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與拉丁美洲: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路
- 復旦發展研究院
- 1856字
- 2021-01-05 12:05:17
三 文獻綜述
大約40年前,加爾布雷思(Galbraith)指出,大公司總是在增加經濟的霸權,因為只有它們有條件維持創新所需的開支?!靶」緵]有條件維持創新所需的開支”,加爾布雷思分析了經濟運行中的重大問題,指出市場體系的敵人不是意識形態而是市場主體。正如他越來越多地支持大公司在流程和產品方面進行創新,但這些創新越來越多地增加了大公司和小公司之間的差異,在他的所有書中,加爾布雷思都強調了大型組織的優勢:“大型組織可以容忍市場的不確定性,小公司無法做到……除了過度樂觀的人之外,現在大家都能認識到這不是小公司的時代”。[1]
最近斯蒂格利茨(Stiglitz)更多地解釋了為什么技術創新越來越成為僅限于大公司的話題。[2]當在討論技術變革與不完全競爭之間的鄰近性時,他指出了使小公司難以催生技術的四個原因。
第一,研究和開發的支出可以得到補償和維持,從而刺激創新,促使發明受到專利競爭的保護,而專利注定要限制競爭。第二,重視技術變革的行業通常會提高固定成本。這意味著平均成本正在降低到相當高的生產成本水平——這是另一個限制競爭的特征。第三,以快速技術變革為特征的行業,同時也是通過新生產技術試驗的優勢從而使得成本迅速降低的行業。第四,為什么為小公司籌集資金如此困難?因為銀行通常不會資助研究和開發活動。所有這些因素使得基本模式的競爭遭到限制,讓小公司很難進入市場。
畢薩科、德拉諾夫、斯堪利和謝弗稱,許多公司和眾多行業研發費用超過了其總銷售額的5%,例如英特爾、微軟、法瑪西亞和通用電氣等。[3]根據他們的說法,“……研究和開發涉及重要的不可見性??茖W研究和工程的本質表明,研究和開發項目實現最小規模是可行的?!睋Q句話說,在研發活動中也出現了重要的規模經濟現象。即便如此,畢薩科等人也指出,盡管研究與開發活動中存在規模經濟,但沒有辦法得出規模與創新之間存在直接關系的結論,單單強調經濟理論和經驗證據不夠有信服力,不能因此說明大公司比小公司更具創新性。作者指出,一般來說,大公司更有能力激勵他們的研究人員。
吉哈諾(Quijano)指出公司規模與創新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其中,熊彼特(Schumpeter)指出,創新產品是長期研究的產物,一開始就具有不確定的結果,需要強有力的投資,而這只有擁有強大技術團隊和穩定現金流的大公司才能做到這一點。吉哈諾還引用了戴維斯(Davis)的觀點,指出由于規模經濟、技術的不可分割性、管理和吸收資源的能力差異,相較于中小型企業大型企業會采用更明晰的新工藝技術的處理方式。但吉哈諾也提出:就創新的萌發而言,有些行業中小型公司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他舉例說明了小公司在軟件和生物技術方面發揮卓越作用的案例。[4]
Sbragia引用了Fapesp [5]在2005年完成的一項研究,分析了公司規模與創新來源之間的關系。他們發現,在公司規模增加的情況下,創新的來源更加多樣化,并得出結論:“……公司規模越大,從機構(大學、研究機構、咨詢公司等)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就越大,以便在創新過程中使用它們?!?a id="w6">[6]
阿比克斯(Arbix)強調,創新過程是個人、企業和知識機構的其他生產者之間,以及當地國家和國際之間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結果。但他強調:“……創新過程的基本代理人仍然是公司,特別是大公司?!?a id="w7">[7]
布里托·科魯茲(Brito Cruz)提醒人們注意公司在技術生產中的作用,并且做了個形象的比喻:如果科學和教育的場所是大學,那么發展和技術的搖籃就是卓越的大公司。他引用了美國的案例:2001年共有100萬人從事研發工作——研究與開發,其中80%的人在公司工作,只有20%的人在大學或政府研究中心工作。不幸的是,巴西并非如此。在巴西,2004年,有12.5萬人從事研發工作,但其中只有23%在公司工作。韓國的人口比巴西少四倍,但研究人員數量卻更多——16萬人,其中約59%為私營公司工作。[8]
有了這些數據,科魯茲認為與想象的相反,技術創新在公司中比在大學中產生得更多。在巴西,最近有一種賦予大學創新任務的傾向,從而使公司更具競爭力。這是一個嚴重的錯誤,如果真的貫徹下去,可能會對巴西高等教育系統造成巨大損害,使其偏離其特定使命,即培養專業人才和傳授基礎知識。
斯博拉吉亞(Sbragia)提到,日本和韓國目前公司參與研發的支出超過總支出的70%。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這些國家希望提高其公司的競爭力,而在韓國,想要在更具活力的市場中實現工業滲透,則需要讓企業更多地參與技術創新。
他又指出,在巴西,只有23%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在私營企業;而在美國,這個數字則達到79%。他的結論是,盡管巴西的研究人員數量有所增加,但他們被分配到生產領域(公司)之外,導致雖然科學論文的數量增加,而專利數量仍然很少,特別是與美國的專利數量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