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周代宗法制度概念的界定

宗法制度是中國古代國家與社會一項重要的制度,在周代的地位尤為突出,是當時“最主要、最根本”的典章制度。[1]宗法制度在周代社會發揮的重要作用是其他任何一個歷史時段都無法比擬的,為“佐國家養民、教民之原本也”[2]

宗法就是宗族立宗、分宗之法,源于新石器時代家族、氏族、宗族逐漸發展起來的族內組織原則。但直到商代晚期為止,雖然嫡長子繼承逐漸成為宗法繼承制中的主導原則,宗法仍主要在家族、宗族組織的發展完善過程中發揮作用,在對國家形態和結構建構的影響上尚處于萌芽狀態,因此在新石器時代至商末這一時段,嚴格來說宗法尚未成為建構國家的制度。經歷周文王治理西土、武王克商、周公東征等商末周初一系列政治局勢的變更,周公、成王之時“制禮作樂”,周王朝統治者巧妙地利用宗法原則中重視血緣的因素,將之應用到政治實踐中,主要借助分封和冊命制度在周代社會得以推行,實現了宗法由社會組織形式到政治制度的轉變,與分封制一起構建了周代國家結構和社會結構的基本面貌。宗法制度在周代社會的發展錯綜復雜,作為政治制度,確定了自天子以下至士庶各階層之間層層相屬的政治結構;在社會關系中,鞏固了宗族內部的血緣關系,并形成以宗子統領宗族、以嫡庶之別為核心的等級關系。

宗法制度的最重要特點在于與政治的緊密結合,這一點從上古儒家文獻中就能得到充分地認識。儒家將治家之法推之治國,《禮記·大學》載:“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論語·為政》載孔子之言:“《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孟子·梁惠王上》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3]這是儒家對有周一代宗法與政治結合現象的深刻總結。宗族立宗之法在周代上升為國家制度以后,處處表現出血緣關系與政治緊密相連的特點,從這個角度來看,宗法制度毋寧說是周王朝所建構起來對天下的一種統治方式。天子以下各等級間、宗族內的各等級間形成嚴密的網絡,包括血緣和姻親甚至非血緣封國在內。[4]從西周早期以來固定化的分封和權力分配都以同姓為主的情況來看,天子以下各級大小宗的等級關系可以看作是周王朝以宗法的形式來統治天下而形成的,是可以用宗族分化的視角來看待的。

因此概括來講,周代宗法制度的概念和內涵是這樣的:周代宗法制度是周初以來創立的政治制度,以血緣關系、嫡庶之別、宗子特殊地位以及宗族分衍等宗法組織原則為基礎,統治者將之應用到國家和社會結構的建構之中,在周王朝政治權力所及范圍內形成自天子以下層層相屬的政治等級結構,并強化了以宗族為基礎的社會結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进贤县| 新巴尔虎左旗| 溧阳市| 鄂托克前旗| 商城县| 武强县| 峡江县| 台山市| 贵州省| 防城港市| 安岳县| 常德市| 信丰县| 长泰县| 甘南县| 安平县| 长寿区| 双牌县| 苍山县| 高青县| 钟祥市| 商丘市| 乳山市| 抚顺县| 高陵县| 池州市| 大厂| 苏尼特左旗| 金沙县| 积石山| 通许县| 张掖市| 白城市| 武鸣县| 陈巴尔虎旗| 通化县| 宜春市| 淮阳县| 武鸣县| 麻城市| 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