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憺園文集》所存徐氏交游線索

徐乾學一生交游甚廣,門客眾多,黃宗羲于《傳是樓藏書記》中稱“先生之門生故吏遍于天下”[1],并非夸張之辭。徐乾學能夠做到這一點,具有多重原因。

首先是他熱衷結交的性格。徐乾學性喜交游,早在清順治三年(1646),時徐乾學年方十六歲,即與太倉黃與堅訂交;順治四年(1647),與江南名士宋實穎、宋德宜、彭瓏、繆彤等相交,在蘇州發起滄浪會;順治七年(1650),赴嘉興南湖十郡大社,結識吳偉業、毛奇齡、朱彝尊等名士。

生性喜好之外,徐乾學還把交游作為治學為文的一個重要途徑,故而會有意而為之。他在為同鄉計東的文集所撰的《計甫草文集序》中云:

夫文章之道,非浸淫于六經、諸史、百家,不足以大其源流。非養其氣,使內足於己,而后載其言以出,則病。學醇而氣足,猶必廣之以名山大川,覽古人之陳跡,又益以交游議論之助,使盡天下之變,而后求之前人所以裁制陶熔之法,以歸于簡潔,乃始為文之成。[2]

將“益以交游議論”作為文章之道的一重要方面。

隨著徐乾學于康熙九年(1670)通籍后,官位愈顯,影響愈大,又嘗主考鄉試會試,有善得士之名,一時大量才雋之士奔赴門下。鄭方坤《國朝名家詩鈔小傳》即云:“門地之隆,賓客之盛,一時無兩。而先生尤知人,能得士,有人倫水鏡之目。凡蒙其賞識者,率飛黃騰達以去。”[3]

而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契機,則是他多次總領書局進行修書的活動。徐氏嘗任《明史》、《大清一統志》、《大清會典》等館總裁,這使他聚結了一大批專家學者在身邊。而他與顧炎武的甥舅關系,又使得許多具有明遺民思想而不愿與清廷合作的名士也得以羅致。

此外,徐乾學豐富的藏書是他吸引人才的另一個有利因素。徐氏傳是樓藏書當時號稱海內第一,藏有大量經史要籍以及明朝實錄、奏議、文集等。這吸引了大量學者入其幕中,甚至于黃宗羲亦曾慕名往傳是樓觀書,于其中所藏多所取資,并為作《傳是樓藏書記》以為表彰。

以上種種因素,使得徐乾學成為當時大量人才聚結的中心人物,韓菼《徐公乾學行狀》有云:

公故負海內望,而勤于造進,篤于人物。一時庶幾之流,奔走輻輳如不及。山林遺逸之老,亦不惜幾兩,屐遠千里樂從公。公迎致館,餐而厚資之,俾至如歸。訪問故實,商榷僻書,以廣見聞。后生之才雋者,延譽薦引無虛日,即片言細行之善,亦嘆賞不去口。蓽門寒畯或窮困來投,愀然同其憂,輒竭所有資助,不足更繼之,即質貸亦不倦。以故京師邸第客至恒滿不能容,多僦別院以居之。登公之門者甚眾。[4]

而徐乾學幕府也成為“清代最早出現的以學者型官員為幕主,以著名學者為幕賓的主要從事學術活動的重要幕府”[5]

徐乾學《憺園文集》中收錄了大量可見其交游的詩作、書序、送序、壽序、碑傳、游記等,而以卷二至九共八卷的詩作部分最為集中,是考察徐氏交游情況的重要線索。集中的詩作基本是以創作時間為順序編排的,卷二至四的詩作定名為《虞浦集》,所收大致是順治十一年(1654)至康熙八年(1669)的詩作;卷五至六定名為《詞館集》,所收為康熙九年(1670)至十七年(1678)的詩作;卷七至九定名為《碧山集》,所收為康熙十八年(1679)至三十三年(1694)的詩作。今即基本以原詩及其他各文的先后為序,以存其交游的大致時間,逐一梳理各篇詩文,篩查其中所涉及的相關人物。

原詩文中人物多稱字號或官職,今經多方查考,大多確定了其本名,對其生卒、字號、籍貫、科第、經歷、官職、著作等情況亦略作查補,并盡量確定相關詩文的寫作時間。而對于一時難以考定其姓名者,暫依原文存其字號或官職,以保留線索。如此共得徐乾學交游相關人物三百二十九人,基本可見其交游范圍與大概。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保市| 梁河县| 阳谷县| 冷水江市| 阳原县| 马鞍山市| 茂名市| 常熟市| 晴隆县| 峨边| 宜川县| 潮安县| 越西县| 邹城市| 铜山县| 甘德县| 青州市| 昌宁县| 即墨市| 永寿县| 永年县| 肃北| 高唐县| 南木林县| 长岛县| 广灵县| 凤山市| 武平县| 青神县| 敦化市| 祁连县| 台安县| 大英县| 武川县| 峨眉山市| 麻江县| 西城区| 平远县| 鹤峰县| 嵊州市| 龙岩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