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九寨侗鄉

在黔東南的深山峻嶺間,有一片被清水江與小江環繞而成的閉塞地帶,這便是有“百里侗鄉”之稱的九寨地區。九寨之名,始于清初,大約在順治年間,瑤白、黃門、王寨、小江、平秋、石引、高壩、皮所、魁膽九大侗寨結盟為款,故名“九寨”[1]。從此,九寨成為生于斯、長于斯的侗家人的代名詞。雍正時期,九寨始向黎平府納糧附籍,屬黎平府經歷司管轄,稱東北路,正式結束化外歷史,納入中央王朝的管理體系。

1914年,黎平府被廢除,成立錦屏縣。次年,錦屏縣屬從銅鼓遷至王寨,王寨因此退出九寨,原屬開泰縣管轄的彥洞替補加入,新九寨自此誕生,歸錦屏縣管轄,并設三江九寨團防總局九寨團防分局,這意味著九寨正式從民間的大款組織變身為官方的行政機構。1926年,設九寨鄉。1935年,改九寨鄉為九寨聯保,共設11個保(瑤白為第九保),保下設甲(又名棚或爐)。1942年,廢保甲,九寨聯保改為九寨鄉。1953年,建彥洞鄉和黃門鄉。1958年,建彥洞、黃門兩公社,其間又曾設管理區,隸屬九寨大公社。1966—1970年間,彥洞、黃門并為一個公社,其下分設小公社、大隊、小隊等單位。1984年恢復鄉、村建制,分別建黃門鄉、彥洞鄉。1992年3月,撤九寨區,黃門、彥洞兩鄉合并成現在的彥洞鄉。[2]

過去的錦屏縣九寨區轄平秋、魁膽、高壩、黃門、彥洞五個鄉鎮,現在多屬平秋鎮和彥洞鄉轄區,面積總計204平方公里,境內28個行政村,6千余戶,近3萬人,侗族人口占99.3%,是北部侗族最主要的聚居地之一。這里群峰連綿,青山蒼翠,古樹參天,山巒峽谷,形態各異,溪流瀑布,千姿百態,別有洞天。雖然擁有極佳的自然生態,但九寨地區沿襲著千百年來的傳統生產方式,經濟脆弱,是個連片貧困區。比如,彥洞鄉一直是“穿著靠救濟,吃糧靠回銷”的貧困鄉。為擺脫貧困,九寨人民進行了艱難的探索,尤其是1990年代,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九寨被作為黔東南州第一個貧困區進行綜合開發,農業溫飽工程、林業開發工程、烤煙開發工程、畜牧開發工程、水利開發工程、計劃生育工程等一系列項目相繼上馬。這一輪九寨綜合開發使長期隱蔽山林的百里侗鄉駛入現代化發展的快車道,基本解決了長期困擾民眾的溫飽問題。進入21世紀,在全面脫貧攻堅政策的扶持下,九寨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富庶的人家蓋起獨棟小別墅,村容村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中,勞務輸出成為村民收入的主要來源,青壯年紛紛外出務工,收入比在家種田、養殖要高出好幾倍。但是,隨著年輕人的大量外出,當地農村空心化嚴重,只剩空巢老人、留守兒童駐守家園,有田無人種,有地無人耕,養老和育兒成為當地社會的兩大難題。

處于侗鄉腹地的九寨是侗族文化的核心保留地。侗族有南北之分,籠統來講,北部侗族開化較早,漢化程度較高;南部侗族受漢文化影響較弱,語言和文化保存較為完好。學界一般以與九寨毗鄰的啟蒙、婆洞一線作為南北侗的分界線。因此,九寨位于南部侗族和北部侗族的過渡地帶,在文化上兼有兩者之美:一方面,因位居大山深處,其語言文化傳統得以完好傳承,具有南侗文化的特質;另一方面,它又地處北侗,且通過清水江便利的水路交通與外界交往頻繁,故又具有北侗文化的品格。[3]這一點可以從九寨的民俗文化上得到很好的印證,原始古樸的古侗語,世代傳承的婚喪嫁娶,特色鮮明的侗族服飾,形式多樣的傳統節日,韻律獨特的方言歌會,豐富多彩的民族舞蹈,歷史悠久的梨園戲曲,古老神秘的體育競技等,無不彰顯著九寨深厚的文化底蘊。其中侗族刺繡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平秋北侗婚戀習俗、侗族歌簦、平秋“鞍瓦”(斗牛)、瑤白擺古節、侗年、侗族北部方言歌會等均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圖1.1 瑤白全景(滾明建 攝)

瑤白隸屬的彥洞鄉位于錦屏縣西部,距縣城38.3公里,東北鄰平秋鎮,南傍河口鄉,西毗劍河縣南嘉鎮和盤溪鄉。全鄉轄9個行政村,37個自然寨,85個村民小組,共計12000余人。彥洞鄉土地總面積101平方公里,山多田少,地形變化多樣,山地特征明顯,“八分山地一分田,還有一分路宅園”,當地的這句順口溜是其地理環境的真實寫照。鄉境海拔在700—1200米之間,峰巒、峽谷、斷崖、深澗、溪流,交錯分布,虹橋臥波,寺廟隱林,村舍田疇,小橋炊煙,別有景致。彥洞村是鄉政府所在地,與瑤白相距3公里,是瑤白的友好聯誼村,也是通婚的主要村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松原市| 深水埗区| 临澧县| 体育| 东光县| 霞浦县| 加查县| 温州市| 东台市| 无锡市| 凤山县| 开平市| 华宁县| 错那县| 威海市| 铜陵市| 宣汉县| 隆回县| 孟连| 驻马店市| 长治市| 从化市| 清苑县| 沙坪坝区| 磐石市| 金乡县| 颍上县| 纳雍县| 阿荣旗| 津市市| 水城县| 苏尼特右旗| 德格县| 宕昌县| 临汾市| 镇平县| 醴陵市| 济阳县| 靖安县| 汝城县| 长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