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團體“謝拉皮翁兄弟”研究
- 張煦
- 781字
- 2020-11-30 10:36:05
第一章 20年代文學轉型語境下的“謝拉皮翁兄弟”
文學團體“謝拉皮翁兄弟”活躍的20 世紀20 年代是蘇聯歷史上極其復雜、充滿斗爭和矛盾的時代。剛剛結束的國內戰爭令整個國家疲憊不堪,為了恢復國民經濟、緩和國內矛盾,新生的蘇維埃政權于1921年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這一政策不僅對經濟建設有所促進,在文化發展方面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使文藝生活變得日趨活躍,其特點是團體林立,流派紛呈,各種口號與宣言層出不窮”[1]。比較有影響力的文學團體有:無產階級文化協會、鍛冶場、謝拉皮翁兄弟、左翼藝術陣線、構成主義文學中心、山隘、拉普等。在這些大多以政治傾向為依托建立美學綱領并互相傾軋的文學團體當中,“謝拉皮翁兄弟”算得上是一個“異類”:一方面是因為該團體中各個成員的政治傾向性不盡相同;另一方面則體現在他們沒有一個統一的美學綱領上。
除此以外,“謝拉皮翁兄弟”的特殊性還體現在其與20年代文學進程的互動關系上——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這兩者之間是部分與整體、小語境與大語境的關系。20 世紀20 年代俄羅斯文學進程最明顯的辨識標志就是文學轉型,包括體裁的轉型和文學潮流的轉型兩個大的層面。事實上,不論是哪個層面上的轉型都涉及新舊交替或是對立轉化的問題,企圖繞過文學史上已經穩定存在的體裁類型或是文學思潮而直接進入對新現象的探討是徒勞無益的。因此,在文學轉型的大前提下考察“謝拉皮翁兄弟”的組織結構和創作類型實際上暗示了文化傳承的客觀性及其對該文學團體的重要意義。
卡維林是“謝拉皮翁兄弟”中的關鍵人物之一,通過還原他與其他兄弟之間在文學創作和日常生活方面的交流,我們有望獲得一個由團體內部向外開設的視角,進而更加準確地回答應當如何看待作家個體、其所處文學團體以及當時整個文學大語境的關系問題,并對此過程中將會涉及的其他相關問題,如文學轉型與作家身份的確立、傳統與創新的融合與界限、幻想題材的發展與演變等有所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