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基本概念
在治理國家事務和社會公共事務的過程中,政府治理致力于最大化地增進公共利益、服務社會公眾。政府治理體系是直接決定政府能否實現最大化地增進公共利益、服務社會公眾的政府治理目標的功能結構。政府治理能力的強弱,關乎政府合法性是否持久,關乎政府能否有力地調節經濟社會,關乎政府能否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和享受較高的社會福利。新時期,政府治理及其體系的根本發展目標是政府治理現代化。
政府治理體系
政府治理體系意指政府作為主體所要實現的公共治理目標的制度要素構成,可以包括治理賴以實現的公共目標、治理手段、治理方式、治理效果等。政府治理體系其實是一種制度化的政治現象,它自身的程序耦合度越強,那么,政府治理體系的完整及健全程度就越高,從而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治理效果狀態。分析政府體系應以政府自身的官僚體系為抓手。
在政府治理體系中,公共目標一般是多元的,可以是政治的合法性追求,也可以是經濟的賦稅收支均衡,還可以是社會的繁榮與民意汲取,甚至是生態的環保效果實施等。不同的公共目標決定了政府治理體系的構造差異性。政府治理體系中關鍵的政績機制也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影響作用。為了獲得理想的治理手段、方式及效果,人們為政府量身定制了許多辦法與方案,比如,協同治理,以克服傳統政府、官僚結構的碎片化問題;而“互聯網+政府”不僅實現了政府上網,充分利用到了網絡便利條件,還使得政府公共服務出現了更多的現代化特征。
政府治理能力
如果采用政治學的系統論觀念,在“結構—功能”視角下,政府治理能力可視為結構,政府治理體系的功能表現,二者皆可以作為理論分析,還可以從現實情況展開調查,意在通過比較找出理論與現實之間的差距,更好地推進制度的更新與完善。
政府治理能力可以由不同的表現要素(指標體系)來體現,至于是否可以簡化為政績體系,則本身就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傳統政府的追求是國家稅收汲取與社會穩定(特別是治水),而隨著社會的時代變化,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日益突出,于是,衡量政府治理能力的大小強弱,也不再局限于政治維度,還應包括多元的經濟、社會、生態等維度。
政府治理現代化
正如亨廷頓所說,“現代化帶來穩定,現代性導致不穩定”,政府治理現代化就是通過相關的制度設計及變革來克服現代社會中的現代性不穩定問題,實現治理現代目標。政府治理現代化的邏輯從傳統政府治理中衍生與演化而來,因此,就包含著政府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即由傳統到現代的轉型。這需要首先解答傳統政府治理困境問題,然后才能更好地思考傳統政府如何向現代化治理轉變的方案。
政府治理現代化是一個超時空的政治問題,即意味著一個漫長的經歷過程。任何一蹴而就的念頭和做法都會導致政府治理由于“待產期”不足而出現“早產”,甚至“流產”的悲劇。政府治理現代化這個命題涉及傳統政府治理與現代政府治理,由于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政府治理的重點與焦點所在不一,前者側重于政治性的征服與統治;后者偏向于社會性的管理與服務,故而,政府治理現代化非常具有時代的必要性,即將傳統的硬性管理轉化為現代的柔性治理。正所謂一切治理的奧秘恰在于人心。只有深刻地把握了人心,政府治理才能順暢地推進自身的深化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