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傳播媒介與現代文學史分期作者名: 王龍洋本章字數: 916字更新時間: 2021-01-05 12:32:59
第一章 近代報刊的發展與文學傳播方式的變革
技術改變生活。莫斯早就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技術(技藝)改變人類文明的觀點。[1]對于信息傳播來說,一種新型的傳播媒介就會改變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促使新的傳播方式產生。而這種新的變革又會帶來與之相關聯人的行為方式的變革,從而產生出一種與這種傳播媒介相一致的制度,進而產生與之相適應的媒介精神。伊尼斯在《傳播的偏向》一書中,詳細分析了印刷媒介產生,是如何改變人們的時空觀念,進而帶來人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變革。天才的麥克盧漢也在幾十年前就預測到人類是如何受到電子傳播媒介的影響。根據麥克盧漢的觀點,不同的傳播媒介所傳播同一事件的信息是不同的,呈現出事件的意義也是不一樣的。文學在本質上來說是一種信息的傳播,只不過文學傳遞的是一種特殊的信息,它是與人的情感和審美有關的信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文學傳播媒介的改變也一定會影響文學的生產和接受。在文學的生產、傳播、接受的三個環節中,傳播處于一種中間環節的地位,它一方面連接文學的生產者,另一方面連接文學的接受者。從一定程度上講,傳播媒介處于一種支配地位。
進一步說,清末民初文學傳播方式的變革帶來了文學生態的變革。在這個新的文學生態中,形成了一個全新的文學場域。何為場域?布爾迪厄說:“從分析的角度來看,一個場域可以被定義為在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或構型。正是在這些位置的存在和他們強加于占據位置的行動者或機構之上的決定因素之中,這些位置得到客觀的界定,其根據是這些位置在不同類型的權力(資本)——占有這些權力就意味著把持了在這場域中利害攸關的專門利益得益權——的分配結構中實際的和潛在的處境,以及它們與其他位置之間的客觀關系(支配關系、屈從關系、結構上的對應關系,等等)。在高度分化的社會里,社會世界是由大量具有相對自主性的社會小世界構成的,這些社會小世界就是具有自身邏輯和必然的客觀關系空間,而這些小世界自身和特有的邏輯和必然也不化約成支配其他場域動作的那些邏輯和必然性。”[2]在這個復雜的文學場域中,由于資本技術等新要素的介入,各種關系變得越來越復雜,并帶來了文學各要素此消彼長的變化趨勢。正是在這個變化中,中國文學才獲得了現代轉型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