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乾學《憺園文集》研究
- 王愛亭
- 1596字
- 2021-03-15 17:46:45
二 《憺園文集》的版本與流傳
1.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初刻本
清光緒九年(1883)嘉興金吳瀾鋤月吟館重刻本《憺園全集》,目錄后附有徐楫及金吳瀾識語二則。徐楫識語云:“是集刻于康熙甲戌之秋,先大司寇喪中用以呈謝大人先生者。造次集鐫,其中編次抬頭未盡穩妥,且有訛錯、脫落及應刪字句用過之。先侍御昆仲亟欲重刻。”[4]金吳瀾識語亦云:“是集始刻于康熙甲戌,續刻于乾隆己酉。”[5]金氏序中又云:“集初刻成,乾學即歿,喪中以數十部贈人,或有言其非者,秘不肯出,故流傳不廣。”[6]據此知《憺園文集》于康熙甲戌,即康熙三十三年(1694)即有刻本,且于乾學歿前即已刻成。
此康熙三十三年(1694)刻本今未見,當已不傳,故其具體情況不得而知,或即前文所稱三十八卷者歟?然據上引各識語與序文,可以推測此本應當刷印不多,又因畏于人言而“秘不肯出”,僅有少量贈予乾學歿后部分前來吊唁者,故罕有流傳,以至亡佚。而其編次也未盡精善。故三年之后徐乾學子樹穀即修訂重刊。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憺園集》謂:“康熙三十三年初刻,有宋犖三十六年后補序。”[7]康熙三十三年與康熙三十六年(1697)當有兩刻,三十三年本或并無宋犖序。
2.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昆山徐氏冠山堂刻本
此為徐乾學子徐樹穀整理刊刻,計三十六卷。封面頁題“憺園文集”,并記“冠山堂藏板”。左右雙邊,白口,單魚尾,魚尾下記“憺園文集”、卷次與頁數,版心上方記字數,下記刻工名。半頁十行,行十九字。卷首有宋犖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序,首卷首行題“憺園文集卷第一”。軟體字寫刻,精美大方,版式字體與徐乾學所刻《通志堂經解》同。此為現今所能見到的《憺園文集》的最早版本,故后世多以之為《憺園文集》的初刻本,如《清人詩集敘錄》卷九《憺園詩文集》條即稱:“自著《憺園詩文集》,宋犖序,初刊于康熙三十六年。”[8]此本原本傳世不多,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天津圖書館等有藏,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與《續修四庫全書》皆影印收入,流傳遂廣。
3.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徐楫刻本
徐楫為徐乾學五世孫。清光緒九年(1883)嘉興金吳瀾鋤月吟館重刻本《憺園全集》目錄后所附徐楫識語云:“是集刻于康熙甲戌之秋,先大司寇喪中用以呈謝大人先生者。……迄今將百年矣,事歷三朝,中多諱字,讀之者有失敬避之意。謹將原本逐細校讎,所有諱字、訛字、脫字悉行改補,并列目以便查閱。”[9]該識語時間署乾隆己酉夏六月,乾隆己酉即乾隆五十四年(1789)。又,金吳瀾識語亦云:“是集始刻于康熙甲戌,續刻于乾隆己酉。”[10]
據二則識語,知《憺園文集》曾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由徐楫重刻。該本對原本進行了細致校勘,改補諱字訛脫,并增補了目錄。此本今未見傳世,亦當散佚不傳。
4.清光緒九年(1883)嘉興金吳瀾鋤月吟館刻本
清光緒九年(1883)昆山縣令金吳瀾訪得徐乾學《憺園集》,勘校梓行。卷首有金氏光緒九年六月《重刊憺園集序》,對刊刻之來龍去脈有詳細交代:“光緒二年,瀾蒞昆山縣任,既求得歸震川、顧亭林、朱柏廬三先生年譜,合付手民。中丞吳公見而善之,因屬訪求先生《憺園全集》。兵燹之余,益以難得。久之,始于其族假得鈔本,然缺軼不具。嗣又得黃孝廉文炳、李大令祖榮所藏本,互相校勘,刪復補闕,于是《憺園集》三十六卷復為完書。”[11]
此本書名頁篆書題“徐大司寇憺園全集”,次頁隸書題“光緒癸未冬月鋤月吟館珍藏”。次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宋犖序,次光緒九年(1883)俞樾《重刻憺園集序》,次光緒九年金吳瀾《重刊憺園集序》,次目錄,次徐楫、金吳瀾識語。首卷首行題“憺園全集卷一 嘉興金吳瀾臚青甫重刊”。左右雙邊,黑口,雙魚尾,魚尾間記“憺園集”、卷次與頁數。半頁九行,行二十一字。頁眉偶有小字批注,多記勾去××多少字等刪訂情況,金吳瀾識語云:“其眉端批注悉照原本錄刊,但不知出自何人手筆,姑存之。”[12]
此本內容上與冠山堂本無甚差別,但刻工遠遜后者。流傳稍廣,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天津圖書館、山東大學圖書館等館均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