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空間下人的生存與發展研究
- 王麗鴿
- 7074字
- 2021-03-15 17:55:24
五 研究概覽:總括內容結構與創新之處
網絡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和迅速普及,既為人類的生存發展創建了全新的空間,也為人類的生存發展演繹了全新的方式。在網絡空間下,人們遵循時代的規約和技術的邏輯,探尋著自由全面發展的實踐路徑,收獲了現代文明的生存體驗。網絡空間是人類追求自由表達、平等對話、廣泛連接而創造的一種對象性存在,我們既要充分肯定網絡信息技術的進步意義,也要理性認識網絡技術邏輯的程序牢籠。在人的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我們既不能消極地逃避現實社會的發展羈絆,也不該被動地受控于網絡空間的統治規則。基于以上初衷,本研究將圍繞人在網絡空間下生存場域的變遷、生存理論的考察、生存樣態的呈現、生存問題的梳理及省思、發展圖景的創設幾個維度加以分析和論證,進一步規避網絡空間下人在發展過程中的異化和失范等風險,積極推進生存主體有目的、有向度的虛擬實踐,以實現人的全面協調發展和整體優化。
(一)內容結構
第一章:網絡空間下人的生存場域變遷。當今時代,科學技術全面而深刻地影響并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以及思維方式。當技術邏輯日益演化為一種意識形態或活動秩序,勢必會以特定的形式規約或操控社會人的生存狀態和發展軌跡。網絡信息環境下,人類的生存空間和活動場域也在現代技術力量的助推下不斷變遷和拓展。本章從網絡空間的概念界定、基本形態、基本屬性出發,整體把握網絡空間的生成景觀;從技術構成、行為構成、層級構成來分析網絡空間的構成方式;從生存時空、生存方式、生存趨勢、生存意義來探討人在網絡空間下的生存理路。加強對網絡技術時代人的生存空間的認知,有助于進一步了解網絡虛擬社會的形成、發展及構成。
第二章:網絡空間下人的生存理論考察。鑒于網絡空間所具有的技術、空間和社會等多維屬性特征,考察網絡空間下人的生存發展理論,也要準確而全面地把握其理論基礎,既要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的指導意義,也要積極借鑒其他學科領域的理論成果。本章嘗試建立宏觀而系統的理論視角,立于足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人學視野,為推進網絡時代人的現代化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其一,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對人的關注,既立足于現實生活世界和實踐過程,又超越了一般性的生存狀況描述,是一種關于人的物化狀況所進行的具體而歷史的批判,這種批判承載著基于現實又規約現實的人類關懷,為網絡空間下人的生存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源和科學的理論指導。其二,社會歷史條件的變遷影響著傳統哲學的發生基礎、思考主題以及話語方式。直面網絡空間下人的生存與發展問題,不僅能夠促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豐富和發展,而且有助于科學解釋網絡空間下的生存現象和發展形態。
第三章:網絡空間下人的生存樣態呈現。人們在創建生活空間的同時,也受到了環境的制約。社會網絡空間的構建與人類虛擬生存場域的形成具有同構性,因而,網絡空間的構建維度與網絡社會的生存邏輯相互規約。換言之,虛擬生存場域的空間邊界,規約了網絡社會人的生存發展向度,進而也影響并重塑了人類生存發展邏輯的空間表達。人類歷史進程中的每一次科學技術的發明與運用,都直接或間接地變革著人類的生活、生產方式,技術史與人類發展史具有同構性。伴隨人類實踐活動的深化和發展,人類的生存方式和存在樣態也得以豐富和完善。人類社會的文明進程先后經歷了漁獵社會、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目前人類社會正向以智能工具為標志的信息網絡社會邁進。本部分內容以介紹社會演進過程中人的生存樣態為基礎,以考究人在網絡空間的生存階段為進路,以分析人在網絡空間下的生存形態和生存關系為重點,力求全面認識和把握人的生存狀態、發展趨勢,對于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具有本源性和奠基性的意義。
第四章:網絡空間下人的生存問題梳理。網絡信息時代,高新技術對社會生活領域的廣泛滲透,既為人類的生產生活開辟了全新的場域,也將人類置于空前的生存悖論之中。伴隨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網絡信息技術使人的生存發展面臨著多種沖突,在虛擬與現實、技術與人文之間產生了多重矛盾,對網絡空間下人的生存發展既形成了制約也構成了動力。在這一系列的矛盾統一體中,人的生存發展需求和人的生存發展水平得到了全面的表征和再現,為通達“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想提供了科學的著力點。網絡信息技術不僅嚴重地沖擊了現代以來的社會秩序和規則體系,更加深了人類現代生活的風險程度,極大地增進了個人生活的流變系數,使人的全面發展面臨多重困境。本章從生存矛盾、生存限度以及生存困境出發,全面梳理網絡空間下人的生存問題,是我們認識生存本質、把握生存趨勢、解決生存矛盾的根本前提。
第五章:網絡空間下人的生存問題省思。網絡信息技術在當代的發展,不僅為人類創建了全新的生存空間和實踐圖景,而且也從諸多方面規約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從生存矛盾看,人類面臨著虛擬與現實、技術與人文之間的生存矛盾;從生存限度看,人類面臨著虛擬認識、虛擬交往、虛擬實踐上的限度制約;從生存困境看,人類面臨著數字鴻溝、信仰危機以及網絡空間下的文化霸權、技術犯罪、輿論暴力、倫理失范等困境。我們必須給予人類生存發展過程中的矛盾、限度和困境等問題高度的關注和認真的思考。其一,網絡信息技術以虛擬化的形式延展了人類的生存空間、豐富了人類的生存體驗,也變遷著人們的情感需求、價值認同、行為模式以及網絡人格,這是人們在虛擬數據背景下產生生存問題的直接原因。其二,網絡信息技術的進步,變革了人類社會生存實踐的方式。從實踐所必備的三個要素出發,網絡空間下人的生存實踐分別面臨著不同程度的生存挑戰,如虛擬實踐主體對網絡信息技術的依賴、虛擬實踐客體對網絡生態環境的破壞,以及虛擬實踐中介對網絡生存方式的制約,這些挑戰性因素也是構成人們生存問題的主要原因。其三,人們對原本復雜的大數據系統過度依賴和崇拜,誘發了一系列的生存困頓。在信息社會中,事實性信息與價值性信息相交織、主觀性信息與客觀性信息相混淆、普適性信息與特指性信息的交錯、全息性信息與有限性信息的差異,以及目的性信息與隨機性信息的碰撞,這些因素是引發網絡空間下人們生存問題的重要原因。關注網絡生存實踐,就必須深入探究網絡空間下人的生存發展問題的緣由,力圖獲取解決問題的合理路徑,積極建構網絡信息化時代科學、健康、綠色的生存模式。
第六章:網絡空間下人的發展圖景創設。人的生存與發展是以主體的創造性實踐為基礎的,人在實踐中完成了具體的現實生命活動,獲得了生存體驗,也在實踐中實現了自我確證和自我超越。技術的進步不僅變遷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軌跡,更規約了人類自身的生存發展路徑。人的超越性存在與發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在當代,網絡信息技術以數字化、虛擬化、符號化、網絡化、程序化的技術邏輯創設了人類全新的生存發展圖景。人類在網絡空間的虛擬實踐中,不斷驗證了發展理念的科學性,不斷發掘著發展動力的實效性,也不斷探索著發展進路的全面性。其一,網絡空間下人的發展理念。在網絡信息時代,人類獲得了全新的生存方式和發展范式,這不僅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集中體現,更是全人類對理想追求的不懈努力。在網絡空間的虛擬實踐中,人類積極縮小理想生存與現實生存之間的差距,不斷彌合虛擬生存與現實生存之間的裂痕,不斷追求人性發展與技術進步之間的和諧,科學合理的發展理念,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思想保證。其二,網絡空間下人的發展動力。人在網絡空間下的對象性存在和虛擬社會關系的生成,不斷豐富了虛擬生存的價值內涵。虛擬性和社會性分別從技術和價值兩個維度,共同架構了人在網絡空間下的活動本質。伴隨虛擬實踐在網絡空間的深入開展,人在現實社會實踐中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倫理、安全等方面的生存、發展需求,全面地延展到了網絡空間。虛擬性的生存、發展需求的存在,既是人在網絡空間下生存狀態的現實反映,也是人們追求發展、積極行動的內在動因。其三,網絡空間下人的發展進路。在人類解放過程中,網絡信息技術的普及和運用為人的自我確證和自我解放提供了現實條件和現實道路。人在網絡空間下的存在方式,進一步回答了“人類解放何以可能”的哲學追問,也再一次驗證了技術進步對人類文明的歷史意義。網絡信息科技將人們的生產生活緊密相連,極大地縮減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距離,為人類開拓了更為廣泛的生存空間,人們的生存體驗和發展進路得到了全新的延伸和規約。
(二)創新之處
當代技術之所以成為人的存在方式,其原因不僅在于解蔽的手段,更在于生存的意義。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創建了一個全新的網絡信息社會,給人類帶來了一場生存方式的巨大變革,可以說,技術發展實現了生存空間的轉換,實現了虛擬社會對現實生存的歷史性躍遷。當今時代,科學技術全面而深刻地影響并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以及思維方式。的確,人類的進步與技術的發展緊密相連,技術是人類生存的一種展示與建構。技術的進步和應用不斷地改變著人類生存的現實圖景,使人的生存越來越依賴技術,使人類的社會生產不斷通過技術的創新而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水平直接決定了科技對社會的支配范圍和擴張程度,技術以其獨有的歷史作用建構了人的生存環境和行為模式。透過伴隨社會演進而呈現的生存樣態,闡釋個體、群體和類的虛擬生存樣態,提出社會、技術、網絡文明的理性構想。當科技邏輯日益演化為一種意識形態或生存秩序,勢必會以特定的形式規約或操控社會人的發展軌跡,甚至導致人的主體性缺位和人文價值的失落。在網絡社會的生成、發展和變遷過程中,仍存在諸多悖論,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基于網絡社會人的屬性追究,論證虛擬生存對人的整體優化和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意義,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而努力。本書的創新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研究視角的創新
在整理和總結現有研究資料的過程中,得出了一個極為突出的共同點,即研究者的視角和著力點皆將“網絡”視為媒介或工具,其研究重點以網絡為基點,以緊密圍繞線上與線下兩大生存空間的虛實對立關系為角度。然而,伴隨網絡信息技術的日益發展,其影響和改變人類生存方式的程度日益深刻,僅僅將研究視角停留于此,已無法滿足虛擬實踐過程中的理論訴求。信息化時代人類生存方式的技術化變遷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伴隨信息時代社會存在的變遷,其理論研究的視角有必要集中于人類生存的新場域,以人的生存與發展為主線,系統分析網絡空間下生存發展的本質規約、價值指向、生存樣態和生存問題,并試圖總結人在網絡空間生存發展的規律和趨勢,旨在營建網絡良好生態、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2.話語體系創新
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社會實踐的發展和人類科學認識的巨大進步,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了必要和可能。為了回應時代的需要并遵循歷史發展的必然,網絡空間理論研究必須保持高度的理性自覺,充分發揮理論魅力來滋養人心和社會;必須果敢地對接社會現實問題,確立行之有效的踐行路徑,以積極營建網絡良好生態。在人類發展進步的過程中,社會實踐的深入相繼引發了不同程度的境遇變遷。人們只有克服實踐的挑戰,才能獲得持久而全面的發展,這不僅需要理論的指引,更呼喚理論的創新。“馬克思主義是隨著時代、實踐、科學發展而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它并沒有結束真理,而是開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32]在研究過程中,吸收和借鑒國外優秀的理論成果是必要的,但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積極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推進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在理論建設和實踐創新中,營建天朗氣清的精神家園。
3.研究內容創新
基于當前的網絡研究成果,可以宏觀地做一個概述:哲學領域信息哲學的形成與發展,為網絡技術的相關研究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從批判和建設的雙重進路來反思技術的時代價值;社會學領域重在研究網絡社會的治理與控制以及網絡社會行為的實證研究(如網絡游戲、網絡消費、網絡娛樂等);傳播學領域側重網絡傳播與新媒體應用。不同學科背景的研究,皆立足于虛擬與現實的關系,揭示了虛擬生存矛盾的深刻社會根源,努力探求消除生存困境的出路與方法,并取得了相對豐富的理論成果。近年來,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專家和學者,秉持“促進人在社會中的生存與發展”的本原目的,開展了廣泛的網絡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相比較而言,為了深化和鞏固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論和載體論的網絡化成果,為了驗證和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論和價值論等目標,本書從研究內容和研究架構上嘗試了一些突破,力圖以“個體—群體—類”以及“社會—民族—國家”兩條線索來搭建研究坐標。本書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從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歷史進程中,闡述并梳理網絡空間下人的生存樣態,進而分析其生存問題及深層根源,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時代課題做出有益嘗試,將其研究目標指向網絡良好生態的營建和網絡空間下人的現代化發展。
[1]張耀燦、曹清燕:《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人學思考》,《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
[2][美]泰普思科:《泰普思科預言:二十一世紀人類生活新模式》,卓秀娟、陳佳伶譯,時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162—163頁。
[3]參見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9年2月28日。
[4]唐少杰:《網絡問題的哲學斷想》,《學海》2000年第6期。
[5]《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頁。
[6]張耀燦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頁。
[7]馬化騰等:《互聯網+:國家戰略行動路線圖》,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第58—59頁。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4頁。
[9]1950年,控制論創始人維納(Norbert Wiener)的《人類秩序——控制論與社會》,揭示了因科學技術進步而產生的人與計算機關系的問題。
[10]1970年,哲南·福萊森(Zenon W.Pylyshyn)在倫理學刊物上發表了《計算機革命的前途》一文,重點論述了計算機專業的社會職責、隱私的法律保護以及計算機的社會文化影響問題。
[12]萊恩格爾德(Howard Rheingold)認為,虛擬社區由或是或不是相互面對面聚集的一群人組成,他們通過網絡媒介彼此交流。
[13]特克在《屏幕生活:互聯網時代的身份》一書中揭示了多用戶網絡游戲者通過創造一個在線身份來改變他們的現實生活的手段。
[14]尼葛洛龐帝(N.Negro Ponte)的《數字化生存》(1995)以數字傳教士的姿態向我們描繪了一個美好的網人共生的數字烏托邦圖景。
[16]比爾·蓋茨(B.Gates)在《未來之路》(1996)中描述了信息高速公路的誘人前景。
[17]埃瑟·戴森在《2.0版:數字化時代的生活設計》(1998)書中從多角度描繪了數字化時代的生活場景,提到網絡“是一個虛弱的宣傳工具,但卻是施展陰謀的好地方”。
[18]唐·泰普斯科特的《數字化成長——網絡時代的崛起》(1999)從社會學角度深刻詮釋了伴隨網絡共同成長的新世代的全方位特征。
[19]胡泳、范海燕合著的《網絡為王》(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是國內第一部全面介紹互聯網的誕生、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的著作。
[20]郭良主編的“網絡文化叢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是國內第一套以中國學者的視角,從文化的角度考察網絡的叢書。
[21]嚴耕、陸俊等著的《網絡倫理》(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是我國第一部網絡倫理學著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較強的開拓性。
[22]嚴耕主編的“透視網絡時代叢書”分別從經濟、文化、法律和社會學視角對互聯網進行了研究。
[23]曼紐爾·卡斯特的《信息時代三部曲:經濟、社會與文化》包括第1卷《網絡社會的崛起》(2001)、第2卷《認同的力量》(2003)和第3卷《千年終結》(2001)。
[24]《互聯網時代》主創團隊:《互聯網時代》,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第22頁。
[26]張明倉:《虛擬實踐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6—70頁。
[27][美]馬克·格雷厄姆、威廉·H.達頓:《另一個地球:互聯網+社會》,胡泳、徐嫩羽、于雙燕、胡曉婭譯,電子工業出版社2015年版,第1頁。
[28]習近平:《在踐行新發展理念上先行一步 讓互聯網更好造福國家和人民》,《人民日報》2016年4月20日。
[29]張再興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頁。
[30]鮑宗豪:《數字化與人文精神》,上海三聯書店2003年版,第92—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