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禪宗七祖青原行思研究
- 習罡華
- 1457字
- 2021-01-05 14:19:04
前言
我自學士至博士階段都研究克什米爾問題,從地緣政治學的角度詮釋它的產生、演變和持續。2008年博士畢業之后,我回到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從事歷史教研工作,研究方向準備從世界史轉向地方史。恰在此時,劉貞同學找我做本科畢業論文指導老師。我對她說:“你是安福人,為家鄉做點貢獻,就研究你的本家青原行思吧。”我給劉貞定的論文題目是《行思述評》。為了指導劉貞撰寫學士論文,我深入查閱青原行思的史料,發現他居然是我國宗教和文化史上一泓深不可測的古井,大有文章可做。
通過考察青原行思的身世、公案和作品可知,他出身于“公侯將相府,忠臣學士家”的貴族豪門,其家族“自西晉肇基以來,仙佛將相,班班迭出吉州,共振家聲遠;由泉陵衍派而后,孝義節忠,承承降美安邑,咸雅世澤長”,他從小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蒙受濃郁的道教熏陶,使他具有深厚的文化涵養和敏銳的宗教悟性。
青原行思是初期禪宗文化整合模式的代表人物。從青原行思“不落階級”和“廬陵米價”等公案可以推知,青原行思發揚了六祖慧能頓悟禪法的精髓;從“圣諦不為”“不落階級”“一麟足矣”“金針與人”“床下大斧”等措辭,尤其是從其作品《坐禪銘》和《參同契》的內涵來分析,可知青原行思不僅對語言的錘煉達到出神入化的程度,對南禪的把握臻至爐火純青的地步,而且對不同文化的熔鑄也具有雄渾圓融的技巧;唐代顏真卿為青原行思道場題名“祖關”,五代人稱贊他為“澤中孤燭,火里片冰”,宋代贊寧敘述青原行思門下“禪客繁擁”;五代人安排其唯一嗣法弟子石頭希遷“鄙夷懷讓”,宋代人評價他“杼軸絕岳”,并將他比作“釋迦文佛”;以及現代人議論青原行思“粃糠神會”“滅泯西東”“千古繩規”,可以證明青原行思學識淵博,是當時的禪宗巨匠。
禪宗在剛興起時經歷了雙重革命。其一,是六祖慧能頭陀禪的《金剛經》革命,發展高峰是洪州宗“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標志著佛教在組織上和制度上完成中國化。其二,是七祖行思文化禪的《易經》革命。青原禪系以《周易》為基礎,出于佛教立場,從文化層面融會不同宗派、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的優點,試圖建立將文化和修行融為一體的“士民禪”:從理論的角度講是縱橫千古,熔鑄百家,會通華梵,淹貫三教,合而為一;從實踐的角度講是智慧雙運,禪教并弘,僧國兼濟,理事圓融,知行合一。這一運動的發展頂峰是青原禪系《參同契》和《五位訣》的創立,標志著佛教在文化上和理論上徹底中國化。這就是禪宗為什么只有六祖和七祖,而沒有八祖和九祖的原因。
青原行思的禪學特征大致可以概括為“靖居·弘濟”“青原·參同”“廬陵米價”“不落階級”“圣諦不為”5個方面:“靖居·弘濟”指的是忠貞愛國和救世濟民,“青原·參同”指的是以《周易》為基礎會通華梵,將中外文化融為一體而實現三教合一,“廬陵米價”指的是注重實業產殖和民生國本,“不落階級”指的是追求社會公正和人民幸福,“圣諦不為”指的是腳踏實地和知行合一。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贊頌青原行思所說“邈矣西方教,流傳遍中垓。如何皇極化,反使吾人猜。剝陽幸未絕,生意存枯荄”即此意。
由行思開創的青原禪學是隋唐儒道佛三教融合的結晶,它上承三代易學、春戰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下啟宋元理學、朱明心學、清代樸學和紅色文化,在我國文化發展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鏈接作用和下行上升的轉化作用。行思禪師的道場和謚號“青原”“靖居”“弘濟”3個名稱,既是青原禪學會通華梵和民包物我特質的高度概括,也是青原禪學“地方·國家·世界”三環同心圓融通的集中體現。
本書即是筆者近年來研究青原行思部分成果的集結出版,希望對學界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