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主要內容

根據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及人與自然關系呈現出的矛盾,提出“美麗中國”需要全面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其制度建設需要價值觀的生態化轉向,它是生態文明的價值指導思想。對為什么轉向、怎樣轉向的問題從理論依據、具體原則、倫理維度、文化向度等多視角進行闡述,提出適合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的價值理念和需要尊崇的倫理原則并指出在實踐中遵從的路徑和方案。

一 基本框架

“美麗中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理想和崇高目標,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轉變工業文明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界定,以有利于人與自然關系改善為目的,科學合理地認識自然價值、人的價值及二者價值關系的互動,避免陷入各種“中心”與“主義”之爭,從中西方的環境思想中汲取科學成分,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思維和生態理念重新審視人類在自然中的地位與作用,確立科學而合理的生態價值理念與倫理原則,將其滲透到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闡釋自然史與人類史的關系,以自然科學在人文社會科學中的運用及對自然價值的動態理解、說明人與自然之間客觀存在的關系范疇。

(一)說明“美麗中國”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和理想就是“美麗中國”的實現,“美麗中國”的內涵蘊含著多層寓意。“美麗”是美麗之人、美麗之自然、美麗之社會的統稱,其核心是和諧,方式是共同進步與發展,內容是“五位一體”的建設。生態文明既是一種文明形態也是區別于工業文明的新的文明理念。生態文明的機制建設、制度建設涉及社會生產與生活的各個方面,二者在目標方面既有重合的地方也有不同的方面。

(二)闡述價值觀生態化轉向對“美麗中國”建設的必要性。作為生態文明的深層目標,“美麗中國”的實現需要解決人—社會、人—自然、人—自身的和諧問題,生態文明的全面實施將把人與自然處于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兩種關系之中,解決沖突與矛盾,理順人類發展與自然恢復之間的復雜關系。樹立什么樣的價值理念決定各種關系協調的效果。價值觀中生態要素的滲入使其由人類主宰自然向人與自然互助關系轉變,即實現價值觀的生態化轉向,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需也是必然,是“美麗中國”實現的前提與基礎。

(三)闡發價值觀生態化轉向的理論依據和邏輯。以生態學、環境倫理學、生態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價值哲學等學科的知識為理論背景,對適合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生態價值觀加以提煉和審視,論證價值觀生態轉向的理論依據,從自然史與人類史的統一、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融合的理論中解讀人性與自然性的關系、自然界的內在價值與外在價值、自然與社會的互動機理、人類理性的價值與意義,進而證明人類在自然界中真正的地位與作用、自然在人類存在與發展中的意義與價值,以此確立人類對待自然的態度,即科學的價值觀。

(四)闡發價值觀生態化轉向的實踐基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觀要從價值理念、生態倫理和道德文化三個維度來體現,價值理念是人與自然間的共同體意識,確立人與自然的互助、互利與互惠關系,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共贏;生態倫理是以人類整體主義利益為基點,確立人與自然協同進化的環境倫理;道德文化上樹立對自然界的敬畏與尊重、人與自然間的“友誼”關系的文化傾向。以生態標準,確立發展基本的底線,這是解決人類發展與自然進化之間矛盾的平衡棒。

二 主體內容

(一)闡發價值觀生態化轉向的理論依據和邏輯。本書以生態學、環境倫理學、生態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價值哲學、物理學等學科的知識為理論背景,對適合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生態價值觀加以提煉和審視,論證了價值觀生態化轉向的理論依據,從自然史與人類史的統一、生態學與社會學的融合、科學的哲學升華證明人類在自然界中的真正地位與作用、自然在人類存在與發展中的意義與價值。本書認為人性的生態轉向可以實現自然與社會的高度統一;從復雜系統脆弱性理論中找到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生態系統的分離與融合的依據;耗散結構理論中揭示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真正互動關系;對自然界的內在價值和人的價值從生命和理性的哲學高度來理解。這都實現了理論創新,尤其實現了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融合,從自然科學的物質實在性中反思哲學社會科學中人與自然之間的價值關系,這一思維方式為人與自然之間的應然關系確立科學依據。

(二)闡發價值觀生態化轉向的實踐基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觀轉向要從價值理念、生態倫理和道德文化三個維度來體現并滲透,價值理念應該是對世界自然主體與世界人類主體進行認同,人與自然之間是主體間際關系,因此應該確立互惠互利的價值理念,在價值觀上既要有人“在場”,也要有自然“在場”,人與自然之間需要“互助”與“共贏”。滲透到倫理與文化上,要求改變傳統的倫理關系,將人與人的倫理關系向自然擴展,形成“人與自然命運共同體”的新型倫理理念,并實現人與自然“協同共進”的倫理目標。道德文化上確立對自然界的敬畏與尊重和對人類主體的新認同,人與自然間形成“友誼文化”的新文化關系。“人與自然命運共同體”的倫理關系、“協同共進”的倫理目標、人與自然間“友誼文化”的新文化關系都是將傳統價值觀加入自然要素,將人與自然關系實現生態轉向,并將新型價值關系滲透到倫理與文化上的表現,這些理念都是對傳統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論創新。

(三)梳理出價值與價值觀的關系。理論上的價值與價值觀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同時二者在內涵與外延上也有本質區別。由于生活中人們對價值概念的泛化導致了理解上的混亂,有必要對價值與價值觀的關系進行澄清,這對價值觀理論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價值是理解價值觀的鑰匙。價值的概念與本質是價值觀研究的邏輯起點,價值概念的科學性決定著價值評價的客觀性,價值的本質是價值觀研究的基礎;將價值判斷和價值評價進行區分,價值判斷不是價值評價,這也是科學界定價值觀的關鍵,如果不將二者進行區分就會出現價值泛化的現象,另外,對價值判斷標準和價值評價標準進行區分,這是價值與價值觀聯系與區別的關鍵,也是正確理解價值觀及其發生機制的鑰匙。

(四)價值觀生態化轉向的實踐路徑。從現實生活的視角踐行生態價值觀,從政治生態化、經濟生態化、技術生態化和產業生態化的多重視角闡述價值觀生態化轉向的方式和現實路徑。價值觀會滲透到各個領域,單一領域的踐行不是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建設最終要從理論落實到現實生活中去,在不同領域其踐行方式不同,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全方位、多領域地展現價值觀生態化的政治決策路徑、經濟發展路徑、教育疏導路徑、技術導向和產業功能路徑。


[1]《自然辯證法大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年版,第191頁。

[2]張進蒙:《馬克思恩格斯生態哲學思想論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年版,第15頁。

[3]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人民日報》2012年11月18日。

[4]趙歡:《論“五位一體”總布局的歷史演化及其現實意義》,《南方論刊》2014 年第1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汉沽区| 丰城市| 多伦县| 中山市| 弥渡县| 阜南县| 桃源县| 玉树县| 洛扎县| 黄陵县| 都兰县| 平凉市| 石景山区| 定南县| 和平县| 施秉县| 阿瓦提县| 青铜峡市| 都昌县| 海口市| 怀宁县| 谷城县| 正阳县| 广水市| 都安| 溆浦县| 汶川县| 海宁市| 新津县| 万州区| 卫辉市| 岗巴县| 雷波县| 田阳县| 虎林市| 嘉兴市| 澜沧| 宜都市| 宜川县| 临邑县| 临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