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養老保險制度政府財政責任差異改革的理論基礎

一 分配公平論

公平是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理念。景天魁認為,公平有個人公平和社會公平之分,社會保障制度的公平主要是社會公平,社會公平是社會未來為實現已經確定的目標而制定一系列規定,這些規定得到執行,目標實現了,就實現了社會公平。[48]鄭功成指出,社會保障中的公平是指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國民并保障滿足其基本生活需要,普遍性地增進國民的福利,不因身份、性別、民族、地域等差異而歧視或者排斥任何人。[49]陳勇指出,公平有三層內涵,即公平規范、公平觀和公平感。[50]杜幫云在陳勇公平概念的基礎上,指出公平規范是不同的實踐主體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活動中,按勞動實踐的發展水平和內在需要,按各方或各成員均能接受的標準和尺度,采取行動和處理他們之間利益關系的一種客觀性的準則;公平觀,反映的是人們對公平的觀點和看法,即人們認為“什么是公平的”或者“什么是不公平的”;公平感是人們在對公平問題進行輿論或評價時所產生的諸如“公平”或“不公平”之類的心理感受。[51]事實上,對公平的理解,很難有統一的認識,因不同國家、不同時期、不同人群受經濟社會文化條件差異的影響而存在不同的公平觀(見表2-8)。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們按照自己的物質生產率建立相應的社會關系,正是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會關系創造了相應的原理、觀念和范疇。”[52]因此,公平表現出歷史性、具體性和相對性的特點。再分配是指由政府對初次分配的收入差距進行再次調節。關于再分配的動機,主要包括:(1)出于道德律令,追求社會正義;(2)獲得互利的效率收益;(3)通過國家的強制力實現個人私利。[53]

表2-8 公平觀的不同分類

資料來源:杜幫云《分配公平論》,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0頁。

分配公平是養老保險制度政府財政責任改革的重要價值理念。由于社會經濟發展條件差異、市場經濟體制運行、法制建設步伐緩慢、制度運行失效等因素影響,分配不公平現象廣泛存在。杜幫云指出,完整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包括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這四種類型的公平分別指向社會公平的起點、基礎、保障和目標。其中,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是實現分配公平的前提條件。具體而言,權利公平表現為基本權利同一平等和非基本權利相對平等?;緳嗬黄降缺憩F為政治權利、道德權利和社會權利的同一平等。社會權利的同一平等主要表現為社會成員生存權和發展權的同一平等,其中,生存權包括衣、食、安全等基本權利;非基本權利是滿足人的比較高級需要的權利。機會公平包括參與機會的平等和發展機會的平等。參與機會的平等有兩層含義:一是參與社會活動的起點平等,即凡是具有同樣潛能的社會成員應當擁有同樣的參與社會活動的起點。二是機會實現過程本身的平等,即機會的實現過程必須排除一切非正常因素的干擾。[54]規則公平表現為規則公開公正公認、規則面前人人平等和以制度建設保障規則公平。具體而言,規則公開公正公認,指規則是開放、透明、民主、人所共知的,是科學、合法、合理、合情的,是共同商定或得到參與者認同的;規則面前人人平等要求規則對每個人都具有一視同仁的權威,每個人受到同樣的規則的約束,在同樣的規則中公平競爭,沒有任何人能夠凌駕于規則之上或超越于規則之外。[55]在規則公平上,哈耶克(Hayek)指出,應消除阻礙某些人發展的人為障礙,取消個人特權,國家改進人們狀況的措施對所有人平等。[56]

二 分配正義論

正義是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理念。正如倫納德·霍布豪斯(Leonard Trelawny Hobhouse)所說的:“正義是一個人人為之屈膝的詞?!?span id="aqlsoed" class="super" id="ref167">[57]表2-9中歸納總結了不同思想家對正義的理解。對于正義的理解,大體上包括個人正義和社會正義兩類。喬治·恩德勒(Georges Enderle)認為,正義“一是被理解為美德,被理解為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正當行為(使人人有其物),另一方面也被理解為制度性標準,應該據此對社會的基本政治、經濟和社會機構進行基本評價”[58]。分配正義是社會正義的重要部分。

表2-9 不同思想家對正義概念的概括

資料來源:何建華《分配正義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1—32頁;[英]倫納德·霍布豪斯《社會正義要素》,孔兆政譯,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70頁;[英]布萊恩·巴利《社會正義論》,曹海軍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1頁。

在分配正義的認識上,博登海默(Edgar Bodenheimer)指出,分配正義主要關注在社會成員或群體成員之間進行權利、義務和責任配置的問題。[59]何建華指出,分配正義是對弱者生存權利的關注和對強者權力意志的約束。[60]汪行福指出,廣義的分配正義涉及社會善的所有方面,包括收入、財富、機會、社會地位以及道德尊嚴等的分配,但核心問題是收入和財富的不平等問題。[61]研究分配正義的目的在于試圖從規范意義上澄清各種社會不平等的性質和對待方式,區分個人和社會的責任,從而為合理的社會制度設計和政策制定提供規范和原則。然而,由于不同國家經濟、社會、文化的差異,分配正義在不同國家也存在差異,西方分配正義理論主要有三個傾向:一是平等主義取向的分配正義論;二是以個人自由取向的分配正義論;三是滿足需求和提高人的能力為取向的分配正義論。[62]

社會保障要遵循分配正義原則。在社會主義國度,社會主義分配正義原則包括公平應得原則、需求滿足原則、經濟和社會權利平等原則、補償性正義原則。[63]而從收入分配角度對社會保障制度可進行如下定義,受社會正義理念和社會集團的政治博弈雙重約束下有意識地創設的社會制度,目的是通過社會提供輔助性的制度安排,以保證社會正常發展和人民福利普遍提高。[64]在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正義的實現路徑上,社會保障收入再分配范圍是有限的,一方面社會保障收入再分配沒有必要擴展到所有生活領域,另一方面社會保障收入再分配不可能解決所有領域的公平問題,只是在人們失去主要經濟來源時段內,為人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建立分配正義的社會保障體系,必須維護和實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和分配結果的相對公平。[65]


[1]Paul A.Samuelson,“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36,No.4,November 1954.

[2][美]曼瑟爾·奧爾森:《集體行動的邏輯》,陳郁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3頁。

[3][美]詹姆斯·M.布坎南:《民主財政論》,穆懷朋譯,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第21頁。

[4]曲創:《公共物品、物品的公共性與公共支出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48頁。

[5]席恒:《利益、權利與責任:公共物品供給機制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1頁。

[6]柯卉兵:《分裂與整合:社會保障地區差異與轉移支付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96—97頁。

[7]陸解芬:《論政府在農村養老社會保險體系建構中的作用》,《理論探討》2004年第3期。

[8]林毓銘:《社會保障與政府職能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31—234頁。

[9][美]N.格里高利·曼昆:《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分冊》(第6版),梁小民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2頁。

[10]王桂勝:《福利經濟學》,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6年版,第65—74頁。

[11][美]勞倫斯·湯普森:《老而彌智——養老保險經濟學》,孫樹菡等譯,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第20—22頁。

[12][英]尼古拉斯·巴爾:《福利國家經濟學》,鄭秉文、穆懷中譯,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第123頁。

[13][英]尼古拉斯·巴爾:《福利國家經濟學》,鄭秉文、穆懷中譯,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第129頁。

[14]許謹良:《人身保險原理和實務》,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頁。

[15][英]尼古拉斯·巴爾、大衛·懷恩斯:《福利經濟學前沿問題》,賀曉波譯,中國稅務出版社2000年版,第55—56頁。

[16]中國老齡問題全國委員會辦公室:《國外老齡問題》,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頁。

[17][美]斯蒂格利茨:《政府為什么干預經濟: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角色》,鄭秉文譯,中國物資出版社1998年版,第74—76頁。

[18][英]尼古拉斯·巴爾:《福利國家經濟學》,鄭秉文、穆懷中譯,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第202頁。

[19][美]斯蒂格利茨:《政府為什么干預經濟: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角色》,鄭秉文譯,中國物資出版社1998年版,第80—81頁。

[20][英]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唐日松譯,華夏出版社2012年版,第497—516頁。

[21][法]薩伊:《政治經濟學概論:財富的生產、分配和消費》,陳福生譯,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第496—497頁。

[22][美]布坎南、弗勞爾斯:《公共財政》,趙錫軍、張成福等譯,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1年版,第41頁。

[23]丁建定:《中國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完善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80頁。

[24]丁建定:《社會福利思想》(第2版),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03頁。

[25]丁建定:《西方國家社會保障制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86—87頁。

[26]丁建定:《社會福利思想》(第2版),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頁。

[27]丁建定:《社會福利思想》(第2版),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46—147頁。

[28]林萬億:《福利國家:歷史比較的分析》,臺灣巨流圖書公司1994年版,第119頁。

[29]林閩剛:《現代西方社會福利思想——流派與名家》,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2年版,第70頁。

[30]丁建定:《社會福利思想》(第2版),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47頁。

[31]林萬億:《福利國家:歷史比較的分析》,臺灣巨流圖書公司1994年版,第120—121頁。

[32]根據艾斯平-安德森的分析,去商品化的劃分由以下三個指標進行計算:(1)資格標準和資格限制;(2)收入替代率;(3)資格授權的范圍。

[33][丹麥]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福利資本主義的三個世界》,鄭秉文譯,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9—31頁。

[34]Martin Powell,Armando Barrientos,“Welfare Regimes and the Welfare Mix”,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Vol.43,No.1,August 2004.

[35]Martin Powell,Armando Barrientos,“Welfare Regimes and the Welfare Mix”,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Vol.43,No.1,August 2004.

[36]Jolanta Aidukaite,“Old Welfare State Theories and New Welfare Regimes in Eastern Europe: Challenges and Implications”,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Vol.42,No.1,March 2004.

[37]John Hudson,Stefan Kühner,Nan Yang,“Productive Welfare,the East Asian‘Model' and Beyond: Placing Welfare Types in Greater China into Context”,Social Policy and Society,Vol.13,No.2,April 2014.

[38][英]哈特利·迪安:《社會政策學十講》,岳經綸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29頁。

[39][英]諾爾曼·金斯伯格:《福利分化:比較社會政策批判導論》,姚俊、張麗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33—36頁。

[40][英]諾爾曼·金斯伯格:《福利分化:比較社會政策批判導論》,姚俊、張麗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75頁。

[41][英]諾爾曼·金斯伯格:《福利分化:比較社會政策批判導論》,姚俊、張麗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09—111頁。

[42][英]諾爾曼·金斯伯格:《福利分化:比較社會政策批判導論》,姚俊、張麗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54—156頁。

[43]汪行福:《分配正義與社會保障》,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35頁。

[44]Ian Holliday,“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Welfare Regimes: The East Asian Case”,Global Social Policy,Vol.1,No.2,August 2001.

[45][英]哈特利·迪安:《社會政策學十講》,岳經綸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39頁。

[46]林卡、陳夢雅:《社會政策的理論和研究范式》,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第163頁。

[47][日]武川正吾:《福利國家的社會學:全球化、個體化與社會政策》,李蓮花等譯,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164—165頁。

[48]景天魁:《底線公平:和諧社會的基礎》,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32頁。

[49]鄭功成:《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戰略——理念、目標與行動方案》,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頁。

[50]陳勇:《論公平與效率的辯證的歷史的統一》,《哲學研究》1993年第10期。

[51]杜幫云:《分配公平論》,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8—21頁。

[5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1995年版,第492頁。

[53][英]安東尼·B.阿特金森、[法]弗蘭科伊斯·布吉尼翁:《收入分配經濟學手冊》(第1卷),蔡繼明譯,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649頁。

[54]奚潔人:《科學發展觀百科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版,第134頁。

[55]杜幫云:《分配公平論》,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39—145頁。

[56][英]弗里德利?!ゑT·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鄧正來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版,第111頁。

[57][英]倫納德·霍布豪斯:《社會正義要素》,孔兆政譯,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8頁。

[58][德]喬治·恩德勒:《經濟倫理學大辭典》,李兆雄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64頁。

[59][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鄧正來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65頁。

[60]何建華:《分配正義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頁。

[61]汪行福:《分配正義與社會保障》,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4頁。

[62]汪行福:《分配正義與社會保障》,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65頁。

[63]汪行福:《分配正義與社會保障》,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91—201頁。

[64]汪行福:《分配正義與社會保障》,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01頁。

[65]何建華:《分配正義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4、328—330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綦江县| 垦利县| 拉萨市| 江永县| 丹巴县| 西峡县| 庄河市| 诸城市| 凯里市| 毕节市| 正安县| 武胜县| 大足县| 武夷山市| 望江县| 汤原县| 阳高县| 西充县| 正镶白旗| 得荣县| 金坛市| 屏东市| 庐江县| 长顺县| 吉林市| 洪洞县| 冕宁县| 青铜峡市| 绥德县| 贡山| 县级市| 开化县| 郴州市| 台南县| 车致| 兴安盟| 河西区| 宁蒗| 房山区| 定兴县| 鸡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