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北美新移民文學30年流變歷程

李有成先生在《荒文野字》中開宗明義地提出:“其實并無所謂世界華文文學這回事。它是想象的,是建構的結果。我們想象有這么一群人,散居在世界各地,他們之間具備若干共同點,譬如:他們主要是中國人或中國人的后裔(或稱華人或華族),他們以中文(或稱華文、漢語)作為創作的工具,他們創作時的文化指涉往往是中華民族固有的傳統——雖然這個傳統也是想象的,我們想象有那么一個完整的、固定的、最終可以回溯的傳統存在。以這些主要的共同點為基礎,于是我們把這一群人的文學產業加以總體化,稱之為世界華文文學。”[1]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在《想象的共同體》中認為民族性是“一種特殊種類的文化制造物”,即一種“想象的社群”。故此,我們是否也可以將北美華文文學視為一種“想象的族群”,一種“想象的共同體”。

陳賢茂先生在《海外華文文學史》中將“新移民文學”界定在華文文學內部,并將其定義為:“這里所說的 ‘新移民文學’,特指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來,出于各種各樣的目的(如留學、打工、經商、投資等等),由中國大陸移居國外的人士,用華文作為表達工具而創作的,反映其移居國外期間生活境遇、心態等諸方面狀況的文學作品。”[2]吳奕锜教授在《尋找身份——全球視野中的新移民文學研究》一書中表示認同這一概念,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外部環境也在變遷,臺灣、香港、澳門以及其他地區或者國家也在發生華人的遷徙,還有些作家的身份信息剛剛浮出水面。鑒于此,吳教授建議對“新移民”的范疇應該放寬泛些,將創作主體修正為“由一個國家向另一國家遷徙移居的華人、華裔人士”,時間節點也應該相應地前移到“20世紀中后期以來”。此為學術概念上的辨析,尚待時間來確認。但正說明這一領域的研究存在復雜多變性,尚有值得期待的空間。筆者在本書所討論的“北美新移民文學”,暫取陳先生的觀點,將其界定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來來自中國大陸、進入以美國和加拿大為代表的北美地區的移民主要用華文創作的作品。因篇幅和能力的關系,別的地區遷移北美或者用華文以外的語言創作的作家作品或許偶有涉及,暫不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雖說學界一般都將1983年蘇煒的小說《荷里活第8號汽車旅館》作為北美新移民文學的開端,尚屬一枝獨秀,北美華文文壇真正活躍起來應該到了20世紀80年代下半段,到今天正好30年左右,選取30年這個時間節點便是以此為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宿迁市| 塔城市| 松原市| 托克逊县| 郧西县| 波密县| 温泉县| 旅游| 军事| 正镶白旗| 隆回县| 罗甸县| 尼勒克县| 礼泉县| 河曲县| 罗源县| 开化县| 庄河市| 木兰县| 黔南| 阿克| 玉溪市| 长宁县| 炎陵县| 信阳市| 光山县| 左权县| 喀喇沁旗| 宁阳县| 屏南县| 河津市| 招远市| 股票| 左贡县| 永春县| 郴州市| 清水河县| 安乡县| 象州县| 五家渠市| 大石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