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制度變遷理論

制度變遷是一個舊制度發生變化或消亡,新制度出臺的過程。舊制度經濟學派和新制度經濟學派都對這一理論進行了闡述。但是,由于兩者研究的路向、方法等不同,對制度及制度變遷影響因素、特征和類型等方面的觀點有較大差異性。本書對制度的研究,主要采取新制度經濟學派理論。首先,闡述制度與人、制度與交易費用和制度與組織之間的異同。其次,對制度構成要素進行分析。最后,分析制度變遷過程中行為主體的行動、制度變遷的類型及其特征。

一 制度的三個基石

對于制度的含義,不同學科有著不同的界定,本書采用新制度經濟學代表人物諾思對制度下的定義。諾思認為,制度是存在于一定社會中的一個博弈規則,它是人有意識制定的用以規范人們行為的一種約束。新制度經濟學對制度的分析建立在三個基石之上:

(1)制度與人的行為有著密切的聯系。新制度經濟學認為,人并不一定像傳統經濟學所認為的那樣,只為自身利益打算,不考慮別人。現實中的人是要考慮他人的,要進行自我管制。人的行為表現為對動機和環境的辨識兩個方面。存在于一定環境中的人,經過較長時間后,會形成一種既定的思維概念,他們往往用這些思維概念去分析在環境中所獲得的信息,并去辨認識別它。這種思維分辨方式對制度的形成、維持及變革都會產生重要影響。人類社會之所以會存在不同的制度及表現出對制度的路徑依賴特征,主要原因還是人在處理信息上的不確定性及心智構念的差異。

(2)交易費用與制度的關聯。新制度經濟學認為,人們所生活的社會由于存在信息不對稱和不確定性因素,使人們在政治、經濟等活動中必須要有一定的制度存在,以避免因“制度缺失”而導致更大的損失。

(3)制度與組織之間的互動。新制度經濟學指出,制度與組織有著嚴格的區別,兩者猶如規則與參與者的關系,組織包括政治、經濟、教育和社會團體等,它們是為了實現某個共同目標而結合在一起的團隊。組織的出現和演化都受到制度的根本影響。而組織的演化也會影響制度變化,組織往往是促成制度發生變遷的主角[1]

二 制度構成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由正式約束、非正式約束以及它們的實施特征三個部分構成。

非正式約束包括行為規范、風俗、習慣、意識形態和行事準則等。非正式約束雖然以正式約束為存在的基礎,但它卻在限制人們的選擇時比正式約束更能發揮作用。無論是在人們的家庭生活中,還是在外交及事業活動中,行事準則、行為規范及其慣例等往往被人們用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而且非正式約束還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即使社會發生劇烈的變動,甚至是改朝換代的革命發生后,非正式約束仍能在人們的活動中延續。它之所以能夠不被重構,主要是因為它在人們長期的活動中形成,是來自社會傳遞的信息,并成為文化傳承的一部分。這個信息經多數人的心智處理,并得到人們的認可,從而形成人們所能接受的符號。在對非正式約束的論述中,新制度經濟學對意識形態在形塑人們行為及所能發揮的作用方面進行了大量的論證。意識形態可以起到聯結人們的作用。當一種思想為多數人所認可時,它就能對人們起到溝通協調的作用,使相互之間在一定的問題上達成共識,采取相同的行為,從而起到節省成本的作用。另外,意識形態可以幫助個人對世界公平的道德倫理的理解。意識形態可以促使個人在自身經驗與其不一致時,進行思想觀念的改變[2]。在經濟上,意識形態所能發揮的作用主要有:一是可以節約信息費用;二是能夠使人們從思想上接受某種規范,遵循一定的規則,從而減少機會主義行為;三是可以在不采用強制力的情況下使人們實現行為上的自覺,因而節省了費用[3]

正式約束是通過一定的程序制定的相應規則,如政治規則、經濟規則和契約。規則可以在談判力給定的前提下,使政治和經濟談判得以順利進行。關于政治規則和經濟規則關系的探討,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前者決定后者。比如,產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經濟規則和政治規則會產生相互影響,當其中一個發生變化時,另一個也會發生變化。但新制度經濟學認為,正式規則并不就是效率、規則的設計,其目的不是提高社會福利,而是提高私人福利,所以說,規則來源于自利。從集權政府到民主政府,是政治效率提高的表現。這是因為,民眾參與民主政府能夠使更多的民眾參與到政治的決策中去,從而避免統治者任意斂財,并且能建立起一個公正的司法機構作為合同實施的第三方,這樣,能促進政治效率的提高。

對于制度實施來說,通常是不太完美的,因為實施契約的是代理人,他們有著自身的效用函數。受獲取自身利益的影響,他們往往使制度的實施不盡如人意。所以,對于制度實施來說,如果第三方實施是不可或缺的,那么一個中立方的存在是必需的。這個中立方能夠無成本地衡量出契約的屬性和實施契約。這樣,第三方就能對侵權方采取強制手段,使受損方能夠得到侵權方的補償。因此,第三方實施意味著國家能夠成為這個強制力量,以保證產權的有效實施。但是,由于受到財富最大化行為的影響,那些管理國家的人同樣也會因謀取私利而濫用職權,使本應受到國家保護的受損方的利益受損。

三 制度變遷

制度變遷理論的提出始于凡勃倫時期,歷經約·莫·克拉克、加爾布雷斯等的不斷發展,到科斯、諾思等后,這一理論已成為一個體系完備、成果豐厚的理論。

在新制度經濟學派看來,制度變遷的發生具有必然性。制度是一種公共品,它是由人和組織生產出來的。促使制度變遷的主體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掌握國家權力的人或組織,另一種是不擁有國家權力的人或組織。前者所進行的制度變遷是通過自上而下的方式,憑借權力的掌控,以一種“合法的”方式,按照一定的程序將制度推出。這種變遷方式稱為強制型制度變遷。后者則是由不具有制度推出權力的人或組織,發現了一些潛在的獲利機會,而這種獲利機會卻是在現有制度下所不能得到的。為了使期望的制度能夠得以施行,這些人會以不同的方式表達自身的利益訴求,給權力層施加影響,從而促使新制度推出。這一種制度變遷模式被稱為誘致型制度變遷。雖說推出主體及變遷方式不同,但兩種制度變遷有其共同之處,即兩類主體都是在發現了潛在利益后,產生了制度變遷的需求。同時,兩類制度變遷取得成功,都需要得到權力中心的支持。在兩類制度變遷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各種力量的博弈。制度變遷過程實質上就是新舊制度的更替過程,是利益的一個重新配置過程。在原有制度下不能獲得利益的群體,寄希望于通過制度的變化來得到獲利機會,他們會以不同的方式,甚至是采取革命的手段對權力中心施壓以使新制度出臺;而在原有制度下已獲利的利益集團會采取抵制、推遲、不執行(讓新制度僅是形式上存在的形式),甚至采用暴力方式維系原有制度。

制度變遷的主角是組織和企業家。組織是為了某個目標而組建起來的,各利益主體為實現自己的目標必然會采取相應的辦法來改變制度結構。而組織在運行過程中,為了達到預定目標,需要獲取相應的知識和技能,知識和技能在不斷地運用中又得以更新,從而促使制度進行變遷。企業家是主持組織運轉,使組織達到預期目標,以實現自身利益的人。企業家為使組織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達到預期目標,必然要對不適合組織的制度進行變化,以提高組織的運行效率,實現自己的目標。

新制度經濟學揭示了制度變遷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中相對價格的變化和技術進步是制度變遷的源泉。相對價格的變化直接顯示出在原有制度下利益分配的不均衡,特別是利益受侵害的利益集團,會采取相應的方式促使制度變革以減少自己的損失,或者一些群體希望通過制度變革來獲取因價格變化而帶來的利益。而技術進步對制度變遷的驅動是顯而易見的,技術進步讓組織在改變現有規模和運行方式的情況下,將會顯得更加有利可圖。此外,組織做出相應的變化將會使其所處的環境發生變化,這將促使新的制度不斷出臺。

制度變遷過程中呈現出諸多特征,其中一個重要的特征是路徑依賴。新制度的建立不可能完全脫離原有制度,在原有制度下的人、規則、程序、意識形態、行事原則等都會延續到新制度中。這種情況可能是人有意而為之的結果,也可能是無意的行為結果。一方面,新舊制度的更替,是一個利益重新分配的過程,舊制度下形成的利益集團為使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往往表現出對新制度拒不執行的態度,仍采用原有制度下那一套行事原則和方法,使新制度束之高閣。另一方面,新制度的推行需要配合以新的技術或操作方法,但組織仍是原來的一套人馬,這使組織技術手段的更新需要經過一定的時間才能完成。另外,新制度的推行者為了節約成本或減少制度推行過程中遇到的阻礙,只得沿襲原有的一些制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固阳县| 德兴市| 拉萨市| 溆浦县| 陆川县| 九龙坡区| 大竹县| 阿城市| 准格尔旗| 武乡县| 龙陵县| 义乌市| 互助| 谷城县| 五原县| 遂溪县| 上杭县| 遵化市| 攀枝花市| 定南县| 陕西省| 新建县| 遂川县| 儋州市| 凉城县| 万载县| 枝江市| 美姑县| 贵德县| 辽源市| 大新县| 镇康县| 翁源县| 鄢陵县| 凤凰县| 兰溪市| 平顺县| 上蔡县| 潜江市| 长岭县| 新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