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院校青年創客持續創業行為研究
- 向雅倩
- 3732字
- 2021-02-08 14:33:34
第五節 核心概念界定
一 地方院校
地方院校是指隸屬省(區、市)、市地方政府部門管轄的普通高校,由地方行政部門劃撥經費,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主體部分,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著力為地方培養高素質人才。一般來說,地方高校大多位于中小城市,承擔著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文化發展、培養人才的使命。
二 青年創客
目前,國內學者對于創客這一概念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宋剛等提出,“創客”一詞源于英文單詞“Maker”,指以用戶創新為核心理念,由興趣與愛好驅使,把創意轉變為現實的個人設計制造群體,是面向知識社會的創新2.0模式在設計與制造領域的典型體現。[10]
李莉認為,創客即“創業家”,并對“創業家”一詞的來歷及內涵的演變進行了梳理。“創業家”的內涵伴隨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延伸,歸納其特性如下:①善于發現商業機會;②具有整合利用所需資金和其他資源的能力;③勇于承擔風險;④善于創新。[11]
王玉帥等認為,創客即創業者,是指捕捉到市場機會而創立企業試圖獲得收益,同時必須承擔錯誤決策后果的人。其強調:①創業者必須是市場機會的發現者,其憑借信息優勢、理論及實踐知識的積累和特殊的敏感性,發現新的市場需求、以更低的價格提供現存市場產品以及未被完全識別的需求。②通過整合人、財、物等要素,開發市場機會。③創業者必須承擔資本和名譽的風險。[12]
戴育濱等認為,“創業者”是指在追求富裕和個人價值實現的同時,提供勞動崗位和創造社會財富,積極為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貢獻的群體。[13]
汪翔等主要強調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的作用,認為創業者是在創業過程中起核心作用的領袖人物,帶領團隊創新創業,充分整合資源,創造經濟和社會價值,為企業成長、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貢獻。[14]
張金生通過對比創業家和企業家,認為創業者和企業家是緊密相關的兩種職業稱謂。當考察創業過程時,強調創業者;而研究企業運作時,通常稱為企業家。創業者最終成為企業家,企業家源于創業者。[15]
國外研究者對“創業者”的定義,大致可以分為兩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創業者是創辦和發展企業的人。如麥克利蘭認為,創業者應該包括所有小企業主和其他參與決策并為之負責的管理者,所有創業者將不得不面臨風險。謝爾(Chell)認為,假如將管理者視為一個連續體,“創業者”和“守護者”則是這個連續體的兩個端點,其中“創業者”的原型是指試圖理順一個不斷擴展的業務,善于捕捉機會、勇于擔當、思維敏捷,具有前瞻性、創造性的個人。[16]沙恩和文卡塔拉曼(Shane and Venkataraman)將創業者定義為“指導并創建新企業的人”,創業者在現實中更多地表現為公司創業者。[17]
第二種觀點把“創業”與“創新”相聯系,強調創業者是具有創新意識的個體通過創造與發明等手段改變了經濟形勢。熊彼特認為,創業者總是以某種方式或者手段試圖實現產品革新,比如利用新技術優化舊產品或生產新產品。阿林森(Allinson)等學者定義創業者是“積極識別和利用機會,并不斷獲得資本積累和企業成長的人”。[18]卡森(Casson)認為,創業者是善于整合各種稀有資源,作出判斷決策的個人。[19]
本書所說的青年創客,是狹義意義的青年群體,指18周歲以上35周歲以下的大學生創業者群體,在本區域內注冊公司的核心創業成員(如自主創業者、創業合伙人及法人代表等)。他們通過自身或是領導團隊在當地進行一系列創業行為,敢于冒險,勇于擔當,善于識別和追求機會,整合資源,創造價值,從而獲得資本積累和企業成長。
三 持續創業行為
朱仁宏綜合國內外研究的基礎后將創業定義為商業行為者在具體的創業環境中識別并利用機會、整合資源、創建新組織和開展業務的行為。創業研究的概念框架包括創業家個性與心理特質、創業機會、創建新組織與開展新業務及創業環境。[20]
林強等從經濟管理學角度對創業定義,指出創業是企業管理過程中高風險的創新活動。其含義包含五個方面:
第一,創業現象一般發生在營利性的企業中;
第二,創業是高風險的活動;
第三,創業在本質上是創新活動;
第四,在企業管理過程中開展創業活動;
第五,創業的利潤源于對企業創新的回報、對投資風險的補償和對企業高效運作的溢價。[21]
景云祥對“創業”下的定義,從廣義上講,創業是廣泛的創造性活動;從狹義上講,創業就是創立工商企業的活動。綜合現代創業學的觀點,創業是商業行為者識別和利用機會、動員資源、創建新組織來開展新業務的活動[22]。其觀點與朱仁宏先生如出一轍。
裴利芳等認為,創業是在具體的環境下,創業者及其團隊發現并利用機會、整合資源、創造新價值的過程,具有創新性、前瞻性及風險承擔性。創業的要素包括創業主體、創業過程、創業結果及創業環境四大部分。創業過程是創業者及其團隊、資源、機會及創業環境之間相互作用、高度動態的結果,只有以上四個要素匹配并實現了動態的平衡,創業才有可能成功[23]。
創業研究領域著名學者麥克馬倫(McMullen)將創業行為界定為針對一個具有不確定性的潛在盈利機會的行為反應。創業行為的結果是不確定的,麥克馬倫尤其強調這種不確定性[24]。文卡塔拉曼把創業看作通過某些人來發現機會、評價機會和開發機會以創造價值的過程。大衛·A.雪恩(David A.Shern)認為,創業活動包括最初的商機創造、識別和利用,中期的戰略決策,以及最后的創業實施。莫里斯(Morris)認為,創業包括機會和風險、創新和資源以及創業者個體,是一個投入與產出過程。希斯里克和彼得斯(Hisrich and Peters)將創業看成是一種創造性的過程,將創業行為定義為冒著財務、心理以及社會等風險,投入必需的時間和努力來創建不同的產品,最后獲得財富和個人滿意度作為回報的過程[25]。庫拉特科等(Kuratko et al.)認為,創業行為是企業為了探索其他企業沒有發現或沒有積極追求的機會,而做出的各種創新行為[26]。
關于“持續創業行為”的定義,目前學術界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從二次創業角度定義持續創業行為,國內外學者將此種行為概括為“連續創業”(serial entrepreneurship),如韋斯特希德和賴特(Westhead,P.and Wright,M.)認為,連續創業者是以前有過創業經歷,但目前只擁有一家創業企業的創業者[27]。Plehn-Dujowich J.認為,“連續創業者是指那些在初次創業過程中失敗,關閉業務并重新創業的群體”[28]。該類定義中連續創業不僅包括創業者獨立創辦企業,也包括通過購買、繼承創辦的企業。因此,與非連續創業者相比,連續創業者的創業資源如社交網絡、資金都較為豐富[29]。二是從創業行為可持續角度來定義,更關注創業者在創立公司后是否能夠持續堅持直至成功。如孫麗園將持續創業意愿定義為“創業者在經歷創業實踐活動后對于是否繼續計劃或決定從事創業活動的一種主觀態度”[30]。
以上兩種定義均屬于創業行為持續的范疇,但是,兩種定義中的對象群體都過于單一,且第二種定義中創業群體不夠具體,對創業實踐的含義、規模沒有進行清晰的界定。鑒于此,本書將“持續創業行為”定義為大學生創業者在正式成立公司或相關實體組織后,在面對各種環境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堅持創業的意愿與行為。該概念不是寬泛地研究大學生創業者的二次創業行為,而是有所側重地關注大學生創業者在創建公司后的可持續性。在該定義中,持續創業行為是相對的概念,用來比較創業者在正式成立公司前后的創業意愿、創業心態和創業行為表現上可能存在的差異。
[1].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6/16/content_9855.htm。
[2].《2017政府工作報告5大要點12個新提法》,http://politics.rmlt.com.cn/2017/0306/462785.shtml。
[3].Drucker P.,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Routledge,2014.
[4].《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數據分析》,http://www.chinabgao.com/k/biyesheng/29695.html。
[5].http://www.doc88.com/p-9059677821421.html.
[6].此處的“受訪者”與下文中的“研究對象”均指代同一群體。
[7].陳向明:《質性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69頁。
[8].[美]埃文·塞德曼:《質性研究中的訪談:教育與社會科學研究者指南》(第3版),周海濤譯,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頁。
[10].宋剛等:《創新2.0視野下的協同創新研究:從創客到眾創的案例分析及經驗借鑒》,《電子政務》2016年第10期。
[11].李莉:《創業家:作用、內涵和創業動機》,《中國人才》2000年第2期。
[12].王玉帥、尹繼東:《創業者:定義的演化和重新界定》,《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年第10期。
[13].戴育濱、張日新、張光輝:《大學生創業者的內涵、分類與能力特征分析》,《科技創業月刊》2006年第10期。
[14].汪翔、張平:《創業者特質概念研究綜述》,《現代商貿工業》2014年第3期。
[15].張金生:《創業者與企業家的概念演變》,《中國青年科技》2004年第11期。
[19].Casson,M.,The Entrepreneur—An Economic Theory,Oxford,UK: Martin Robertson,1982.
[20].朱仁宏:《創業研究前沿理論探討——定義、概念框架與研究邊界》,《管理科學》2004年第4期。
[21].林強、姜彥福、張健:《創業理論及其架構分析》,《經濟研究》2001年第9期。
[22].景云祥:《全民創業:概念框架、核心要素及生成路徑》,《江漢論壇》2006年第3期。
[23].裴利芳、徐宏偉:《創業研究概念框架述評》,《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
[29].趙文紅、王垚、孫萬清:《連續創業研究現狀評介與未來展望》,《管理學報》2014年第11期。
[30].孫麗園:《大學生持續創業意愿影響因子實證研究——基于 TPB 理論的視角》,《教育發展研究》2016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