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邁上新征程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
- 謝伏瞻主編
- 1827字
- 2021-01-05 12:08:37
第三節 脫貧攻堅任務完成情況評估
在“‘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七大主要目標和25項主要指標,其中最核心的目標和指標當屬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指出,確保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扶貧開發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人民福祉,事關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我國國際形象。打贏脫貧攻堅戰,是促進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的重大舉措,是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標志。
一 脫貧攻堅任務完成情況
第一,貧困人口持續減少。黨的十八大以來至2019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年均減貧規模超過1335萬人,貧困人口數量下降到551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6%。“三區三州”地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減少到43 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2%。“十三五”時期以來,減貧速度加快。貧困群體的收入大幅提高,基本保障領域的突出問題總體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尚未解決的貧困人口僅剩5萬人左右。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改善,區域連片性整體貧困基本消除。脫貧質量逐年鞏固,脫貧后返貧人口規模大幅下降,從2016年的68.4萬人下降到2019年年末的5400人,脫貧人口抗風險能力穩步增強。
第二,貧困縣和貧困村有序摘帽。繼江西井岡山、河南蘭考等地2016年首批宣布脫貧摘帽之后,2017—2019年間宣布摘帽的貧困縣個數持續增加,截至2020年年初全國832個貧困縣中僅剩余52個縣尚未進入摘帽程序,貧困縣摘帽率接近94%。全國12.8萬個貧困村摘帽進度同步加快,截至2020年年初未摘帽村僅余2707個,貧困村摘帽率接近98%。剩余的52個未摘帽貧困縣,以及未摘帽貧困村當中的1113個村,貧困人口規模較大或貧困發生率較高,屬于深度貧困。2020年年初以來,中央批準了對未摘帽縣和深度貧困村采取掛牌督戰的方式強化決勝攻堅,瞄準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細化扶貧方案,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加大對未摘帽縣的投入,各省對深度貧困村的資金分配給予傾斜,同時進一步廣納民營企業、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參與,掛牌督戰成效已經初步顯現,為實現全部摘帽夯實了基礎。
二 新冠肺炎疫情對脫貧攻堅的影響
第一,就業和勞務輸入脫貧受阻。工資性收入是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但受制于整個經濟形勢的影響,就業崗位受損,2020年以來貧困勞動力工資性收入發生負增長,壓力持續存在。一方面,穩外出務工就業存量有難度。2019年我國29077萬農民工當中,約有2729萬跨鄉打工者屬于貧困勞動力,受疫情影響,目前尚有200余萬貧困勞動力未能復工。另一方面,由于企業和市場受到沖擊,吸納農民工就業的制造業、餐飲業等主要領域還處于復蘇過程中,創造新增就業機會的難度也明顯加大。
第二,扶貧產品流通不暢,延長變現等待期。由于國內疫情防控,交通及物流不暢,貧困地區特色扶貧產品難以進入城市消費市場,造成部分產品的積壓,經營者無法及時獲得銷售收入,目前,扶貧產品銷售通道尚未完全打開。2020年3月以來國外疫情加快流行,嚴重性遠超國內,一些事先與國外簽訂的特色農產品合約在進入收獲期后卻無法履約,由于種植業的周期性特征使得農戶無法及時調整經營結構,造成擬出口產品大量積壓。此外,一部分經過外力扶持運行的扶貧產業項目,由于市場化的自主造血能力尚未強化,經此一“疫”加快暴露了其促增收性能的脆弱性。
第三,返貧風險和新致貧風險加重了扶貧任務。返貧和新致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重了新脫貧人口的返貧風險和邊緣人口陷入貧困的風險,不過風險也不等于實際就會發生。相關監測顯示,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已脫貧人口中有近200萬人存在返貧風險、邊緣人口中有近300萬人存在致貧風險,新冠肺炎疫情使得風險放大,2020年以來兩類風險人群新增38萬人,加重了年度脫貧任務。如果將貧困風險人群和未脫貧人群一并計入,2020年脫貧任務將倍增至1000萬人以上,2020年年初駐村幫扶工作受限,也加大了2020年后面幾個月的扶貧任務強度。
三 確保實現脫貧攻堅目標,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確保實現脫貧攻堅目標,促進農業豐收農民增收,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加大剩余貧困縣和貧困村攻堅力度,對外出務工勞動力,要在就業地穩崗就業。開展消費扶貧行動,支持扶貧產業恢復發展。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深化東西部扶貧協作和中央單位定點扶貧。強化對特殊貧困人口兜底保障。搞好脫貧攻堅普查。繼續執行對摘帽縣的主要扶持政策。接續推進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力讓脫貧群眾邁向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