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業主義進程中的單位認同研究:以東北J市H企業為例
- 張曉溪 劉清玉
- 1078字
- 2021-01-05 12:04:19
第一章 研究目標、理論回顧與研究方案
第一節 研究目標與研究價值
一 研究目標
本書主要探究中國單位制度變遷進程中,國有企業產權轉變、治理結構重塑的前提下單位認同主體身份的變化、認同喚醒及認同分化等問題。具體的預期目標為:對于國有企業而言,探明國有企業員工作為單位人向非單位人轉換的歷史場域、身份角色、行動選擇及其產生的影響;揭示如何確定國有企業與員工之間的邊界符號、如何確立單位制度的主體性、合法性與權威性;對于員工而言,探明其對單位認同情感化、認同喚醒的關注角度、認同樣態與分化,考察員工如何認識自我的主體身份、價值及其行動,如何認識“制度變遷”“集體認同”及“職業精神”等問題。通過透視國有企業與員工的互動狀態及其之間的復雜關系,展示國有企業單位制度的發展歷程、變革狀態,揭示人(員工)與制度之間的互動關系,構建兩者恰當融合之路。
二 研究價值
本書的研究既具有深刻的理論價值,又具有現實參考意義。理論價值表現在:單位制度在新中國成立以來,并非僅僅是“制度”調控的陷阱,也并非會在變遷的社會結構中迅速終結。承載現代性特征的市場經濟與智能技術并不能完全沖擊中國的單位制度,正像學者李培林所說,即便產生了種種爭論與制度認同問題,也并不會拋棄既有組織結構。實際上,圍繞產權而產生的國有企業單位制度變遷這一議題,嵌入中國整體的社會結構之中,以國(公)—家(私)、單位—個體之間的復雜互動演繹著中國特有的社會關系。以國家—社會、制度—個體之間關系這一視域探析國有企業的單位制度以及“去單位化”了的企業組織,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將此議題進一步探究其意義深遠。其現實意義表現為: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整體結構都處于持續的變遷之中,相應的“改”“變”也一直是環繞國有企業單位制度的主流話語。在大多情況下,“改”與“變”的承載主體呈現給公眾的強勢話語為“制度”“體制”,而較少付諸“人”的意義之上。當國有企業單位制度經歷了“新國有企業”“去單位化”之后,個體與組織之間的聯結、互動方式是否得到應有的關注?關注的層面有哪些?所謂“見制度不見人”的改革流程產生的社會問題有沒有得到重視?重視了是否得到解決?對于單位制度與“去單位化”的企業員工來說,當同樣面臨貨幣化、市場化、契約化之時,“個體的人”在話語缺場的境遇下,如何認識制度變遷及其認同喚醒、認同分化問題?如何認識企業與個體之間公私符號邊界?如何形塑變遷、趨穩中的制度結構的合法性、權威性?原有的單位認同與改革后的“集體認同”有何共性與不同?集體認同重構的路徑是什么?無疑,上述問題的討論與回答皆有利于企業組織的改革、發展與創新,也利于緩解社會矛盾,化解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