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憶的狂歡:清水江邊瑤白侗寨擺古節的民族志研究
- 李生柱 楊安亞
- 2914字
- 2021-01-06 20:52:06
村寨歷史
瑤白,侗語叫“鎮押金”,古稱“高鎮”“苗佰”“苗白”“妙白”等,1944年定名為“瑤白”,幾經更改的村名留下了漢、苗、侗文化的印記。瑤白建寨600余年,是九寨中最為古老的侗寨之一。在地理空間上,瑤白距縣城41公里,距彥洞鄉政府3公里,東與仁豐村、采芹村接壤,南臨登宜村,西與彥洞村、仁里村相鄰,北與九勺村相接。全村有9個村民小組,轄一個自然寨(引毛自然寨),村寨面積11158畝,其中,耕地面積809畝(稻田399畝,旱地410畝),林地面積7725畝,荒山草地2624畝。現有居民353戶,1499人,基本全系侗族。
圖1.2 爺來仙蹄(滾明建 攝)
瑤白地處云貴高原東部邊緣的過渡地帶,山高谷深,地勢起伏較大,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成山地、峽谷和壩地三大地貌類型。居住的中心村主要在山體向陽臺地上,地勢西南向較高,東北向較低,平均海拔高度為739.9米。村內古樹參天,達千余株,生態極佳,是全縣擁有珍稀古樹最多的村寨之一。紅豆杉、銀杏樹、楓樹、樟木樹、錐栗樹、米栗樹、麻栗、猴栗、松樹、楠木等古樹分布于村寨周圍,甚至是房前屋后。村寨周圍群山疊翠,山巒峽谷,溪流瀑布,交相輝映,有“文昌巍閣”“彩岑朝霞”“引瓊古屯”“鯉魚上灘”“牛鼻寒潭”“爺來仙蹄”“雄溪瀑漲”“二龍搶寶”等瑤白八景,美不勝收。
瑤白建寨的歷史可追溯到明朝永樂三年(1405),龍氏先祖來到瑤白,開寨定居。清朝順治元年(1644),瑤白與王寨、小江、平秋、石引、黃門、高壩、皮所、魁膽結成九寨款,劃歸黎平府東北路。1914年,恢復錦屏縣,瑤白歸錦屏管轄。1926年,設瑤白、黃門2鄉。1930年,瑤白、黃門等小鄉鎮被撤銷。1935年,屏縣改鄉鎮為聯保,瑤白屬九寨聯保第九保。1942年,撤聯保建鄉鎮,瑤白隸屬九寨鄉。1953年,成立彥洞鄉人民政府,瑤白隸屬彥洞鄉。1958年,成立彥洞工區。1959年,彥洞和瑤白合為一個管理區。1984年,農村行政體制改革,瑤白隸屬彥洞鄉至今。
瑤白是一個多元文化匯聚的村寨。雖然現在大部分瑤白人都自我認同為侗族,但歷史上的瑤白曾出現過漢、苗等其他民族。比如,龔姓最初為來自江西的漢族,他們“久居夷地,受其所染,易其服,從其俗,習其語,成為夷也”。滾姓最初為苗族,明清時被人稱為“侗苗”或泛稱為“苗”,瑤白早先的寨名“苗白”或與此有關。到了中華民國時期,瑤白普遍被認為是侗家或侗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瑤白人正式被識別為侗族,自稱gaeml(更)。
瑤白村雖地處偏遠,但歷來重視文化教育,亦耕亦讀。明末清初,村寨內已興辦私塾,開設武館,延師授業。自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先后有滾才發、滾萬鐘等人考取文舉、武舉或秀才等,獲得名者,不樂仕途,多在本地從事管理或任教,以推動地方教育的發展。清末至中華民國時期,村民送子求學之風甚濃,留下了許多佳話。比如,瑤白滾作蘭送子昌泮、昌熙去貴陽讀書,著兩人輪番徒步行走,一送上半月,一送下半月的錢糧去供子讀,以致家產賣盡。1919年前后,瑤白廢止私塾,改辦國民學校,并修建了一座象征文教興盛的文昌閣。
深居崇山峻嶺之間的瑤白人,在六百余年的發展歷史上,不僅要努力適應惡劣的自然地理環境,還要遭受各類不期而遇的災禍與疾病的侵害,譜寫了一段苦難與悲壯的生存歷史。在瑤白人的記憶中,匪患、疾病(尤其是天花、霍亂等傳染病)、火災與自然災害是最具破壞力的天災人禍。
瑤白一帶山多地少,本就生計困難,若遇干旱之年,稻田多顆粒無收,抗糧之事多有發生。比如,清道光二十年(1840),因大旱,稻田無收,九寨民眾抗糧,瑤白、黃門等村寨卷入其中。此外,瑤白在歷史上深受農民起義之苦,尤其是苗族人張秀眉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多次攻陷九寨,給當地人留下深深的創傷。據《彥洞鄉志》[4]載,清咸豐五年(1855),張秀眉派部從西面小廣來攻,石洞姜映芳軍從東北面來襲,九寨防不勝防。第二年,彥洞羅興明、黃門王再科、瑤白滾仕榮、滾萬鐘創辦大合團,以抵御張秀眉和姜映芳。同治元年(1862)五月十二日,張秀眉和姜應芳部聯合攻陷黎平府東北路要隘——彥洞大卡(即今梨元凹),打死大和團首楊積瑤,并在鄉境各寨屠殺男子、侮辱婦女。同治三年(1864)秋收前,張秀眉、姜映芳部又攻入九寨,收割田谷。是年,黎平府批諭,筑屯以保,瑤白于引龍山筑屯,深溝堅壘堵守。同治五年(1866),張秀眉部屬文三黨等占據九寨一帶,彥洞、瑤白、黃門等寨墳墓被挖掘。同治六年(1867),張秀眉領軍數萬復進九寨。同治八年(1869),湘軍進入九寨一帶,張秀眉、姜映芳二部遠逃,鄉境得以平息。光緒元年(1875),瑤白立咸同戰事記述碑(參見附錄“瑤白咸同戰事記述碑”)。光緒二年(1876),彥洞立記述碑,記述咸豐至同治年間張秀眉和姜映芳二部對鄉境的蹂躪。中華民國時期,九寨匪患頻發,瑤白常遭匪兵洗劫,即使高筑寨墻也無濟于事。甚至到了1950年代,當地仍頻發匪亂。比如,1950年4月,瑤光叛匪姜培俊帶匪兵到彥洞、瑤白一帶“吊羊”,敲詐富戶。
作為一個山地村寨,田地和山林是瑤白人維持生計的最重要的資源。歷史上,瑤白與鄰近村寨常因爭論田賦或爭奪山林而發生矛盾沖突,有時甚至引發械斗。清光緒年間,瑤白人滾萬鐘帶寨人與仁豐村爭論山田賦8年,在紛爭中,雙方各死1人,光緒九年(1883),坪圭仁立“永定章程碑”,記錄瑤白與仁豐為賦稅事爭訟多年的過程(參見附錄“仁豐與瑤白訟糧碑”)。1984年8月18日,瑤白村與九勺村為爭山林木材造成糾紛,進而發生武裝械斗,打死2人,傷11人。1995年,瑤白又與登宜村發生山林糾紛事,登宜村剛立新界碑,瑤白便派人拆掉搬走。
瑤白人關于疾病最慘痛的記憶之一便是中華民國時期發生的瘟疫。據記載,1932年春夏之交,九寨地區發生瘟疫,各寨死人甚多,其中瑤白死亡130人。1936年,又發霍亂痢疾,彥洞、瑤白、黃門、九勺患者死亡甚多。1939年至1940年,彥洞鄉境又發瘟疫,死者甚多,僅彥洞寨即死40人。1944年,鄰村黃門寨發霍亂,全寨死111人,死絕3戶,幾乎無人抬喪。1945年,瑤白天花流行,又發霍亂,死130人,寨人說是久不唱戲所致,是年(1945)又復唱戲推瘟神。
過去瑤白房屋均為木質結構,且居住密集,加之山坡陡峭,水源缺乏,導致火災頻發。而且,對全寨而言,一旦起火往往是毀滅性的打擊。據村民回憶,1932年至1999年間,全寨先后發生過6次重大寨火。其中,1932年10月,瑤白全寨遭火災,只有一戶幸免。1970年,再次失火,全寨無一戶幸免。1986年3月6日,瑤白村于夜間發生重大火災,受災127戶、燒死6人,傷10人,損失慘重。1999年3月,瑤白村下寨因歹人縱火,發生特大火災,燒毀百多戶,受災 500人,燒死3人,波及牲畜無數。
瑤白地處深山,氣候變化多端,各類自然災害頻發。比如,1973年4月18日晚飯時,狂風冰雹驟起,瑤白、仁豐、九勺吹倒樹木無數,高壩公社高岑下寨的房子全被吹倒。2002年3月14日下午5時,彥洞鄉境內發生冰雹災害,冰塊大如酒杯,瑤白村受災嚴重,屋瓦大部分被打碎,田間油菜損失殆盡。2004年冬天,瑤白一帶普降大雪,繼而凍雨,連續63天不斷,以致各村的古樹翻倒400多株,瑤白房屋被壓壞3幢,蓋房的瓦全被凍裂漏水,高壓線和電線桿全被壓倒、壓斷,停電達3—4個月,凍死了許多牛、羊、豬等家禽,時間之長,損失之重,為歷史上少見。2008年1月12日,天氣驟冷,凍雪持續一個多月,高壓電線桿、電線被壓斷,牲畜及田塘的魚被大量凍死。山塘水庫冰厚1米多,多條溪流斷水,寒冷之最,50年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