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策略研究:基于文化軟實力建設的視角
- 張驥等
- 4379字
- 2021-03-15 17:54:03
第一節 民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認知仍需進一步增強
我國國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認知程度關乎中華文化能否更好地走向世界。因為中華文化成功地走向世界需要官方和民間通力合作,只有那些適應世界發展趨勢的優秀中華文化才能真正地立足于世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span id="x3ffdcj" class="super" id="ref267">[266]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國家在文化軟實力建設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我國國民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也在逐步提高。但是,中華文化是一個龐大而又復雜的體系,需要我們深入、細致、長期地去理解和研究。進入新時代,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對我國國民的文化認同和認知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國國民對中華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和認知仍然需要進一步增強。
一 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度還需進一步提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我們要善于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267] 首先,究竟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什么?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認識是不是清楚呢?2017年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在全國范圍進行的“中國公眾文化自信指數”調查顯示:受訪者的傳統文化認知得分為80.20(百分制);傳統文化認同得分為83.98(百分制)。

圖4—1 公眾文化自信指數得分[268]
根據調查可知,公眾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存在“認同高、認知低”的窘境。眾所周知,人們對于事物的理性認同,往往建立在充分的感性認知的基礎之上。在調研采訪中,只要提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公眾普遍表現出自豪感。然而在提及具體的文化領域或文化精神時,多數受訪者則表示對此缺乏更為深入的了解。[269]
當前,公眾對中華文化的精華與糟粕的辨別能力依然有待提升。隨著世情、國情、社情發生深刻變化,社會進入轉型升級期,時代不斷發展,有些中華傳統文化已失去了現代價值,已失去了吸引力和感召力,喪失了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能力?!叭魏蝹鹘y文化,只有時代化才能真正為今人所用,才能具有不竭活力。否則,只能是堆故紙,束之高閣,一派陳詞,無人問津?!?span id="w2kty2a" class="super" id="ref271">[270]“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既有民主性的精華,又有封建性的糟粕:既有積極進步、革新的一面,又有消極、保守、落后的一面。而且在有些情況下,精華和糟粕又互相結合,良莠不齊,瑕瑜互見?!?span id="wzkiwec" class="super" id="ref272">[271] 但是我們有些人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么全盤肯定,要么就絕對否定,文化思維走極端。對什么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糟粕,什么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分不清辨不明。
例如,2017年12月被各大媒體廣泛報道和批評的某地“女德班”就是糟粕文化在當代依然殘存的具體體現。“女德班”的經典語錄如“女人就要少說話,多干活,閉好自己的嘴”“女子就應該在最底層”“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逆來順受,絕不離婚”……這其實是打著傳播國學的旗號,對傳統文化進行曲解或斷章取義,蒙蔽信徒。“女德班”的現象既說明了當今糟粕文化在經過改頭換面后仍然會在部分地區和群體中興風作浪,也說明了部分群體對中華文化的鑒別能力還有待提高。
列寧曾指出:“馬克思主義這一革命無產階級的思想體系贏得了世界歷史性的意義,是因為它并沒有拋棄資產階級時代最寶貴的成就,相反,卻吸收和改造了兩千多年來人類思想和文化發展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span id="2q29pg9" class="super" id="ref273">[272]我們反對在實踐中對傳統文化原封不動地照搬照抄、不加取舍地全盤接受,必須做到認真鑒別,有選擇地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注重結合新時代的變化和發展,不斷對之加以改造、提煉、加工、創新,讓中華傳統文化既有傳承又有創新發展。
二 革命文化的群眾認同度仍需進一步提高
革命文化是中華民族優良作風、優秀傳統的結晶,它繼承和發揚了包含不屈不撓、自強不息、不怕犧牲、艱苦奮斗、勤儉樸素、敢為人先等內容的革命精神,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極大地豐富、發展了中華文化的內涵,是黨和國家永不枯竭的力量之源。但有些人卻認為,革命文化形成于革命時期,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今天是已經過時的文化類型。他們認為,革命文化只能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內起作用,今天已經不需要經常性地回顧革命年代的紅色文化和傳統,而應該更多地關注當今的文化和社會發展。2017年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在全國范圍進行的“中國公眾文化自信指數”調查顯示:2017年公眾對于革命文化的認同度依然相對較低,特別是隨著公眾年齡的遞減而呈現下降趨勢,即年齡越小,對革命文化的認同度越低。訪談中,有青年受訪者表示:“逢年過節,鄉風民俗都在我們身邊,傳統文化對我們而言并不陌生;對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我們也耳濡目染。但革命文化和其中所體現出的革命精神,我們沒有經歷過,難以感同身受。”[273] 由此可知,這種對革命文化認知度相對較低的情況不是因為革命文化本身的落后或存在缺陷,而是革命文化源自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這個時期為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打下了基礎,卻又遠離我們今天的生活,最重要的是與我們今天的生活習慣和日常生活適配度較低,即公眾肯定紅色文化對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價值,但在和平年代如何踐行革命文化精神卻成為一個難題。
紅色文化或革命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色文化繼承了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同時又承接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華文化承前啟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文化自信的堅強后盾。因此,在今后的一個時期,我們必須加強創新革命文化的傳播傳承方式和途徑,提高革命文化認同度。
三 部分民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不夠深入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最集中的體現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也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凝聚中國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礎,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是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span id="j9wmtjr" class="super" id="ref275">[274] 自黨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在全社會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理念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同。但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上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這主要表現在國人對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涵的理解存在模糊之處,不利于核心價值的培育和踐行。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進行的“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傳承傳統文化”問卷調查顯示:國民對一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念的理解是存在矛盾之處的。比如,在討論“民主”時,調查組同時問了兩個內涵相反的問題,即民主就是“由民做主”,人民當家作主,和民主的社會是“以民為主”,就是政府“為民做主”。數據統計表明,人們對這兩個問題都持有幾乎相同的認同率,前者是65.9%,而后者是65%。再比如,在討論“法治”時,也同時問了兩個內涵相反的問題,即“法治的根本在于教化百姓知法、守法”和“法治不是治民工具,法治的重點在于依法治官”?;卮鸾Y果是:前者的認同率是65.9%,而后者的認同率也有50.5%。[275] 這些調查結果在某種意義上說明,人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的理解存在偏差或模糊。
事實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和個人層面概括了十二個價值范疇,可以說相當全面,而且核心價值觀的思想既來源于馬克思主義,又傳承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時也吸收了西方文化中的優秀成分;既反映了近百年來中國人民對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不懈追求,也回應了新時代中國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梢哉f,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和外延十分豐富。當前不論是理論界,還是普通群眾,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十二個主題詞內涵的理解都存在著某些含混,甚至是分歧的地方。許多知識層次比較低的人對核心價值觀的理解還處于一個非常模糊的狀態,更有甚者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本一無所知,這種狀況必然會影響到人們對核心價值觀的弘揚。湖北大學的調查結果顯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了比較高的認同,但國民對認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什么并不是十分清楚。因此,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向普通民眾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明晰化,真正形成對核心價值觀各范疇內涵的清晰界定,是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中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四 國內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依然存在
近年來一些人對近現代中國的歷史采取虛無主義態度,以“重新評價”為名,肆意歪曲歷史,否定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決定論。雖然隨著我國文化自信的進一步彰顯,歷史虛無主義的勢頭得到一定的遏制,但其影響依然存在。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歷史虛無主義的要害,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276] 歷史虛無主義通過否定歷史主體,顛覆唯物史觀,通過對個案的片段,歷史的某個細節的展示來以偏概全,以某個歷史事件來推斷整個歷史過程,其實質就是歷史唯心主義。其在當今的具體表現方式有:通過丑化英雄、解構主流價值,消解民族精神;通過詆毀黨的領袖,否定黨的優秀政治品格;通過否定革命,抹黑中國革命對歷史進步的貢獻;通過美化反面人物從反面論證我國革命戰爭和建設新中國的不合理性;通過美化侵略,妄圖為帝國主義的侵略殖民歷史翻案;通過用假設否定事實來否認中國道路;通過裁剪事實曲解歷史真相來引起社會對民族歷史的質疑;通過曲解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否定我國的指導思想;通過黑化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否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合法性;通過否定新中國建設的歷史成就來否認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歷史虛無主義對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危害巨大,它嚴重阻礙了中華文化的認同和發展,給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帶來一定的阻力。尤其是國內一些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公眾人物,披著學術的外衣謀求政治訴求。如“引用史料”論述民國時期政府為老百姓提供各種福利,進而得出當今社會是歷史倒退的結論。他們利用文學藝術否定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他們充分利用影視、小說、講座、研討會等形式,借助新媒體平臺,為反面人物和帝國主義翻案,抹黑嘲諷革命英雄、愛國人士和道德模范,把證明中華文化落后等奉為解放思想、敢說實話;把贊美民族英雄和歷史、堅持黨的文藝路線、宣傳社會正能量污蔑為被洗腦,進而展開謾罵甚至人身攻擊。另一方面他們卻對西方文化情有獨鐘,對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判斷上采取雙重標準。這就在輿論上對公眾正確理解中華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干擾和誤解。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span id="fasfub9" class="super" id="ref278">[277] 我們要敢于、善于在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中與歷史虛無主義做斗爭,增強文化自信,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掃除思想上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