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實現了持續的快速增長,但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的基本格局尚沒有發生根本改變。我國“十三五”規劃明確指出要創新區域發展政策,完善區域發展機制,促進區域協調、協同、共同發展,努力縮小區域發展差距。而現階段,在我國日益融入世界分工體系的大背景下,我國新的區域空間分工格局日趨形成,導致了東部地區勞動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與此相對應的是勞動力轉移的趨勢也發生了變化,即由原來內地勞動力大規模向東部地區流動的勢頭有所減少,而就地流動或向中西部流動趨勢逐漸加強,勞動力出現了回流的趨勢。

對于我國這樣一個正處于轉型期的發展中大國,通過勞動力流動以及產業轉移,能否有效改善區域發展差距、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勞動力流動、產業轉移的經濟增長效應是否在不同地區或者省份間有顯著的差異?勞動力流動、產業轉移與區域發展差距的作用機理是怎樣的?這些正是我們所關注的核心問題。本書在借鑒已有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國情和區域經濟發展現狀,開展產業轉移、勞動力流動對我國區域發展差距影響的系統分析和研究,力求從新的角度來解釋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

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問題是區域經濟學的主要研究課題之一,也是我國政府、學界廣泛關注的問題。新形勢下探討勞動力流動、產業轉移與區域發展的作用機理對研究區域經濟差距形成的原因、提高區域資源整合效率以及促進區域整體發展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從理論意義上講,目前國內外學者在研究如何協調區域經濟發展的問題上,或者側重研究勞動力流動與區域經濟增長差距的關系,或者側重分析產業轉移與區域經濟差距的關系,而對同時考慮勞動力流動與產業轉移兩個影響因素,通過探討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并據此分析兩者對區域經濟差距的聯合作用效果的研究較為欠缺,相關文獻并不豐富,現有的文獻對此現象也沒有從理論的高度做出解釋。因此,深入挖掘勞動力流動、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差距的影響,尤其考量空間要素,將其放置在一個具有微觀基礎、涵蓋空間維度的新經濟地理學的分析框架內研究,并從理論上對其予以解釋,能夠從理論上進一步拓寬對區域協調發展的研究視野。

從現實意義上講,隨著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以及國內勞動力流動和產業轉移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需要對勞動力要素流動、產業地區間轉移的區域效應進行重新審視和研究,正確認識和評價勞動力流動、產業轉移與區域經濟差距之間的內在聯系,判斷及預測區域經濟發展的格局,對于中央及地方政府制定區域經濟政策、合理引導勞動力流動和產業轉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兰溪市| 武陟县| 收藏| 河间市| 乳源| 湟源县| 台山市| 庄浪县| 会东县| 福鼎市| 当阳市| 甘孜| 邹平县| 景泰县| 湄潭县| 泗洪县| 仁怀市| 庆阳市| 芮城县| 扶绥县| 陵川县| 榆中县| 奎屯市| 图木舒克市| 江口县| 曲松县| 东乌| 鲜城| 哈巴河县| 隆尧县| 西丰县| 来凤县| 郎溪县| 普格县| 昭觉县| 民权县| 丘北县| 凌海市| 和林格尔县| 景德镇市| 延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