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其他各卷

257.李霨

康熙二十三年(1684),《少傅高陽公心遠堂文集序》,卷十九。

李霨(1625—1684),字景霱,號坦園,謚文勤,高陽人。順治二年(1645)舉人,順治四年(1647)進士,除檢討,授編修。歷任秘書院學士、內宏文院大學士、工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學士加戶部尚書、太子太傅、太子太師等。有《閩役紀行略》、《伴星草》、《心遠堂集》等。

258.張杰

《桐城張西渠詩集序》,卷十九。

張杰(1626—?),字如三、如山,號西渠,桐城人,張英兄。康熙初以明經授蘇州府訓導,后隱居龍眠山中。

259.方中履

《古今釋疑序》,卷十九。

方中履(1638—?),字素伯,號合山,桐城人,方以智子。

260.梁清遠

康熙二十四年(1685),《梁葵石先生詩集序》,卷十九。

梁清遠,字邇之,號葵石,梁清標弟。順治三年進士,官至吏部侍郎,坐事左遷光祿寺少卿,后遷通政使司參議。

《梁葵石先生詩集序》:“往者乙未歲,余入太學,謁先生京邸。越十年,游真定,會先生居家,為其太夫人舉壽觴,蓋壽九十有八矣,予嘗為之文以述其盛,因得亟接先生之議論豐采。”乙未歲為順治十二年(1655)。

261.劉體仁

康熙十八年(1670),《七頌齋詩集序》,卷二十。

劉體仁(1624—1684),字公,號蒲庵,阜陽人。順治十二年(1655)進士,官吏部主事。精書畫,有《識小錄》、《七頌堂集》等。

262.卓天寅

《卓氏傳經堂集序》,卷二十。

卓天寅(約1627—1695),初名大丙,字火傳,號亮庵,仁和人。順治十一年(1654)中副貢。

263.馬世濟

康熙二十五年(1686),《扶風忠節錄序》,卷二十。

馬世濟(1650—1714),鑲紅旗漢軍人,馬雄鎮子。官至漕運總督。

附:馬雄鎮(1633—1677),字錫蕃,以蔭補工部副理事官,康熙八年(1669)升廣西巡撫。康熙十六年(1677)在平廣西吳三桂之亂中被殺,贈兵部尚書,謚文毅。馬世濟輯其先父事跡為《扶風忠節錄》,徐乾學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十月為作序。

264.陸次云

《陸云士北墅緒言序》,卷二十。

陸次云,字云士,號北墅,錢塘人。監生,考授州判。曾官河南郟縣知縣,江蘇江陰知縣。有《八竑釋史》四卷、《北墅緒言》五卷等。

265.梅庚

康熙十四年(1675),《梅耦長詩序》,卷二十。

梅庚,字耦長、耦耕、子長,號雪坪,晚號聽山翁,宣城人,梅文鼎族侄。康熙二十年(1681)舉人,官泰順知縣。善篆隸,工詩。有《吳市吟》、《山陽笛漫興集》等。

266.韓籍琬

《傷寒意珠篇序》,卷二十。

韓籍琬,字來鶴,吳縣人。

267.謝文洊

《中庸切己錄序》,卷二十一。

謝文洊(1615—1681,一說1616—1682),字秋水、程山,號約齋,人稱程山先生,南豐人。

268.毛奇齡

康熙二十五年(1686),《古今通韻序》,卷二十一;《毛大可古今定韻序》,卷二十一。

毛奇齡(1623—1716),原名甡,又名初晴,字大可、于一、齊于,號秋晴、初晴、晚晴等,蕭山人。郡望西河,學者稱西河先生。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宏詞,授檢討,充《明史》纂修官。精經史、音韻,有《仲氏易》、《古文尚書冤詞》、《毛詩寫官記》、《春秋毛氏傳》、《古今通韻》、《韻學要指》等。

269.慕天顏

《三撫封事序》,卷二十一。

慕天顏(1623—1696),字鶴鳴、拱極,靜寧人。順治十二年(1655)進士,歷任浙江錢塘知縣、福建興化府知府、江蘇布政使、江寧巡撫、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兵部尚書、光祿大夫、湖廣巡撫、貴州巡撫、漕運總督等。

270.黃虞稷

康熙十九年(1680),《新刊經解序》,卷二十一。

黃虞稷(1629—1691),字俞邰,號楮園,晉江人。藏書家,有《千頃堂書目》。

271.錢曾

康熙十九年(1680),《新刊經解序》,卷二十一。

錢曾(1629—1701),字遵王,別號也是翁、述古主人等,虞山人。藏書家,有《述古堂書目》、《也是園書目》、《讀書敏求記》。

272.田雯

《田漪亭詩集序》,卷二十一;《封太孺人田母壽序》(田雯母),卷二十四。

田雯(1635—1704),字綸霞,一字紫綸,又作子綸,號漪亭,又號山薑,晚號蒙齋,德州人。順治十七年(1660)舉人,康熙三年(1664)進士,由內閣中書歷官江寧、貴州巡撫。丁憂起補刑部右侍郎,調戶部左侍郎。著有《蒙齋年譜》四卷、《黔書》二卷、《長河志籍考》十卷、《古歡堂集》等。

273.葉映榴

康熙十七年(1678),《葉蒼巖詩序》,卷二十一。

葉映榴(1638/1642—1688),字炳霞,號蒼巖,謚忠節,上海人。順治十八年(1661)進士,康熙時授湖北糧儲道,署布政使。有《忠節遺稿》。

274.李符

《香草居詩集小序》,卷二十一。

李符(1639—1689),原名符遠,字分虎,號耕客、桃鄉,秀水人,李良年弟。與兄李繩遠、李良年并著詩名,時稱“三李”。

275.姚締虞

康熙二十四年(1685),《姚黃陂疏草序》,卷二十一;同年,《送姚僉憲撫蜀序》,卷二十三;康熙二十七年(1688),《巡撫四川等處地方兼理糧餉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岱麓姚公墓志銘》,卷二十八。

姚締虞(? —1688),字歷升,號岱麓,黃陂人。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授四川成都府推官。后歷官陜西安化知縣、禮科給事中、左僉都御史、四川巡撫。

276.王魯得

《四書易經纂義序》,卷二十一。

王魯得,高密人。

277.張君判

《張君判武定送行詩序》,卷二十一。

278.徐開錫

《誠求堂贈言序》,卷二十一。

徐開錫,字定山,常山人。康熙中貢生,官至彰德府同知。

279.顏光敏

康熙十年(1671),《顏光敏書義序》,卷二十二。

顏光敏(1640—1686),字修來、遜甫,號樂圃,曲阜人。康熙六年(1667)進士,官至吏部郎中,充《大清一統志》纂修官。有《樂圃集》、《未信編》、《舊雨堂集》、《南行日記》。

280.王原

康熙二十七年(1688),《王令詒制義序》,卷二十二。

王原(1646—1729),本名原深,字令詒,號學庵,晚號西亭,青浦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進士。未及用,館于徐乾學家,助修《明史》,后從徐氏修《一統志》于洞庭東山。康熙三十五年(1696)任廣東茂名知縣,三十七年(1698)任貴州銅仁知縣,行取工科給事中。康熙四十四年(1705)革職。嘗從陸隴其、湯斌游,故喜言理學;又學文于朱彝尊,學詩于王士禛。著有《學庵詩類》五十七卷、《學庵文類》四十四卷、《西亭文鈔》十二卷等。

281.宋衡

康熙十七年(1678),《宋嵩南制義序》,卷二十二。

宋衡(1654—1729),字伊平,號嵩南,廬江人。康熙十七年(1678)江南鄉試第一,康熙二十四年(1685)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官侍讀學士。有《嘯梅齋集》。

《宋嵩南制義序》:“謁余于長干僧舍,摳衣肅拜,執行弟子禮甚謹。已而出其行卷,屬予序其首。”

282.陸予載

《陸予載翁林一合稿序》,卷二十二。

《陸予載翁林一合稿序》:“吳門陸子予載為予兄弟總角交,虞山翁子林一則山愚先生令嗣,執經于予者也。”

283.翁林一

《陸予載翁林一合稿序》,卷二十二。

《陸予載翁林一合稿序》:“吳門陸子予載為予兄弟總角交,虞山翁子林一則山愚先生令嗣,執經于予者也。”

284.吳正治

康熙二十一年(1683),《賀漢陽吳公入內閣序》,卷二十三。

吳正治(1621—1691),字當世,江夏人。順治六年(1649)進士,選庶吉士,授國史院編修,康熙二十年(1681),拜武英殿大學士,充《太祖實錄》、《一統志》等總裁官。

285.楊雍建

康熙二十五年(1686),《送楊少司馬序》,卷二十三。

楊雍建(1631—1704),字自西,號以齋,鹽官人。順治十二年(1655)進士,授廣東高要知縣,后歷任兵科給事中、兵部督捕理事、太仆卿、左副都御史、貴州巡撫,兵部侍郎。有《政學編》、《黃門疏稿》、《撫黔奏疏》、《景疏樓集》等。

286.熊賜瓚

康熙二十七年(1688),《送熊遜修侍讀歸養序》,卷二十三。

熊賜瓚,字遜修,孝感人,熊賜履弟。康熙十五年(1676)進士,任翰林院編修、侍講學士。

287.孫

《送孫古喤之官南靖序》,卷二十三。

,字古喤,號徵庵、芷庵,嘉善人。順治五年(1648)舉人,順治十八年(1661)二甲第一名進士。嘗官南靖令,后擢潮州通判。有《芷庵集》。

288.陳昌言

《陳太公壽序》,卷二十四。

陳昌言(1598—1655),字禹前,號泉山,又號道莊、皇城村人,澤州人,陳廷敬從父。明崇禎三年(1630)舉人,崇禎七年(1634)進士。初授樂亭知縣,后升為浙江道監察御史,出巡山東。清初,以原官視學江南,稱知人。著有《東溟草》、《燕邸草》、《斗筑居集》等。

289.朱暠

康熙二十九年(1690),《朱去非先生八十壽序》,卷二十四。

朱暠(1611—?),原名是,字去非,昆山人。康熙初年以恩貢廷試第一。

《朱去非先生八十壽序》:“去非朱先生生同里,幼同學,志行述業,無弗同者。……先生之門人擢科第者甚眾,予子樹穀、炯少時亦并受業焉。”

290.申穟

《申母茅太夫人八十壽序》,卷二十四。

申穟(1635? —1685),字叔旆,又字叔棉,吳縣人,徐乾學妹婿。順治十七年(1660)本省解元,十八年(1661)進士。由內閣中書改禮部祠祭司主事,調儀制司,遷郎中。康熙二十五年(1686),出為廣西提學僉事。

291.張鵬翮

《張太公壽序》(張鵬翮父張烺),卷二十四。

張鵬翮(1649—1725),字運青,號寬宇,謚文端,遂寧人,張烺子。康熙八年(1669)舉人,九年(1670)進士,選庶吉士,改刑部主事。累遷禮部祠祭司郎中、蘇州知府、兗州知府、大理寺少卿、浙江巡撫、兩江總督、河道總督、刑部尚書等職,雍正元年(1723)加太子太傅,授武英殿大學士。先后二充鄉試同、正考官,三充會試同、正考官。著有《治河記》、《奉使俄羅斯日記》、《張文端集》等。

292.楊道升

康熙三十二年(1693),《楊雪臣七十壽序》,卷二十四。

楊道升,武進人,楊瑀子。

附:楊瑀,字雪臣,有《飛樓集》百二十卷。顧炎武《廣師篇》云:“讀書為己,探賾洞微,吾不如楊雪臣。”康熙三十二年(1693)楊瑀七十壽,徐乾學為撰《楊雪臣七十壽序》,云:“其子道升與予交,予因介壽之觴序,以問之先生為何如也?”

293.沈蟄淵

《沈蟄淵壽序》,卷二十四。

沈蟄淵,昆山人。隱士。

294.封鳴陛

康熙二年(1663),《游南塔寺記》,卷二十五。

封鳴陛,昆山人。官上杭知縣。

《游南塔寺記》:“予以癸卯七月甲戌至汀州會,有嶺南之行,取道上杭,同鄉封子鳴陛為杭邑宰,款予于南城館舍。”癸卯為康熙二年(1663)。

295.莫之偉

康熙二年(1663),《游普陀峰記》,卷二十五。

莫之偉,字偉人,一字穎修,上杭人。順治十四年(1657)舉人,十八年(1661)進士。

《游普陀峰記》:“游南塔寺之明日為八月朔丙申,莫子穎修約封子圣侯、羅子次公及予游普陀峰。”

296.封圣侯(或即封鳴陛)

康熙二年(1663),《游普陀峰記》,卷二十五。

297.羅次公

康熙二年(1663),《游普陀峰記》,卷二十五。

298.王登聯

康熙四年(1665),《真定龍興寺重修大悲閣記》,卷二十五。

王登聯(? —1666),字捷軒,奉天人。順治五年舉人,官至直隸巡撫。有《政要三誠》、《日暑存錄》等。

康熙四年(1665),徐乾學北上,經山東、河北入京。途經真定,值重修龍興寺大悲閣,直隸巡撫王登聯囑其撰《真定龍興寺重修大悲閣記》。

299.盧崇魁

《肅州重建義學記》,卷二十六。

盧崇魁,字文求,官陜西布政使司肅州道參議。

300.徐可先

《誥授中憲大夫直隸河間府知府升山東提督學政按察使司副使加七級梅溪徐府君墓志銘》,卷二十七。

徐可先(1615—1689),字聲服,號梅溪,武進人。順治四年(1647)進士,官至按察使司副使。

301.趙士春

《奉直大夫左春坊左中允兼翰林院編修晉封中憲大夫景之趙公墓志銘》(趙士春),卷二十八。

趙士春(1598—1675),字景之,號蒼霖,晚號煙霞道人,常熟人。明崇禎十年(1637)進士,官至奉直大夫。明亡不出。

302.趙廷珪

《奉直大夫左春坊左中允兼翰林院編修晉封中憲大夫景之趙公墓志銘》(趙士春),卷二十八。

趙廷珪,常熟人,趙士春孫。康熙九年(1670)進士。

303.項景襄

《通奉大夫經筵講官兵部右侍郎加一級眉山項公墓志銘》,卷二十八。

項景襄(1628—1681),字去浮,號眉山,錢塘人。順治十二年(1655)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

304.吳農祥

《通奉大夫經筵講官兵部右侍郎加一級眉山項公墓志銘》,卷二十八。

吳農祥(1632—1708),字慶百,號星叟,一號大滌山農,錢塘人。與吳任臣齊名,稱“武林二吳”。康熙十八年(1679)召試博學宏詞,未中。嘗客大學士馮溥所,與陳維崧、毛奇齡、吳任臣、王嗣槐、徐林鴻號“佳山堂六子”。著有《蕭堂集》二百四十卷、《梧園雜著》二十卷、《流鉛集》四十卷等。

305.王士祜

康熙二十二年(1683),《進士東亭王君墓志銘》,卷二十八。

王士祜(1632—1681),字叔子、子側,號東亭、古缽山人,新城人。康熙九年(1670)進士,未仕。

據《進士東亭王君墓志銘》,順治十二年(1655)徐乾學于京師國子監“與考功、祭酒訂交,時東亭選入太學,亦一再相見”。康熙十八年(1679)徐乾學服除返京,“東亭南游,過草堂”,送乾學于金昌亭,以其弟王士禛方官翰林,“旅食甚艱,以所積文贄白金數鎰,布裹紉,囑余(乾學)寄之,丁寧款密”。康熙二十年(1681)卒。康熙二十二年(1683)乾學為撰《進士東亭王君墓志銘》。

306.王鄖

康熙二十四年(1685),《敕封內閣中書舍人王清有先生墓志銘》(王鄖父王體健),卷二十八。

王鄖(1644—1703),字文益,號均廡,曲周人。康熙九年(1670)進士[9],歷官中書、刑部主事、雷州知府等。

康熙二十四年(1685)十月,王鄖父王體健卒,徐乾學為撰《敕封內閣中書舍人王清有先生墓志銘》,有云:“康熙九年,予與曲周兩王子同舉禮部,伯子鄰,當除令,仲子鄖,以試授內閣中書舍人,予忝館職。”

307.王鄰

康熙二十四年(1685),《敕封內閣中書舍人王清有先生墓志銘》,卷二十八。

王鄰,曲周人,王鄖兄。康熙九年(1670)進士。

308.陳綍

《封征仕郞翰林院庶吉士陳君墓志銘》(陳綍父陳基命),卷二十八。

陳綍,猗氏人,陳基命子。康熙二十六年(1687)解元,二十七年(1688)進士。

309.朱之弼

康熙二十六年(1687),《工部尚書幼庵朱公墓志銘》,卷二十九。

朱之弼(1621—1687),字右君,號幼庵,大興人。順治三年(1646)進士,官至刑部尚書。

310.卜陳彝

康熙二十九年(1690),《吏部驗封司員外郞卜君墓志銘》,卷二十九。

卜陳彝(1628—1689),字聲垓,號簡庵,秀水人。康熙三年(1664)進士,官至吏部驗封司員外郞。

《吏部驗封司員外郞卜君墓志銘》:“歿之日,邸舍無斗米百錢,余捐兩月俸偕新黨助之,始得就殮也。君歿之明年,為康熙二十九年,春二月,余方請告南還,孤子彭年扶柩將行,以志銘請。……其待余尤厚,見余與時齟齬,即悄然懷隱憂。余故于君之死有余痛焉。”

311.翁天浩

康熙三十年(1691),《翁元直暨配席孺人合葬墓志銘》,卷二十九。

翁天浩(1644—1691),字元直,號養齋,太湖人。國學生,考授縣丞。

312.王之垣

《清故文學元遴王君墓志銘》(王之垣父王掄春),卷二十九。

王之垣,字函三,昆山人,王掄春次子。康熙三十二年(1693)舉人,授婺源教諭。有《經史類編》、《四書五經釋解》等。

313.顧云如

《清故文學元遴王君墓志銘》(王掄春),《憺園文集》卷二十九。

顧云如,王掄春婿。

314.祖澤榮

《荊南道參議祖仁淵墓志銘》,卷二十九。

祖澤榮,字仁淵,奉天遼陽人。官至荊南道參議。

315.王清

《王子和元配李氏墓志銘》(王爾梅妻),卷三十。

王清(1630—1672),字素修,號冰壺,又號思齊,海豐人,王爾梅父。順治六年(1649)舉人,七年(1650)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歷官右贊善、左贊善、侍講、右春坊右庶子、侍講學士、內弘文院學士、刑部右侍郎、刑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管右侍郎事、吏部左侍郎。康熙三年(1664)、康熙五年(1666)、康熙九年(1670)三次擔任會試總裁官和殿試讀卷官。

316.王爾梅

《王子和元配李氏墓志銘》(王爾梅妻),卷三十。

王爾梅,字子和,海豐人,王清子。

317.竇克勤

康熙二十八年(1689),《竇太孺人墓志銘》,卷三十。

竇克勤(1653—1708),字敏修,號靜庵,又號艮齋、遁齋,柘城人。康熙十一年(1672)舉人。康熙二十五年(1686)授泌陽教諭。康熙二十七年(1688)中進士。著有《理學正宗》、《孝經闡義》、《四書闡義》、《事親庸言》等。

按,《清史稿》卷四百八十《竇克勤傳》稱:“六年,鄉舉至京師,謁睢州湯斌。……康熙十七年進士,選庶吉士,丁母憂歸,服除,授檢討。……卒,年六十四。”所記多誤。其中竇克勤中進士年當為康熙二十七年(1688),徐乾學《竇太孺人墓志銘》可證。竇克勤母李氏卒,徐乾學為撰《竇太孺人墓志銘》,稱:“孺人五十有四,康熙二十八年十一月己酉卒于京師。……克勤將扶柩還里,衰麻哭踴,執其父封公之狀,介同年生王原以請志墓之文于余。余于昨歲禮闈得克勤……。”徐乾學主考禮部會試只有一次,即康熙二十七年。其稱“余于昨歲禮闈得克勤”,即指二十七年,前云“康熙二十八年十一月己酉卒于京師”亦可證。又稱“介同年生王原以請志墓之文于余”,王原即為康熙二十七年進士,此又一證。故據此《墓志銘》可知,竇克勤康熙二十七年成進士,二十八年,母李氏卒,丁母憂歸,徐乾學為撰《竇太孺人墓志銘》。

另,《清史稿》所記竇克勤中舉人年及年壽亦誤。據竇氏同年進士湯右曾所撰《征侍郎翰林院檢討靜庵竇公墓志銘》:“康熙四十七年戊子又三月二十五日檢討靜庵竇公卒于里第。……予與公同舉進士……以順治十年癸巳十一月六日生……壬子舉于鄉……戊辰成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10]可知竇克勤生于順治十年(1653),卒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則年壽五十六。又,其中舉人年為壬子年,即康熙十一年(1672),而稱“予與公同舉進士”,考湯右曾為康熙二十七年(1688)進士,又可證前所論竇氏成進士年。

318.王丹林

《王母邵氏墓志銘》(王丹林母),卷三十。

王丹林,字赤抒,號野航,錢塘人。拔貢生,官中書舍人。

319.顧天朗

《誥封奉直大夫翰林院侍讀學士待贈禮部右侍郎顧先生神道碑銘》,卷三十一。

顧天朗(1624—1690),字開一,號雪嵋,長洲人,禮部侍郎顧汧父。官知縣。

320.卜書庫

《資政大夫兵部郎中加二級卜公神道碑銘》,卷三十一。

克爾德卜書庫(1630—1683),盛京人。官至兵部郎中。

321.高層云

康熙三十年(1691),《太常寺卿高君神道碑》,卷三十一。

高層云(1634—1690),字二鮑,號謖苑,晚號菰村,華亭人。康熙十五年(1676)進士,歷任大理寺左評事,吏科給事中,通政司右參議,中憲大夫,太常寺少卿。康熙二十三年(1684)典廣西鄉試,充《一統志》纂修官。

322.澹歸禪師

《丹霞澹歸釋禪師塔銘》,卷三十二。

金堡(1614—1680),字衛公,又字道隱,仁和人。明崇禎十三年(1640)進士,明亡為僧,法名澹歸。工書畫,有《遍行堂集》、《頌齋書畫錄》等。

《丹霞澹歸釋禪師塔銘》:“予以癸卯年游嶺南,遇師廣州,朝夕談論甚歡。比來吳門,又顧予花谿草堂。”癸卯年為康熙二年(1663)。

323.李柟

《李映碧先生墓表》(李柟父李清),卷三十二。

李柟,興化人,李清子。康熙十二年(1673)進士,歷官右春坊右中允。

324.黃礽緒

康熙十一年(1672),《內閣中書舍人黃君哀辭》,卷三十三。

黃礽緒(? —1672),字繩伯,號雪筠,崇明人。康熙二年(1663)順天鄉試舉人,康熙六年(1667)進士,授內閣中書舍人。

325.范承謨

康熙十六年(1677),《祭范忠貞公文》,卷三十三。

范承謨(? —1676),鑲黃旗漢軍人,范文程第二子。順治九年(1652)進士,歷官浙江巡撫、福建總督。為耿精忠所殺,贈兵部尚書,謚忠貞公。

326.施維翰

《祭施研山文》,卷三十三。

施維翰(1622—1684),字及甫,號研山,謚清惠,華亭人。順治九年(1652)進士。歷官臨江推官、職方主事、監察御史、山東巡撫、浙江總督,歿于福建總督任。

327.耿昭忠

康熙二十七年(1688),《額駙將軍勤僖耿公墓志銘》,卷三十三。

耿昭忠(1640—1686),字信公,號在良,謚勤僖,正黃旗漢軍人,耿繼茂子,耿精忠弟。由多羅額駙晉太子太保。

328.曹鑒倫

康熙十八年(1679),《與曹彝士編修書》,《再與曹彝士書》,卷三十四。

曹鑒倫,字彝士,號蓼懷、忝齋,嘉善人。康熙十八年(1679)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官至吏部侍郎,署尚書。有《忝齋詩稿》。

329.吳偉業

康熙十三年(1674),《題吳梅邨先生〈愛山臺上巳宴序〉卷》,卷三十六。

吳偉業(1609—1672),字駿公,號梅村、鹿樵生、灌隱主人、大云道人,太倉人。崇禎四年(1631)一甲第二名進士。與錢謙益、龔鼎孳并稱“江左三大家”,為婁東詩派開創者。

《題吳梅邨先生〈愛山臺上巳宴序〉卷》:康熙七年(1667),“園次使君守湖州日,以上巳集郡署之愛山臺,而梅邨先生所為之序也。是日會者十有二人,而余其一”。


[1].徐乾學:《傳是樓書目》卷首,民國四年(1915)仁和王存善排印《二徐書目》本。

[2].徐乾學:《憺園文集》卷二十一《計甫草文集序》。

[3].轉引自錢仲聯主編《清詩紀事》(五),第2572頁。

[4].韓菼:《資政大夫經筵講官刑部尚書徐公乾學行狀》。

[5].尚小明:《徐乾學幕府研究》,《史學月刊》1998年第3期。

[6].徐乾學:《憺園文集》卷三十三《先妣顧太夫人行述》。

[7].《憺園文集》卷二十一《新刊經解序》。

[8].《憺園文集》卷二十七《資政大夫經筵講官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牛公墓志銘》。

[9].徐世昌:《大清畿輔先哲傳》(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三十《王鄖》條,稱王鄖“年二十三中康熙三年進士”,誤。王鄖為康熙九年(1670)三甲第一百零七名進士。

[10].《清代傳記叢刊》第108冊,第597—598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木里| 潞城市| 济宁市| 班戈县| 屏东县| 灵宝市| 房产| 舞阳县| 嘉禾县| 文化| 连平县| 霍邱县| 河北省| 九龙城区| 遂昌县| 城口县| 双流县| 赣州市| 临桂县| 广元市| 博罗县| 卢龙县| 新乡市| 修文县| 通许县| 阳春市| 高淳县| 九寨沟县| 舒城县| 阳山县| 蓬溪县| 河东区| 泾阳县| 桐城市| 夏河县| 尚志市| 巩留县| 正镶白旗| 若尔盖县| 育儿| 全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