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治理機制復合體的演變:人類基因信息議題探析
- 俞晗之
- 2405字
- 2021-01-18 09:51:46
第一節 研究路徑
一 基于歷史制度主義視角進行解釋的優勢
新制度主義視角的研究強調制度在決定社會和政治產出中的作用。具體而言,Hall和Taylor(1996)歸納了三種新制度主義研究視角——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社會制度主義和歷史制度主義,這三種視角在已有的研究中,被廣泛應用于解釋國家內部政治制度及其變遷,以及國家之間的制度比較研究。
在已有對于全球治理機制變遷的解釋中,雖然沒有按照這三種制度主義視角進行區分,但可以發現在上一章文獻綜述中總結的一些解釋視角,與這三種新制度主義視角存在一定的對應關系。例如,上文綜述的從利益競爭視角,解釋全球治理機制的研究,比較接近于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的研究視角,即認為不同的行為主體通過精確計算,能夠明確自身的固定利益偏好。在面對集體行動困境時,各方行為主體根據自身利益偏好進行博弈,并在此過程中創造具有特定功能的制度,實現各方利益的均衡。從觀念建構視角以及組織理論視角出發,解釋全球治理機制變遷的研究,比較接近于社會制度主義視角的研究。社會制度主義視角對于制度形成和變遷的核心解釋邏輯是,機制變遷遵循的是社會適應性邏輯(Scott,1994),即認為行為主體采納一種新的制度,并不是為了提高效率實現自身利益,而是因為特定的制度能夠提高制度的社會合法性,符合社會的主流觀念。
另外,歷史制度主義視角解釋的價值和優勢,卻在已有全球治理機制變遷研究中受到忽視。已有對于全球治理機制變遷的解釋,缺乏對于具體議題長時間維度的跟蹤考察,對于全球治理機制復合體的動態演變無法作出充分回應。全球治理研究領域的一些領軍學者,近年來紛紛呼吁,指出需要重視在具體歷史背景下,對特定制度的形成和變遷進行研究,深入分析主體與制度之間的關系、主體權力的形成和變化、主體行動理念和利益形成和發展,以及所有這些因素如何相互影響,并最終改變全球治理機制格局(Weiss and Wilkinson,2014b)。
這些有待開展的工作恰恰是歷史制度主義視角解釋的優勢。一些學者甚至直接指出,從歷史制度主義視角出發研究國際關系是近年來的新發展趨勢(Fioretos,2011)。Hall和Taylor(1996)總結了歷史制度主義研究的四個特點:“其一,歷史制度主義傾向于研究相當廣義范圍內制度和個人行為的關系。其二,歷史制度主義研究強調在制度運行和發展過程中的權力不對稱性。其三,歷史制度主義對于制度發展的理解強調路徑依賴。其四,歷史制度的研究尤其關注將其他諸如觀念的因素整合,能夠導致政治產出。”
下面兩個小節將具體分析歷史制度主義視角下對于關鍵時刻的研究路徑,說明這種研究路徑對于解釋全球治理機制變遷中的優勢,同時也提出已有研究路徑的缺陷并對其進行補充。
二 關鍵時刻的研究路徑
關鍵時刻的研究路徑,是歷史制度主義視角研究的重要分支。Capoccia和Kelemen(2007)在《關鍵時刻研究:歷史制度主義中的理論、敘事與反事實》一文中提供了清晰的研究思路,基于對關鍵時刻的分析解釋機制的形成和變遷。作者指出,提出關鍵時刻的概念,是為了與另一個歷史制度主義視角下的核心概念——路徑依賴進行比較和區分。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內,由于制度存在路徑依賴而不產生重大變化;在關鍵時刻中,機制變遷則更有可能發生。因為在充滿不確定性的關鍵時刻,主體獲得比平常時刻更多的選擇可能性,其在關鍵時刻做出的偶然性的行為選擇,能夠引發制度變化并在此后產生路徑依賴(見圖3-1)。

圖3-1 關鍵時刻的研究路徑
Capoccia和Kelemen(2007)指出在關鍵時刻的研究中,有一些特別需要強調的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本書將如何建構解釋框架。
其一,關鍵時刻研究對于機制變遷的解釋,強調的是處于關鍵時刻中的行動主體行動與策略,對于機制變遷的內生性解釋。區別于很多宏觀歷史研究的分析思路,關鍵時刻研究強調機制變遷中行為主體的選擇,而并不認為機制變遷是由外生結構性因素決定。這一點也恰好回應了本書第二章文獻綜述中對于功能主義視角的批判。即關鍵時刻的產生很有可能是來自外界社會經濟環境條件的重大變化,但這并不等于認為,外界環境必然會導致某些適應外界環境變化的制度發展,和另一些不適應外界變化的制度衰落。
其二,和所有歷史制度主義研究強調權力不對稱性一樣,關鍵時刻研究也強調主體行使權力的條件。在一個關鍵時刻中,需要有歷史證據分析主體是否真的具有足夠的自由度來選擇其行動。在研究中,需要分析主體在各種行動可能性中,是否能夠自由地選擇一種行為,還是被外界的其他權力操縱而做出選擇。同時,關鍵時刻研究對于權力的強調還體現在,需要分析有影響力的主體,在關鍵時刻的選擇如何引發新的制度結構的平衡。因此,為了刻畫行為主體如何做出行動選擇,就需要在分析中明確其行動目標與偏好、行動選擇以及影響他們行動的事件。
其三,關鍵時刻研究適合在理論指導下,采取過程追蹤等敘事方式。因為在關鍵時刻的研究中,不僅要分析主體所選擇的決策和行動,同時也要分析那些曾經被考慮但最終沒有產生行動的選擇,進而通過反事實研究,更加突出關鍵時刻的重要性。只有先建構起對于關鍵時刻的理論預設,才能在具體的分析中通過過程追蹤和反事實研究,對理論做進一步的檢驗和發展。
進一步需要強調的是,已有的歷史制度主義研究通常強調經濟危機和軍事沖突引發關鍵時刻,但大部分研究都沒有很好地回答,什么是關鍵時刻(Capoccia and Kelemen,2007)。本書則對全球治理中的關鍵時刻做更為清晰的界定。在本書的研究中,關鍵時刻是由外界環境變化所引起,但并不是所有的外界變化都會產生全球治理的關鍵時刻。本書的分析強調關鍵時刻的產生原因通常源于外界沖擊所引發的新的治理問題。例如,戰爭沖突、政治局勢的動蕩或者科學技術的顛覆式發展,使得原有的治理議題優先級發生變化,或者在原有治理議題上又產生了新的問題,從而使得原有的機制復合體結構面臨挑戰。例如,在Nye(2014)對于互聯網空間治理的研究中,指出機制復合體中事實上存在很多個子議題,不同的治理主體對相關子議題有更強的關注程度。但Nye沒有指出機制復合體中多個子議題的出現并非一蹴而就,而更有可能是在受到一次次外界沖擊的作用下而先后發生。
- 老撾:在革新中騰飛(居安思危·世界社會主義小叢書)
- 中國、非洲和離散非洲人(中國發展道路研究叢書·當代中國研究譯叢)
- 市場還是公共領域:全球治理及權力不對稱
- 白人貧困
- 蘇聯共產黨意識形態工作的教訓
-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歷史文獻(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第三次擴大全會文獻)
- 至高忠誠:真相、謊言和領導力
- 外國政府購買社會公共服務研究
- 英國脫歐背景下北愛爾蘭問題多重復雜性及影響
- 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書1:大國博弈
- 全球治理的中國擔當(“認識中國·了解中國”書系)
- 國際發展合作與非洲:中國與西方援助非洲比較研究
- 失序時代
- 特朗普背后的智囊:美國幕后總統
- Governance in Anglophone West Africa: Challenges and Responses=西非英語區國家公共治理面臨的問題與挑戰(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