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研究意義

1.以職業身份的整體性探究為手段,開啟大學教師的教育者身份研究

本書致力于對大學教師職業身份的整體性探究,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從大學教師的職業認知和職業認同相結合的角度全面勾勒大學教師的職業身份。從前文的文獻梳理可以看出,當前對大學教師職業身份的研究,要么偏向于客觀地展示其職業認知狀況,要么重在揭示其職業認同特征。實際上,大學教師的職業認知與職業認同之間存在著諸多張力,如果不能夠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作為一個完整的整體進行研究,那么,我們對大學教師職業現實情況的理解必然是片面的。因此,本書致力于探索大學教師的教育者身份的理解和建構,一方面著眼于描述大學教師對教育者身份的認知狀況,另一方面則致力于揭示大學教師在其教育者身份認知基礎之上的認同特征,以及大學教師的教育者身份認知與認同之間的關系。具體而言,教育者身份之理解,包括“我對于教育者身份的個體化理解是什么”“這種個體化理解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制度性身份框架的影響/這種個體化理解構成了何種類型的職業認同”這兩個相互交織的問題。因此,本書將致力于在內容與程度(職業認知與職業認同)、靜態與動態(職業理解與職業理解建構)上實現對教師職業身份的完整研究。

第二,從教育者身份的完整性角度全面描述大學教師教育者身份認同的整體情況。大學教師的教育者身份是由一系列身份要素,如教學觀、教學信念、教學能力和方法等構成的。本書主要不是分門別類地探查大學教師的教學觀、教學信念或教學規范,而是通過實證研究來追問大學教師具有一個怎樣完整的教育者身份理解。這種整體探究的方式,不僅有利于從全局來把握其具體的教學觀或教學信念,而且有利于對大學教師的教育者身份形成一個更為完整、準確的判斷。

對大學教師職業身份的完整性探究,必然會“開啟”大學教師教育者身份的研究之門。所謂“開啟”,不僅僅是因為從現有研究來看,尚未有人以上述兩種整全的視角研究大學教師的教育者身份,而且甚少有研究者專門研究大學教師的教育者身份(雖然在文獻背景中曾列舉“Academics’ Teacher Identities,Authenticity and Pedagogy”一文,但該研究者也未對此展開后續的系統研究)。可以說,大學教師的教育者身份研究尚屬一塊處女地,而本書正是以質性研究的方式進行嘗試性的開墾,以期進一步豐富教師職業身份的研究,進而有助于我們對大學教師的職業身份有更為全面的整體性認識。

2.以教育學為立場,豐富學術職業之內涵

就目前的大學教師研究來看,西方的“學術身份”研究已經日漸興盛,而我國對此的研究也在起步之后,迅速增多。[214]但這些研究均以“Academic”或“Academic Profession”為核心概念,也就是說他們研究的多是學術職業人的身份。正如前文所言,“學術職業”一詞具有綜合性,對整個學術職業身份進行調查,往往不能深入具體的職業子角色中,挖掘其內涵。而且,學術職業的知識性特征,也容易使得研究者忽視(至少是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教育性維度。

本書以大學教師的教育者身份為研究對象,正是基于一種教育學立場。這種立場衍生出教育學的問題意識,即思考學術職業中的教育者角色究竟應該是怎樣的?與其他子角色具有怎樣的關系?已有的學術職業研究對教學與研究的關系進行了為數不少的探究,但是甚少有研究者以角色/身份為視角反思這對關系。以教育者身份為視角,一方面有助于重新看待教學和研究這兩項活動,這將會豐富已有學術職業研究的內容,為學術職業研究帶來新的生機。另一方面,以往關于大學教師教育者身份的討論焦點,基本上都聚焦于教學與科研關系的討論之上,很少將“育人”納入對大學教師完整教育者身份的分析中。因此,本書研究的教育學立場將有利于重新思考教育者身份的完整性,即教育者身份不僅內含著教學的要求,同時也包含了對學生全面發展的育人責任。此外,教育學立場還能發展出教育學的實踐關懷,教育學是基于實踐并服務于實踐的學科。以實踐之眼光來看待學術職業,其發生發展就不僅僅具有職業內的意義(如個體職業發展、職業共同體之團結等),還有對高等教育質量提升的意涵。學術職業就其常識意義而言,指大學教師所從事的職業,只要大學仍是一處培養人的機構,其從業者的職業內涵就不應該忽視教育職責。

3.以教育者身份認同為抓手,尋找高等教育質量提升的突破口

教育質量提升的關鍵在于教師。而教師教育效能的發揮,則是以其教育者身份認同為前提的。已有的教師研究顯示,教師對自己身份的意識和理解關系到教學效能、專業發展及其面對教育改革時的態度和能力。[215]而高等教育一直處于變革之中,其實踐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身份與變革要求的匹配程度。[216]本書通過對大學教師教育者身份的研究,不僅描繪出大學教師對于教師身份究竟持有怎樣的認識,而且進一步探討他們是否認同自身的教育者身份。大學的管理者只有對此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夠為大學教師的教育者身份認同創造良好的文化與制度環境。

這種“了解大學教師的教育者身份理解——改善影響大學教師教育者身份認同的不利條件”的實踐路徑相較于大學教師發展和師德師風建設而言,具有明顯的優勢。大學教師發展運動就目前而言,更偏向于一種技術化路徑,或者說一種教學(teaching)取向,大學教師發展研究和實踐者所認為的教學能力的提高是大學教師個人發展的重點,殊不知能力的發展是以其教師(teacher)身份的獲得為前提的。如果教師不能在教育教學中實現其教育者身份認同,那么,其職業幸福感會大大降低,所滋生的相應的職業倦怠感將會逐漸熄滅其教育教學熱情——即使這時候他/她已經獲得了教學技能,也只會將其空置一旁。

當前的師德師風建設在實踐中主要通過外在的道德勸誡和道德榜樣的感召兩種方式去強化大學教師的教育者身份。就前者而言,外在的道德勸誡主要是通過一系列帶有強制性的要求來實現的,這就使本應人人向往的師德轉變成一種被動接受的“道德訓誡”,從而很難真正喚醒教師的內在道德自覺。內在道德自覺的缺乏,必將影響教師對教育者身份的實際認同。就后者來說,現有的師德師風致力于宣揚卓越的教師品質,或樹立優秀的教師標桿,然而,這種做法亦有極大的局限性:首先,優秀的特質往往是不可復制的,以歸納特質為任務的研究,即使被應用到了政策之中,成為培訓的目標甚至評比的標準,也很難從整體上提升大學教師教學的水平,甚至會導致曲高和寡問題的出現。其次,優秀教師會因其自身的角色定位而發展出不同的特質[217],將不同優秀教師的特質集合起來以供其他教師學習,而忽視教師個體的自我角色認知,這使得這種學習本身也是不可能的。事實上,一名教師采取了積極行動并不意味著他/她身處于一個有利于大學教師身份實踐的環境里,只能說明他/她踐行身份的態度和能力。大學教師的教育者身份這一問題的提出,原本就不是針對這一(小)部分教師,因為他們無論身處何種環境,都能夠克服困難,實現目標。本書研究問題的提出,正是致力于探明大學教師之教育者身份的一般情狀,并在此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反思現有條件,以求改進。

因此,以大學教師教育者身份認同為抓手,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避免大學教師運動的“技術化”取向所帶來的對教師教育者身份的懸置,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防止師德師風建設的“外在強制性”和“曲高和寡”所導致的大學教師教育者身份認同的內在動力不足和廣泛性不夠的問題。一旦大學教師對其教育者身份產生了真正的內在認同,那么,其所迸發出來的教育主動性和創造性將成為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突破口。


[1] 潘懋元:《高等教育質量與大學教師發展》,《高等教育研究》2015年第1期。

[2] 林杰:《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與策略》,《大學教育科學》2006年第1期。

[3] [加]克里斯托弗·K.納普爾、阿瑟·J.克羅普利、納普爾等:《高等教育與終身學習》,徐輝、陳曉菲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87頁。

[4] [美]索爾奇內利等:《大學教師發展:從歷史邁向未來》,周軍強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47頁。

[5] 習近平:《堅持立德樹人實現全程育人》,《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年12月9日第1版。

[6] 黃亞婷:《聘任制改革背景下我國大學教師的學術身份建構》,《高等教育研究》2017年第7期。

[7] 李彥奎:《高等學校教師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6頁。

[8] [美]希爾斯:《教師的道與德》,徐弢、李思凡、姚丹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41頁。

[9] 王均平:《紅燈:中國高等教育質量現狀——大學教師職業意識和行為調查》,《江漢論壇》1996年第4期。

[10] 徐嵐:《師父、師傅還是老板——從教師角色看研究型大學師生關系》,《高校教育管理》2013年第7期。

[11] C.Kreber,“Academics’ Teacher Identities,Authenticity and Pedagogy,”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35(2),2010,pp.171-194.

[12] M.Henkel,Academic Identities and Policy Change in Higher Education,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2000.

[13] 黃亞婷:《全球化與大學教師學術身份重構:情境變革與分析框架》,《外國教育研究》2015年第3期。

[14] Burton R.Clark,The Academic Life,Small Worlds,Different Worlds.A Carnegie Foundation Special Report,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7.

[15] J.P.Powell,E.B.Shanker,“How Academics View Their Work,”Higher Education,12(3),1983,pp.297-313.

[16] 陳向明:《旅居者與外國人》,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7頁。

[17] 陳向明:《文化主位的限度與研究結果的“真實”》,《社會學研究》2001年第2期。

[18] 雖然存在專業認同/專業身份(professional identity)或專業承諾(professional commitment)研究以及事業認同(career identity)研究等與職業認同研究具有相關性的研究,但由于下文所做的詞義區分,在此文獻回顧中將不會就這些研究展開專門綜述。

[19] N.Aranya,J.Pollock,& J.Amernic,“An Examination of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in Public Accounting,”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6(4),1981,pp.271-280.

[20] J.P.Meyer,N.J.Allen,& C.A.Smith,“Commitment to Organizations and Occupations:Extension and Test of a Three-component Conceptualization,”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78(4),1993,p.538.

[21] J.H.Greenhaus,A.G.Bedeian,& K.W.Mossholder,“Work Experiences,Job Performance,and Feelings of Personal and Family Well-being,”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31(2),1987,pp.200-215.

[22] K.Lee,J.J.Carswell & N.J.Allen,“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Occupational Commitment:Relations with Person-and Work-related Variables,”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85(5),2000,p.799.

[23] B.E.Ashforth,M.Joshi,V.Anand,& A.M.O’Leary-Kelly,“Extending the Expanded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to Occupations,”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43(12),2013,pp.2426-2448.

[24] F.Mael,& B.E.Ashforth,“Alumni and Their Alma Mater:A Partial Test of the Reformulated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3(2),1992,pp.103-123.

[25] J.Van Maanen,& S.R.Barley,“Occupational Communities:Culture and Control in Organizations,”In B.M.Staw & L.L.Cummings(Eds.),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Vol.6:287-365,Greenwich,CT:JAI Press,1984.

[26] H.M.Trice,Occupational Subcultures in the Workplace,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3.

[27] G.E.Kreiner,& B.E.Ashforth,“Evidence toward an Expanded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5(1),2004,pp.1-27.

[28] B.E.Ashforth,M.Joshi,V.Anand,& A.M.O’Leary-Kelly,“Extending the Expanded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to Occupations,”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43(12),2013,pp.2426-2448.

[29] J.C.Turner,“Social Categorization and the Self-concept:A Cosial Cognitive Theory of Group Behavior,”Advances in Group Processes,1985,p.2.

[30] 張瑩瑞、佐斌:《社會認同理論及其發展》,《心理科學進展》2006年第3期。

[31] 張瑩瑞、佐斌:《社會認同理論及其發展》,《心理科學進展》2006年第3期。

[32] 一些研究者將專業認同/專業身份的文獻也等同于職業認同研究,如魏淑華在其博士學位論文的文獻綜述部分所援引的大部分英文文獻乃是專業身份(professional identity)的文獻,而非職業認同的文獻。將二者混淆的主要問題在于去除了職業認同的指向性。因為許多專業身份的描述是中性的,如Volkmann和Anderson所指的professional identity,職業認同是個體自我意象和個體感覺到必須扮演的角色之間復雜的、動態的平衡,再如Kelchtermans所言的professional identity,就是教師個人對自己身為教師的概念。(魏淑華:《教師職業認同研究》,博士學位論文,西南大學,2008年。)專業身份的研究成果將會在本研究的核心概念界定中加以借鑒,故不在此處贅述。

[33] 方明軍、毛晉平:《我國大學教師職業認同現狀的調查與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7期。

[34] 轉引自魏淑華《教師職業認同研究》,博士學位論文,西南大學,2008年。

[35] 張軍鳳:《教師的專業身份認同》,《教育發展研究》2007年第7期。

[36] C.Day,A.Kington,G.Stobart,& P.Sammons,“The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Selves of Teachers:Stable and Unstable Identities,”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32(4),2006,pp.601-616.

[37] 蔡辰梅:《我是教師,我是誰?——教師職業生活中的自我認同危機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北京師范大學,2008年。

[38] 蔡辰梅:《教師職業生活中的自我認同危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

[39] 蔡辰梅:《教育變革中教師自我認同的時間困境及其重建》,《教育研究》2015年第7期。

[40] 蔡辰梅、劉巖:《變革社會中教師自我認同的資本困境及其突破》,《教師教育研究》2014年第4期。

[41] 蔡辰梅:《變革教育中的教師自我認同危機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52頁。

[42] 楚江亭:《風險社會與教師自我認同危機》,《教師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

[43] 周建平:《教師自我認同:危機與出路》,《教師教育研究》2009年第7期。

[44] 盧乃桂、王夫艷:《當代中國教師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身份之重建》,《教育研究》2009年第4期。

[45] 孫二軍:《教師專業發展中的自我認同》,博士學位論文,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46] 張軍鳳:《教師的專業身份認同》,《教育發展研究》2007年第7期。

[47] 楊春紅:《適應與發展:高校海歸英語教師專業身份認同研究》,博士學位論文,上海外國語大學,2017年。

[48] 康曉偉:《教師教育者:內涵、身份認同及其角色研究》,《教師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

[49] 張華、許斌:《大學英語教師身份認同的現狀與分析——基于浙江省5所大學的調查研究》,《教育科學》2017年第4期。

[50] 胡毅麗:《教學科研型大學英語教師身份認同的敘事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15年第12期。

[51] 朱伏平:《中國高校教師職業認同與組織認同研究》,博士學位論文,西南財經大學,2012年。

[52] A.D.Brown,& M.Humphreys,“Organizational Identity and Place:A Discursive Exploration of Hegemony and Resistance,”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43(2),2006,pp.231-57.

[53] R.Winter,“Academic Manager or Managed Academic? Academic Identity Schisms in Higher Education,”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31(2),2009,pp.121-131.

[54] J.Billot,“The Imagined and the Real:Identifying the Tensions for Academic Identity,”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29(6),2010,pp.709-721.

[55] M.Henkel,“Academic Values and the University as Corporate Enterprise,”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51(2),1997.pp.134-143.

[56] R.Barnett,“The Marketised University:Defending the Indefensible,”In M.Molesworth,R.Scullion,& E.Nixon(Eds.),The Market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Student as Consumer,London:Routledge,2011,pp.39-51.

[57] D.Churchman,“Institutional Commitments,Individual Compromises:Identity-related responses to Compromise in an Australian University,”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28(1),2006,pp.3-15.

[58] R.P.Winter,& W.O’Donohue,“Academic Identity Tensions in the Public University:Which Values Really Matter?,”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34(6),2012,pp.565-573.

[59] A.Brooks,& A.Mackinnon(Eds.),Gender and the Restructured University,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2001.

[60] Sandra Harley,The Impact of Research Selectivity on Academic Work and Identity in UK Universities,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7(2),2002,pp.187-205.

[61] M.Henkel,“Academic Identity and Autonomy in a Changing Policy Environment,”Higher Education,49(1),2005,pp.155-176.

[62] 趙昌木:《歐美國家大學教師身份及多元認同》,《高等教育研究》2015年第5期。

[63] 張學敏、張翔:《教師的身份變遷與教師教育演變——兼論我國教師教育走向》,《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9期。

[64] 魏淑華:《教師職業認同研究》,博士學位論文,西南大學,2008年。

[65] 李兵:《教風與大學教師的職業認同》,《中國大學教學》2014年第6期。

[66] 方明軍、毛晉平:《我國大學教師職業認同現狀的調查與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7期。

[67] 謝夢、張晴:《中國20年學術職業研究的探索路徑與結構解析》,《高教探索》2018年第1期。

[68] [法]勒戈夫:《中世紀的知識分子》,張弘譯,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1頁。

[69] [波]茲納涅茨基:《知識人的社會角色》,郟斌祥譯,譯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92頁。

[70] B.R.Clark,The Academic Life,Small Worlds,Different Worlds.A Carnegie Foundation Special Report,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7,p.129.

[71] L.Wilson,The Academic Man:A Study in the Sociology of a Profess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7.

[72] [美]希爾斯:《學術的秩序——當代大學論文集》,李家永譯,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

[73] J.D.Millett,The Academic Community:An Essay on Organization,McGraw-Hill,1962,p.105.

[74] 陳偉:《西方大學教師專業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75] 沈紅:《論學術職業的獨特性》,《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1年第7期。

[76] H.Shen,“Academic Profession in China:With a Focus on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COE Publication Series No.20:Quality,Relevance,and Governance in the Changing Academia: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Hiroshima University Press,Japan,2006,pp.79-96.

[77] 張英麗、沈紅:《學術職業:概念界定中的困境》,《江蘇高教》2007年第5期。

[78] M.J.Finkelstein,R.K.Seal,& J.H.Schuster,The New Academic Generation:A Profession in Transformation,JHU Press,1998.

[79] R.E.Rice,“The Academic Profession in Transition:Toward a New Social Fiction,”Teaching Sociology,1986,pp.12-23.

[80] [美]科塞:《理念人:一項社會學的考察》,郭方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版,第305頁。

[81] 李立國:《由學術群體到職業群體》,《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年第10期。

[82] S.Marginson,“Rethinking Academic Work in the Global Era,”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22(1),2000,pp.23-35.

[83] J.Nixon,“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the Restructuring of Higher Education,”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1(1),1996,pp.5-16.

[84] 李志鋒、楊開潔:《基于社會分工的高校學術職業分層分類》,《華北電力大學學報》2011年第5期。

[85] 管培俊:《新一輪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走向與推進策略》,《中國高等教育》2014年第10期。

[86] J.S.Levin,& V.M.Hernandez,“Divided Identity:Part-time Faculty in Publ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37(4),2014,pp.531-557.

[87] G.Rhoades,Managed Professionals:Unionized Faculty and Restructuring Academic Labor,SUNY Press,1998.

[88] S.Marginson,“Rethinking Academic Work in the Global Era,”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22(1),2000,pp.23-35.

[89] R.Winter,“Academic Manager or Managed Academic? Academic Identity Schisms in Higher Education,”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31(2),2009,pp.121-131.

[90] C.Whitchurch,“Shifting Identities and Blurring Boundaries:The Emergence of Third Space Professionals in UK Higher Education,”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62(4),2008,pp.377-396.

[91] C.Whitchurch,“Some Implications of ‘Public/Private’Space for Professional Identities in Higher Education,”Higher Education,60(6),2010,pp.627-640.

[92] C.Whitchurch,“Expanding the Parameters of Academia,”Higher Education,64(1),2012,pp.99-117.

[93] C.Whitchurch,“Expanding the Parameters of Academia,”Higher Education,64(1),2012,pp.99-117.

[94] C.Ylijoki,J.Ursin,“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Identity in the Changes of Finnish Higher Education,”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38(8),2013,pp.1135-1149.

[95] C.Whitchurch,“Shifting Identities and Blurring Boundaries:The Emergence of Third Space Professionals in UK Higher Education,”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62(4),2008,pp.377-396.

[96] M.Henkel,“Introduction: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ies,”In G.Gordon and C.Whitchurch(Eds.),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ies in Higher Education,3-12.New York:Routledge,2012.

[97] D.Sebalj,A.Holbrook,& S.Bourke,“The Rise of ‘Professional Staff’and Demise of the ‘Non-Academic’:A Study of University Staffing Nomenclature Preferences,”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34(5),2012,p.463.

[98] 宋德發、李林靜:《論大學教師的身份危機》,《理工高教研究》2008年第12期。

[99] 閆建璋、郭赟嘉:《道德人:大學教師身份的倫理旨歸》,《高等教育研究》 2013年第11期。

[100] [美]哈瑞·劉易斯:《失去靈魂的卓越》,侯定凱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3頁。

[101] [美]希爾斯:《教師的道與德》,徐弢、李思凡、姚丹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39頁。

[102] [英]阿什比:《科技發達時代的大學教育》,滕大春編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89頁。

[103] 轉引自B.R.Clark,The Academic Life,Small Worlds,Different Worlds,A Carnegie Foundation Special Repor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3175 Princeton Pike,Lawrenceville,1987,p.69.

[104] H.J.Perkin,“The Academic Profess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In Burton R.Clark(Ed.),The Academic Profession:National,Disciplinary,and Institutional Setting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7,pp.13-59.

[105] J.Nixon,M.Beattie,M.Challis,& M.Walker,“What Does It Mean to Be an Academic? A Colloquium,”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3(3),1998,pp.277-298.

[106] J.Nixon,“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the Restructuring of Higher Education,”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1(1),1996,pp.5-16.

[107] 閻光才:《學者還是教師:關于研究型大學的學術聘任標準》,《高等教育研究》2017年第4期。

[108] B.R.Clark,The Academic Life,Small Worlds,Different Worlds,A Carnegie Foundation Special Report,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3175 Princeton Pike,Lawrenceville,1987,p.140.

[109] L.Wilson,American Academics:Then and Now,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p.153.

[110] W.P.Metzger(Ed.),Reader on the Sociology of the Academic Profession,Arno Press.1977,pp.10,16.

[111] [英]阿什比:《科技發達時代的大學教育》,滕大春編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82頁。

[112] 李志峰、沈紅:《論學術職業的本質屬性——高校教師從事的是一種學術職業》,《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6期。

[113] 劉傳霞:《當代大學教師身份認同與大學文化精神建構》,《現代教育管理》2013年第5期。

[114] J.P.Bieber,J.S.Fairweather,“Faculty Work and Public Trust:Restoring the Value of Teaching and Public Service in American Academic Life,”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68(2),1997,p.233.

[115] D.W.Leslie,“Resolving the Dispute:Teaching Is Academe’s Core Value,”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73(1),2002,pp.49-73.

[116] H.J.Perkin,“The Academic Profess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In Burton R.Clark(Eds),The Academic Profession:National,Disciplinary,and in stitutional Setting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7,pp.13-59.

[117] L.Archer,“Younger Academics’ Constructions of ‘Authenticity’,‘Success’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y,”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33(4),2008,pp.385-403.

[118] 李志峰、高慧、高春華:《“編制”之困:高校教師的組織身份屬性與身份認同》,《高教發展與評估》2013年第9期。

[119] M.Henkel,“Introduction: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ies,”In G.Gordon and C.Whitchurch(Eds.),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ies in Higher Education,3-12.New York:Routledge,2012.

[120] [美]托尼·比徹:《學術部落及其領地》,唐躍勤、蒲茂華、陳洪捷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121] M.Henkel,“Academic Identity and Autonomy in a Changing Policy Environment,”Higher Education,49(1),2005,pp.155-176.

[122] J.Jawitz,“Academic Identities and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in a Professional Discipline,”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14(3),2009,pp.241-251.

[123] M.Henkel,“Policy Change and the Challenge to Academic Identities,”In J.Enders & E.de Weert(Eds.),The Changing Face of Academic Life:Analyt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Palgrave Macmillan,2009.

[124] L.McAlpine,M.Jazvac-Martek,& A.Gonsalves,“The Question of Identity:Negotiating Roles and Voices in Evolving Academic Systems,”In R.Barnett,& R.Di Napoli(Eds.),Changing Identities in Higher Education:Voicing Perspectives,Routledge,2008.

[125] M.Kogan,“Higher Education Communities and Academic Identity,”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54(3),2000,pp.207-216.

[126] O.H.Ylijoki,J.Ursin,“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Identity in the Changes of Finnish Higher Education,”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38(8),2013,pp.1135-1149.

[127] Deborah Churchman & Sharron King,“Academic Practice in Transition:Hidden Stories of Academic Identities,”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14(5),2009,pp.507-516.

[128] M.Henkel,“Academic Identity in Transformation?”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Policy,14(3),2002,pp.137-147.

[129] B.Davies,& E.B.Petersen,“Intellectual Workers(un)Doing Neoliberal Discours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itical Psychology,13(1),2005,pp.32-54.

[130] 黃亞婷在其研究中追溯了身份研究的兩種傳統:本質主義傳統和建構主義傳統。所謂本質主義,即認為個體身份是由性別、種族和階層等固化特質所決定的,因而個人身份是單一的、確定的和不變的。而建構主義則強調身份是一種社會建構的事實。(黃亞婷:《全球化與大學教師學術身份重構:情境變革與分析框架》,《外國教育研究》2015年第3期。)

[131] L.Archer,“Younger Academics’ Constructions of ‘Authenticity’,‘Success’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y,”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33(4),2008,pp.385-403.

[132] J.Pease,“Professor Mom:Woman’s Work in a Man’s World,” Sociological Forum,Vol.8,No.1,pp.133-139,Springer Netherlands,1993.

[133] B.Davies,& E.B.Petersen,“Intellectual Workers(un)Doing Neoliberal Discours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itical Psychology,13(1),2005,pp.32-54.

[134] Stanley Rothman,April Kelly-Woessner,and Matthew Woessner,The Still Divided Academy:How Competing Visions of Power,Politics,and Diversity Complicate the Mission of Higher Education,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2010.

[135] L.Archer,“Younger Academics’ Constructions of ‘Authenticity’,‘Success’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y,”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33(4),2008,pp.385-403.

[136] 宋旭紅:《學術職業發展的內在邏輯》,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5—26頁。

[137] 李方安、陳向明:《大學教師對“好老師”之理解的實踐推理——一項扎根理論研究的過程及其反思》,《教育學報》2016年第4期。

[138] 陳向明:《中國的學術職業》,[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失落的精神家園——發展中與中等收入國家大學教授職業透視》,施曉光譯,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頁。

[139] Yating Huang,Sun-Keung Pang & Shulin Yu,“Academic Identities and University Faculty Responses to New Managerialist Reforms:Experiences from China,”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43(1),2018,pp.154-172.

[140] 王晨、陳璞:《繁榮背后的危機——中國學術職業深層問題分析》,《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年第2期。

[141] K.Trigwell,M.Prosser,“Changing Approaches to Teaching:A Relational Perspective,”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1(3),1996,pp.275-284.

[142] M.Prosser,K.Trigwell,Understanding Learning and Teaching:The Experience in Higher Education,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1999,p.142.

[143] P.Ramsden,Learning to Teach in Higher Education,Routledge,2003.

[144] A.Northedge,“Rethinking Teaching in the Context of Diversity,”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8(1),2003,pp.17-32.

[145] G.S.?kerlind,“Growing and Developing as a University Teacher-variation in Meaning,”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8(4),2003,pp.375-390.

[146] G.S.Akerlind,“A New Dimension to Understanding University Teaching,”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9(3),2004,pp.363-375.

[147] Alan Skelton,Understanding Teaching Excellence in High Education:Towards a Critical Approach,Routledge,2005:25-35.

[148] 林小英、宋鑫:《促進大學教師的“卓越教學”:從行為主義走向反思性認可》,《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4年第4期。

[149] 王東芳:《培養學科看護者?——博士教育目標的學科差異》,《復旦教育論壇》2015年第3期。

[150] C.Park,“New Variant PhD:The Changing Nature of the Doctorate in the UK,”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2005,pp.189-207.

[151] 王東芳:《培養學科看護者?——博士教育目標的學科差異》,《復旦教育論壇》2015年第3期。

[152] 王東芳:《西方學者對博士生指導問題的研究路徑與啟示》,《比較教育研究》2012年第4期。

[153] Mary Frank Fox,“Gender,Faculty,and Doctoral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In L.Horning,Equal Rites,Unequal Outcomes:Women in American Research Universities,New York: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2003.

[154] 周巧玲、柳鐸:《博士研究生導師的角色與責任——概念框架的建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年第9期。

[155] 王東芳:《培養學科看護者?——博士教育目標的學科差異》,《復旦教育論壇》2015年第3期。

[156] 王東芳:《博士生教育中的師生關系:學科文化視角的解讀》,《比較教育研究》2015年第6期。

[157] Sara Delamont,Odette Parry & Paul Atkinson,“Creating a Delicate Balance:The Doctoral Supervisor’s Dilemmas,”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3(2),1998,pp.157-172.

[158] Ross Deuchar,“Facilitator,Director or Critical Friend?:Contradiction and Congruence in Doctoral Supervision Styles,”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13(4),2008.

[159] 徐嵐:《師父、師傅還是老板——從教師角色看研究型大學師生關系》,《高校教育管理》2013年第7期。

[160] D.W.Leslie,“Resolving the Dispute:Teaching is Academe’s Core Value,”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73(1),2002,pp.49-73.

[161] 畢鶴霞:《高校教師學術職業角色扮演評價——基于評價的研究范式》,《現代教育管理》2013年第9期。

[162] 沈紅:《中國大學教師發展狀況——基于“2014中國大學教師調查”》,《高等教育研究》2016年第2期。

[163] 吳洪富:《大學場域變遷中的教學與科研關系:一項關于教師行動的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13—114頁。

[164] J.P.Powell,E.Barrett,& V.Shanker,“How Academics View Their Work,”Higher Education,12(3),1983,pp.297-313.

[165] M.Henkel,Academic Identities and Policy Change in Higher Education(Vol.46),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2000.

[166] P.G.Taylor,Making Sense of Academic Life,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1999.

[167] R.Ballantyne,D.Bain,& J.Packer,“Researching University Teaching in Australia;Themes and Issues in Academics’ Reflections,”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4(2),1999,pp.237-257.

[168] M.Huber,Balancing Acts: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Academic Careers,Washington,DC,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2004.

[169] 劉獻君、張俊超、吳洪富:《大學教師對于教學與科研關系的認識和處理調查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

[170] Pat Young,“Out of Balance:Lecturers’ Perceptions of Differential Status and Rewards in Relation to Teaching and Research,”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11(2),2006,pp.191-202.

[171] 吳洪富編著:《高等教育學》,河南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63頁。

[172] M.Wright,“Always at Odds?:Congruence in Faculty Beliefs about Teaching at a Research University,”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76(3),2005,pp.331-353.

[173] E.J.Whitt,“‘Hit the Ground Running’:Experiences of New Faculty in a School of Education,”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14(2),1991,pp.177-197.

[174] R.J.Liebert,& A.E.Bayer,“Goals in Teaching Undergraduates:Professional Reproduction and Client-centeredness,”The American Sociologist,1975,pp.195-205.

[175] J.M.Braxton,A.E.Bayer,& M.J.Finkelstein,“Teaching Performance Norms in Academia,”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33(5),1992,pp.533-569.

[176] J.M.Braxton,& A.E.Bayer,Faculty Misconduct in Collegiate Teaching,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9.

[177] 王紅紅:《大學教師課堂教學行為失范問題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西南大學,2008年。

[178] 張應強:《大學教師的社會角色及責任與使命》,《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

[179] 徐紅、董澤芳:《大學教師的角色差距與調適》,《教師教育研究》2010年第11期。

[180] 張磊、查強:《從大學教師的“學術屬性”到“道德屬性”——一項以加拿大14位大學獲獎教師為例的質性研究》,《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5年第11期。

[181] 徐嵐、盧乃桂:《研究型大學師德建設的途徑》,《教育研究》2010年第7期。

[182] 李方安、陳向明:《大學教師對“好老師”之理解的實踐推理——一項扎根理論研究的過程及其反思》,《教育學報》2016年第4期。

[183] 劉海峰:《大學教師的生存方式》,《教育研究》2006年第12期。

[184] 沈紅:《論學術職業的獨特性》,《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1年第3期。

[185] 徐紅、董澤芳:《大學教師的角色差距與調適》,《教師教育研究》2010年第11期。

[186] 李方安、陳向明:《大學教師對“好老師”之理解的實踐推理——一項扎根理論研究的過程及其反思》,《教育學報》2016年第4期。

[187] C.Kreber,“Academics’ Teacher Identities,Authenticity and Pedagogy,”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35(2),2010,pp.171-194.

[188] 葉菊艷:《教師身份構建的歷史社會學考察》,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23頁。

[189] 葉菊艷:《教師身份構建的歷史社會學考察》,第23頁。

[190] 方明軍、毛晉平:《我國大學教師職業認同現狀的調查與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7期。

[191] 朱伏平:《中國高校教師職業認同與組織認同研究》,博士學位論文,西南財經大學,2012年。

[192] 湯國杰:《普通高校體育教師職業認同理論模型構建與實證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

[193] Springer出版社自2011年起,專門推出了“變革中的學術職業”(The Changing Academy—The Changing Academic Profession i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Perspective)系列叢書,現已出版20種,其中許多討論涉及身份的變革。

[194] A.E.Austin,“Creating a Bridge to the Future:Preparing New Faculty to Face Changing Expectations in a Shifting Context,”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26(2),2003,pp.119-144.

[195] C.Whitchurch,“Shifting Identities and Blurring Boundaries:The Emergence of Third Space Professionals in UK Higher Education,”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62(4),2008,pp.377-396.

[196] 李志峰、鐘蓓蓓:《創業型大學教師角色轉型:身份認同與專業發展》,《大學》(研究版)2016年第6期。

[197] O.H.Ylijoki,J.Ursin,“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Identity in the Changes of Finnish Higher Education,”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38(8),2013,pp.1135-1149.

[198] 黃亞婷:《聘任制改革背景下我國大學教師的學術身份建構》,《高等教育研究》2017年第7期。

[199] G.S.Akerlind,“A New Dimension to Understanding University Teaching,”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9(3),2004,pp.363-375.

[200] 林小英、宋鑫:《促進大學教師的“卓越教學”:從行為主義走向反思性認可》,《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4年第4期。

[201] D.W.Leslie,“Resolving the Dispute:Teaching is Academe’s Core Value,”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73(1),2002,pp.49-73.

[202] 張英麗、沈紅:《學術職業:概念界定中的困境》,《江蘇高教》2007年第5期。

[203] 李志峰、沈紅:《學術職業發展:歷史變遷與現代轉型》,《教師教育研究》 2007年第1期。

[204] 劉獻君:《高校教師聘任的制度設計——基于學術職業管理的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10期。

[205] 閻光才:《年齡變化與學術職業生涯展開的軌跡》,《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第2期。

[206] 黃厚明:《學術資本主義背景下大學教師學術身份的變革與反思》,《江蘇高教》2017年第7期。

[207] 趙昌木:《歐美國家大學教師身份及多元認同》,《高等教育研究》2015年第5期。

[208] 張靜寧:《“學術資本主義”與英美大學教師學術身份的變遷》,《教育科學》2014年第4期。

[209] 張靜寧:《英美大學教師學術身份在“學術資本主義”環境下的建構》,《外國教育研究》2014年第7期。

[210] 黃亞婷:《全球化與大學教師學術身份重構:情境變革與分析框架》,《外國教育研究》2015年第3期。

[211] 閆瑩瑩:《高校女學者學術生涯發展與身份認同》,碩士學位論文,陜西師范大學,2014年。

[212] 張華、許斌:《大學英語教師身份認同的現狀與分析——基于浙江省5所大學的調查研究》,《教育科學》2017年第4期。

[213] 黃亞婷:《聘任制改革背景下我國大學教師的學術身份建構》,《高等教育研究》2017年第7期。

[214] 謝夢、張晴:《中國20年學術職業研究的探索路徑與結構解析》,《高教探索》2018年第1期。

[215] S.Twiselton,“The Role of Teacher Identities in Learning to Teach Primary Literacy,”Educational Review,56(2),2004,pp.157-164.

[216] 盧乃桂、王夫艷:《當代中國教師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身份之重建》,《教育研究》2009年第4期。

[217] 張磊、查強:《從大學教師的“學術屬性”到“道德屬性”——一項以加拿大14位大學獲獎教師為例的質性研究》,《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5年第11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洞口县| 苗栗市| 樟树市| 吉安市| 洱源县| 佛学| 松滋市| 杨浦区| 通山县| 吉林省| 石楼县| 元阳县| 台东市| 合山市| 习水县| 丹巴县| 洪雅县| 克山县| 右玉县| 凤冈县| 高平市| 克山县| 宜兰县| 保靖县| 济南市| 手游| 商河县| 潮州市| 唐海县| 长治县| 高州市| 赣州市| 元江| 眉山市| 朝阳区| 桑日县| 东平县| 涟源市| 获嘉县| 万宁市| 蓬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