國力的強弱。軍隊長期在外作戰,國家的財力終會枯竭,長期消耗,必然會導致戰爭的失敗。為減輕作戰的負擔,孫武進一步提出“取用于國,因糧于敵”的主張,減少遠程運輸,節約作戰開支,這在當時來說是一種很了不起的軍事思想。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①,革車千乘②,帶甲十萬③,千里饋糧④,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⑤,膠漆之材⑥,車甲之奉⑦,日費千金,然后十萬之師舉矣⑧。
【注釋】
①馳車:一種輕型的戰車。千駟:古代四馬拉一輛的車叫“駟”,“千駟”就是有一千輛輕型戰車。
②革車:古代運載輜重的戰車。乘:輛。
③帶甲:指用甲胄武裝起來的士卒。
④饋(kuì):運送。
⑤賓客之用:指外交的費用。賓客,指外交使節。
⑥膠漆之材:泛指制作和維修作戰器械所需的材料。

秦小戎圖
明刊本《武經總要》插圖。此圖為《詩經·秦風·小戎》詩意圖。圖中標示了詩中所提到的“收”“文茵”“
”“轡”“厹矛”“交
”“龍盾”“
駟”等。
⑦車:車輛。甲:盔甲。這里泛指各種軍事裝備。奉:供給,補充。
⑧舉:出兵作戰。
【譯文】
孫子說:凡興兵作戰的規律是,需要出動輕車千輛,重車千乘,全副武裝的兵士十萬,還要跋涉千里運送糧食。這樣一來前方后方的各種開支,包括外交,物資器材,戰車、甲胄的供給等,每天要花費千金,之后十萬大軍方才出兵作戰。
其用戰也勝①,久則鈍兵挫銳②,攻城則力屈③,久暴師則國用不足④。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⑤,則諸侯乘其弊而起⑥,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⑦。夫兵久而國利者⑧,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注釋】
①用戰也勝:指用兵作戰。
②鈍兵挫銳:這里指軍隊疲憊,士氣挫傷。
③力屈(jué):指戰斗力衰竭。屈,竭盡。
④久暴(pù)師:軍隊長期在外作戰。暴,曬。國用:國家的開支。
⑤殫(dān)貨:耗盡物力財力。殫,竭,盡。貨,財貨。
⑥弊:指疲憊。
⑦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所以(用兵打仗)只聽說因笨拙而速戰失敗的,沒有見過指揮巧妙而戰爭久拖不決的。拙,笨拙。巧,巧妙。
⑧兵久:指作戰時間長。國利:對國家有利。
【譯文】

戰國高子戈
高氏是齊國世臣。此戈出自高子之墓,刻有“高子戈”三字。

戰國錦紋銅戈
戈有四穿,長胡兩面均有方勝形錦紋。
用兵作戰務求速勝,持久就會使軍隊疲憊,銳氣挫傷。攻城就會耗盡兵力,軍隊長期在外作戰,必然導致國家財用不足。如果軍隊疲憊不堪、銳氣受挫、軍隊實力耗盡、國內物資枯竭,那么諸侯就會乘機向我發起進攻,即使有智謀之士也無法挽救如此危局。所以在實際作戰中只聽說過因笨拙而速戰失敗的,沒見過指揮巧妙而久拖不決的。戰爭曠日持久而對國家有利的,從沒有過。所以不能完全了解用兵危害的將領,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好處。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①,糧不三載②。取用于國,因糧于敵③,故軍食可足也。
【注釋】
①役不再籍:意謂不再三從國內征兵。籍,指戶籍。古代按戶籍征兵。
②糧不三載:意謂不再三從國內運糧。載,運輸。
③因糧于敵:意謂糧草從敵國補充。因,依靠,憑借。
【譯文】
善用兵的人,不再三從國內征兵,不再三從國內運糧。武器裝備由國內供應,從敵人那里奪取糧食,這樣,軍隊的糧草就可充足了。
國之貧于師者遠輸①,遠輸則百姓貧;近于師者貴賣②,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于丘役③。力屈、財殫④,中原內虛于家⑤。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車罷馬⑥,甲胄矢弓,戟楯矛櫓⑦,丘牛大車⑧,十去其六。
【注釋】
①遠輸:指遠道運輸糧草。
②近于師者貴賣:靠近軍隊的地方物價暴漲。意指軍隊所到之處由于需求突然增大,造成當地物價暴漲。
③丘役:按丘征集的賦稅徭役。丘,古代的地方行政單位。據《周禮·小司徒》,在古代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
④殫(dān):盡。
⑤中原:這里指國內。
⑥破車罷(pí)馬:戰車損壞,戰馬疲憊。罷,疲憊。
⑦甲胄(zhòu)矢弓:鎧甲、頭盔、箭、弓弩,泛指各種作戰裝備。戟楯(dùn)矛櫓:泛指各種作戰攻防武器。楯,同“盾”。櫓,大盾牌。

戰國晚期龍鳳紋漆盾
盾的正、反面用紅、棕紅、黃、金色漆繪成龍鳳紋及卷云紋圖案。
⑧丘牛:指從“丘”征集來的牛。大車:指輜重車。
【譯文】
國家作戰而貧困,是由于軍隊遠途運輸,遠途運輸就會導致百姓貧窮;駐軍附近物價必然會暴漲,物價暴漲就會導致國家財物枯竭,財物枯竭國家就會急于征收賦稅和勞役。軍力耗盡,財物枯竭,國內空虛。百姓的私家財產損耗掉十分之七;公家的財產,由于戰車破損,戰馬疲憊,甲胄、弓箭、矛戟、盾牌、拉輜重的牛車也損耗掉十分之六。
故智將務食于敵①,食敵一鐘②,當吾二十鐘;稈一石③,當吾二十石。

神臂床子連城弩
明刊本《武經總要》插圖。
【注釋】
①務:必須。
②鐘:古代的容量單位。六十四斗為一鐘。
③(qí)稈:泛指喂牛馬的草料。
,通“萁”,豆秸。稈,禾莖。石:古代的重量單位。一百二十斤為一石。
【譯文】
所以明智的將領一定要靠敵國解決糧草,從敵國搞到一鐘的糧食就相當于從本國運來二十鐘,在敵國取得草料一石,就相當于從本國運來二十石。
故殺敵者,怒也①;取敵之利者,貨也②。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③,車雜而乘之④。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注釋】
①怒:指激起士兵對敵人的憤怒。
②貨:財貨。指用來獎賞士兵的財物。
③更:更換。旌旗:即旗幟。
④雜:交錯編排。
【譯文】
所以要使士兵拼死殺敵,就必須激起士兵對敵人的憤怒;要使士兵勇于奪取敵方的軍需物資,就必須用財物來獎賞士兵。所以在車戰中,凡奪取敵軍戰車十輛以上的,就獎賞最先奪取戰車的人。而奪得的戰車要立即換去上面的旗幟,交錯編入我方車隊而一起乘用。對俘虜來的士卒要優待他們、供養他們,這就是所謂戰勝敵人而使自己日益強大。
故兵貴勝,不貴久。
【譯文】
所以用兵作戰貴在速勝,最不宜的是曠日持久。
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①,國家安危之主也。
【注釋】
①生民之司命:民眾生死的掌控者。
【譯文】
所以深知用兵之道的將領,是民眾生死的掌控者,是國家安危的主宰者。
謀攻第三
【題解】
“謀攻”就是用計謀來征服敵人。孫武認為最理想的作戰結果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怎樣才能達到最佳的作戰結果?就是要用計謀去戰勝敵人(上兵伐謀)。本篇主要論述了“上兵伐謀”的思想、國君與將帥的關系、知勝的條件和致敗的原因,最后提出了著名的“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的光輝思想。
孫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①;全軍為上②,破軍次之;全旅為上③,破旅次之;全卒為上④,破卒次之;全伍為上⑤,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⑥,善之善者也⑦。
【注釋】
①全國為上,破國次之:使整個敵國屈服是上策,攻破敵國使之屈服就差一點。以下幾個句式與此相同。
②軍:古代軍隊的編制單位。據《周禮·小司徒》,一萬兩千五百人為一軍。
③旅:古代軍隊的編制單位。據《周禮·小司徒》,五百人為一旅。
④卒:古代軍隊的編制單位。據《周禮·小司徒》,百人為一卒。
⑤伍:古代軍隊的編制單位。據《周禮·小司徒》,五人為一伍。
⑥屈人之兵:使敵人的軍隊屈服。
⑦善之善者:好中之好。
【譯文】
孫子說:用兵作戰的規律是,使整個敵國屈服是上策,用武力攻破敵國使之屈服就差一些;使敵人全軍降服是上策,擊破敵軍就差一些;使敵人全旅降服是上策,擊破敵旅就差一些;使敵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擊破敵卒就差一些;使敵人全伍降服是上策,擊破敵伍就差一些。所以說,百戰百勝,算不上是好中之最好的;不通過交戰就使敵人的軍隊降服,這才是好中之最好的。
故上兵伐謀①,其次伐交②,其次伐兵③,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辒④,具器械⑤,三月而后成;距
⑥,又三月而后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⑦,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⑧,此攻之災也。

古代攻城圖,守城上修有木結構的樓櫓。
【注釋】
①上兵:最好的軍事手段。伐謀:用謀略去討伐。
②伐交:用外交手段去討伐。
③伐兵:用武力去討伐。

辒車
清抄本《兵鈐》插圖。

距
明刊本《武經總要》插圖。
④修櫓辒(fén wēn):意謂修造樓櫓與辒車。櫓,樓櫓,古代軍中用以瞭望敵情的無頂蓋高臺。
辒,古代攻城用的一種四輪車具。
⑤具:準備。
⑥距(yīn):指堆積攻城用的土山。
,通“堙”,土山。
⑦將不勝其忿:將領非常憤怒。蟻附:指士兵像螞蟻一樣地爬城。
⑧殺士:指士卒傷亡。拔:指城被攻下。
【譯文】
所以,高明中之最高明的軍事手段是用謀略挫敗敵人,其次就是用外交手段戰勝敵人,再次就是用武力擊敗敵軍,最下之策是攻打敵人的城池。攻城是迫不得已所采取的方法。制造樓櫓辒等各種攻城工具,準備所有的攻城器械,數月才能完成。堆筑攻城的土山,又得數月才能完成。如果將領難以抑制焦躁情緒,命令士兵像螞蟻一樣爬梯攻城,盡管士兵死傷三分之一,而城池仍然攻不下來,這就是攻城所帶來的災難。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①,拔人之城而非攻也②,毀人之國而非久也③,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④,此謀攻之法也。
【注釋】
①非戰:指不用交戰的方法。
②非攻:指不用強攻的方法。
③非久:指戰爭不要曠日持久。
④頓:通“鈍”,疲憊,受挫。
【譯文】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不通過交戰就使敵人屈服,不通過攻城就使敵城投降,摧毀敵國不需長期作戰;一定要用“全勝”的策略爭勝于天下,這樣既不使國力兵力疲憊,又獲得了全面勝利的利益,這就是謀攻的法則。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①,五則攻之,倍則分之②,敵則能戰之③,少則能逃之④,不若則能避之⑤。故小敵之堅⑥,大敵之擒也⑦。
【注釋】
①十則圍之:有十倍于敵人的兵力時就包圍敵人。十,指兵力十倍于敵人。或泛指兵力數量非常多。
②倍則分之:有一倍于敵人的兵力時就設法分散敵人。
③敵:指與敵人兵力相等,勢均力敵。
④少則能逃之:指比敵人兵力少就逃離。逃,擺脫,逃離。
⑤不若:指條件不如敵人。
⑥小敵之堅:指弱小的軍隊如果固執硬拼。
⑦大敵之擒:指被強大的軍隊所擒獲。
【譯文】
所以用兵作戰的原則是:十倍于敵就圍殲敵人,五倍于敵就進攻敵人,一倍于敵就要設法分散敵人,勢均力敵就要設法戰勝敵人,兵力少于敵人就設法擺脫敵人,如果各種條件不如敵人就要避免作戰。所以弱小的軍隊如果堅持硬拼,那就會被強大的敵人所俘虜。
夫將者,國之輔也①。輔周則國必強②,輔隙則國必弱③。
【注釋】
①國:指國君。輔:輔佐。
②輔周:輔佐周到。
③輔隙:輔佐有漏洞、缺陷。
【譯文】
將帥,是國君的輔佐。輔佐得縝密周詳,國家就必然會強大,輔佐得有疏漏失當,國家就必然會衰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①: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②,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③;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④,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⑤,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⑥。
【注釋】
①患:危害,貽害。
②謂:告訴。這里有命令的意思。

戰國賞功宴樂銅壺銘紋
描繪了宴飲、狩獵、戰爭場面。
③縻(mí)軍:這里是指軍隊受到束縛。縻,羈縻,牽制。
④同:參與。這里有干涉的意思。政:行政。指軍隊的工作。
⑤權:權謀,權變。任:指揮。
⑥亂軍:擾亂自己的軍心。引勝:導致敵人勝利。引,導致,招致。
【譯文】
所以國君給軍隊造成危害的情況有三種:不知道軍隊不可以前進而下令前進,不知道軍隊不可以后退而下令后退,這叫束縛牽制軍隊;不懂得三軍戰守之事而要參與和干涉三軍之政,將士們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不懂得三軍戰略戰術的權宜變化而要參與和干涉三軍的指揮,將士們就會產生疑慮。軍隊既無所適從,又疑慮重重,各諸侯就會趁機興兵作難。這就是擾亂自己的軍心而導致敵人勝利。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與戰不可以與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①,上下同欲者勝②,以虞待不虞者勝③,將能而君不御者勝④。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注釋】
①眾寡:指軍隊力量配備的多少。
②同欲:指同心、齊心。
③虞待不虞:有準備的對付沒準備的。虞,事先準備。
④御:駕馭。這里引申為牽制、干預的意思。
【譯文】
所以有五個方面可以預見勝利:能夠準確判斷仗能打或不能打的會取得勝利;能夠知道根據敵我雙方配備兵力的會取得勝利;全軍上下同心協力的會取得勝利;有充分準備的對付毫無準備的會取得勝利;將領精通軍事、精于權變而君主又不加干涉的會取得勝利。以上五條就是預見勝利的方法。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①;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注釋】
①殆(dài):危險,失敗。
【譯文】
所以說:了解對方也了解自己,每次戰斗都不會失敗;不了解對方只了解自己,就可能勝負各占一半;既不了解對方又不了解自己,那就會每戰必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