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藝復興時期西歐民族歷史寫作
- 徐波
- 7501字
- 2021-01-06 19:02:40
第三節(jié) 馬基雅維利的新政治史與意大利的民族身份
歷史研究總是會受到現實政治和社會壓力的影響,然而,這種情況從來沒有16世紀初期那樣突出。正像布魯尼的歷史觀點是在早期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危機中形成的,馬基雅維利和圭查迪尼的歷史著作在許多方面也是1494年至1498年意大利戰(zhàn)爭后的意大利危機的產物。戰(zhàn)爭造就了這代歷史家,很多是俗語史家,他們關注的不再是文化起源和譜系問題,而是意大利各城邦,尤其是佛羅倫薩從15世紀末期起所面臨的特殊政治困境。法國入侵帶來的“意大利災難”是人文主義史學新階段的背景,由馬基雅維利開創(chuàng)的人文主義分析政治史風格是前一時期的所謂市民人文主義傳統的發(fā)展。馬基雅維利在《論李維》和《君主論》提出了“世俗祖國”(secular patria)理論,他在論及該理論時充分利用了他熟悉的各種古代資料。[27]實際上,他的主要著作,包括《論李維》(Discourses on Livy )、《君主論》、《論戰(zhàn)爭藝術》和《佛羅倫薩史》(Istorie Fiorentine )是被“世俗祖國”觀念所統一在一起的。他渴望意大利統一,希望它擺脫宗教的束縛,成為一個世俗的統一國家。更具體地說來,他似乎希望洛倫佐·德·美迪奇利用教會的資源來解放和統一意大利。因此,雖然馬基雅維利沒有寫作意大利民族史,但他提出的“世俗祖國”理論以及他對意大利統一道路的探索,無疑對促進意大利民族意識覺醒,塑造意大利民族身份認同有深遠影響。
馬基雅維利(Niccolo Machiavelli,1469—1527年)出生于1469年5月3日,據維蘭尼的編年史記載,他的家族屬于佛羅倫薩重要的歸爾夫家族之一,其成員擔任過佛羅倫薩許多重要公職。13世紀中期,吉伯林派打敗歸爾夫派,馬基雅維利家族與其他歸爾夫家族遭到驅逐,直到很多年以后才回到佛羅倫薩。據傳記作者記載,馬基雅維利的父親是其家族中最寒微的一支,僅有薄產,能維持溫飽,“既不富裕,但絕非窮人”。[28]馬基雅維利的父親貝爾納多是在佛羅倫薩開業(yè)的律師,收入微薄。盡管家庭經濟并不寬裕,但他喜歡閱讀和收藏書籍,其藏書范圍不局限于法律方面,還包括古希臘、羅馬的其他典籍。最重要的是,當時佛羅倫薩的書商尼科利·馬利亞曾委托他為李維的《羅馬史》編寫地名索引,并贈他一部李維的《羅馬史》作為酬謝。另外,貝爾納多與當時佛羅倫薩的人文主義者有交往,其中與著名人文主義者斯卡拉過從甚密。佛羅倫薩盛行的人文主義風氣,以及熱愛古典學術的家庭環(huán)境決定了馬基雅維利的教育。
1476年5月,剛滿7歲的馬基雅維利開始師從馬提奧學習拉丁語,次年又跟隨本篤會修士巴蒂斯塔·波皮學習拉丁文法。1481年,12歲的馬基雅維利拜到人文主義者保羅·隆卡利奧門下學習,并開始用拉丁語寫作短文。由此可以看到,馬基雅維利自幼接受人文教育,有良好的拉丁語訓練。良好的拉丁語訓練,廣泛的古典書籍閱讀影響了他的一生,為他以后擔任公職,著書立說創(chuàng)造了條件。同時,馬基雅維利青少年時代經歷了佛羅倫薩的幾次重大事件,即1478年的“帕齊密謀”、1494年法國國王查理八世入侵意大利,以及隨后發(fā)生的薩伏納羅那改革。佛羅倫薩嚴酷的政治環(huán)境培養(yǎng)了馬基雅維利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使他把學術研究、歷史寫作與現實政治分析緊密結合起來。
有深厚古典學術修養(yǎng)的馬基雅維利首先是一位積極的政治活動家。薩伏納羅那改革失敗后,佛羅倫薩共和國政府進行了改組,薩伏納羅那的支持者被清洗出政府,這其中包括第二秘書處的秘書長亞力山德羅·布拉切西。于是,1498年6月經佛羅倫薩執(zhí)政大議會投票通過任命馬基雅維利為佛羅倫薩政府第二秘書處的秘書長,同年7月該任命得到執(zhí)政團確認,他正式上任。當時佛羅倫薩共和國設有兩個秘書處,第一秘書處是直接為執(zhí)政團服務的,其秘書長職位多由德高望重的人文主義者擔任,薩盧塔蒂、布魯尼、波吉奧等人都曾擔任該職。第二秘書處則為十人委員會服務,十人委員會是執(zhí)政團下屬主管戰(zhàn)爭、外交及部分國內事務的機構,地位亦非常重要。馬基雅維利出任第二秘書處的秘書長標志著他政治生涯的開始。馬基雅維利任職期間經常出使國外,外交活動是他政治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的外交生涯使他深刻認識到法國、西班牙等強國之間以及意大利各邦之間的爾虞我詐、弱肉強食的政治現實,體會到大國的傲慢,中央集權民族國家的優(yōu)勢,也極大地刺激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對各國君王、教皇以及波吉亞等政治強人的近距離觀察使他能深入思考政治行為成敗的原因,以及政治行為與道德價值的關系等重大問題。出使德國和瑞士使他看到了瑞士和德國訓練人民習武的軍事制度,這就為他提供了像古羅馬那樣的公民兵制度的當代實例。對佛羅倫薩國內政治的參與一方面使他看到四分五裂、黨爭不斷的意大利政治的弊端,另一方面也使他積極思考佛羅倫薩乃至整個意大利的出路。
1510年,羅馬教皇聯合西班牙、威尼斯、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反對法國。由于佛羅倫薩與法國交好,教皇尤里烏斯二世遷怒于佛羅倫薩共和國,試圖幫助美迪奇家族恢復在佛羅倫薩的統治。1512年8月,馬基雅維利率領的佛羅倫薩公民兵迎戰(zhàn)西班牙軍隊,普拉托一役佛羅倫薩戰(zhàn)敗,美迪奇家族回到佛羅倫薩,恢復其寡頭統治。這標志著馬基雅維利政治生涯的結束。從1498年至1512年,馬基雅維利從政14年,其間以外交、軍事為重要活動。14年的政治活動使他積累了豐富的實際政治經驗,其日后的著述中對政治、軍事和社會問題的討論,是將這些經驗升華為一般原則,對實際經驗的總結。
隨著美迪奇家族的統治在佛羅倫薩的恢復,馬基雅維利于1512年11月被解除了一切職務,軟禁于離佛羅倫薩不遠的鄉(xiāng)間。次年2月,他又因涉嫌參與反對美迪奇家族的密謀而被捕入獄。在證實他確實沒有參與密謀后,他于3月獲釋,準予返回圣安德里亞。他在那里有從其父繼承得來的一點地產,從此他和妻子兒女居住于此,開始了他的退隱著述生活。他退出政壇是迫不得已的事,他曾親自寫信討好美迪奇家族,并多次托朋友代為說項,表示愿意為美迪奇家族所用。[29]直至1513年他完成《君主論》時,仍想通過把該書題獻給朱里亞諾·美迪奇而得到任用。然而,馬基雅維利重新出山,擔任政府要職的愿望始終沒能實現,只好潛心于著述。
馬基雅維利不僅是一位政治活動家,而且是一位有深厚古典學術修養(yǎng)的文人。在重返政壇無望的情況下,他積極尋找參與社會生活的新途徑。1515年,他開始參與一個文學社團的活動,并很快成為該團體的“最重要的成員”。[30]這一文學團體的成員崇尚古典文化,用拉丁語寫作詩歌和戲劇,也討論各種政治問題。在這樣濃厚的古典文化氛圍內,馬基雅維利創(chuàng)作了喜劇作品《曼陀羅花》,完成了《論李維》。他的文學才能和政治洞察力立即引起了美迪奇家族的重視,他們通過他的友人維托利就佛羅倫薩政府改革征詢其意見。于是,他寫作了《論佛羅倫薩政府改革》一文,主張在佛羅倫薩實行共和政體,但政府選任決定權仍由美迪奇家族控制。他提出的政改方案雖然沒有被采納,但卻為他帶來了出任公職的機會。1520年,佛羅倫薩政府派馬基雅維利作為政府專員赴盧卡處理一些商業(yè)上的債務。他在盧卡逗留的幾個月依然沒有停止寫作,寫出了《卡斯特魯喬·卡斯特拉卡尼傳》。這部書以14世紀早期盧卡的暴君卡斯特魯喬·卡斯特拉卡尼的生平作為主題,塑造了一位依靠軍事強力締造自己的王國的杰出君王,與《君主論》一樣,表現出馬基雅維利對意大利統一道路的思考。
朱里奧·美迪奇在閱讀了《卡斯特魯喬·卡斯特拉卡尼傳》,以及他同期完成的《論戰(zhàn)爭藝術》后,非常欣賞他的才能,于是有意讓他來撰寫《佛羅倫薩史》。1520年11月,佛羅倫薩大學的理事會決定委托馬基雅維利編撰《佛羅倫薩史》,這實際上是朱里奧·美迪奇的意見,因為他當時是佛羅倫薩大主教,兼任佛羅倫薩大學校長。他編寫這部著作耗時五年,于1525年最后完成。他親自帶著書稿到羅馬獻給朱里奧·美迪奇,當時朱里奧已當選為教皇,稱克萊門七世。他在羅馬期間曾竭力說服教皇建立羅馬公民兵以抵抗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軍隊的進攻,并建議加強佛羅倫薩城防。1526年,佛羅倫薩一百人會議批準了馬基雅維利起草的設立“城墻五總監(jiān)”的法令,任命他擔任佛羅倫薩城墻總監(jiān)的秘書和經辦人。然而,1527年5月,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軍隊打敗教皇軍隊,洗劫羅馬。佛羅倫薩隨即驅逐了美迪奇家族,恢復共和國。馬基雅維利以為新政府會念及他曾長期為共和國服務,重新起用他擔任第二秘書處的秘書長。可是,新政府竟視他為美迪奇家族的追隨者而不予任用。馬基雅維利的希望徹底破滅了,從此一病不起,于1527年撒手人寰,終年58歲。
尼科洛·馬基雅維利是他的時代歷史智慧的先驅和典范,也是法國入侵這一災難性事件以及隨之而來普遍危機的產物,同時是危機的觀察者和解釋者。除了當代經驗之外,他的歷史著作的另一個重要來源是古典傳統。進一步推進布魯尼早在一個世紀前開始的雙重事業(yè),即把關注現實人生與崇尚古典文化結合起來是他的歷史使命。在《君主論》和《戰(zhàn)爭藝術》中,馬基雅維利贊同人文主義的歷史應該在教育中,尤其是君王教育中占據中心位置的觀點,不過他說的主要是政治和軍事教育,而不是道德和哲學教育。在《論李維》中,他試圖提出一種新的歷史觀點和歷史研究方法。
《論李維》全書三卷,142章。馬基雅維利說,第一卷是討論羅馬內部,因官方謀略而發(fā)生的事情;第二卷談論羅馬帝國擴張的決策;第三卷論述使羅馬強盛繁榮的個人事跡。在全書卷首開宗明義,他陳述該書的意圖并不是為了改善他個人的境遇,而是因為他發(fā)現了一個新的體制和秩序。這一體制和秩序其實非常古老,但長期湮滅無聞。他將其發(fā)掘出來,使之重見天日,是為了要告訴人們古代的體制和秩序現代人能夠加以效仿。“因此,從事馬基雅維利的事業(yè),既需要對古代事物具備知識,也需要對現代事物具備知識。”[31]他說:“不管是誰,只要考察過去和現在就能看到,所有城邦和所有人現在被,而且永遠被同樣的愿望、同樣的情感所激勵。因此,通過對過去的勤奮研究,就可以很容易地預言在任何共和國未來可能要發(fā)生的情況,可以使用古人所用的補救方法,或者……可以根據事件的相似性來策劃一個新事件。”[32]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他認為歷史既可以給人提供有用的教訓,也可以基于歷史事實對現實政治進行分析。從古代歷史和當代經驗引申出政治教訓,分析得出政治觀點是馬基雅維利的歷史研究新方法,即所謂新政治史風格的出發(fā)點。遵循這一方法,馬基雅維利試圖為政治,即治國之術提供一個堅實的歷史基礎。
寫作《卡斯特魯喬·卡斯特拉卡尼傳》可以說是馬基雅維利歷史著述的初步嘗試,其結構安排、史料處理和敘述語言,以及通過傳主的事跡來宣揚自己的主張的方法都表現出他對人文主義史學傳統的繼承。當馬基雅維利把這部傳記送給他的朋友阿拉曼尼和邦德爾蒙蒂時,他們稱頌其語言風格和敘事方法,并告訴他,“在我們看來,你現在應該運用你的才智,寫出你的《佛羅倫薩史》。”[33]在隨后的《佛羅倫薩史》中,他更完全遵循布魯尼和波吉奧的傳統,盡管他對他們有抱怨,認為他們準確地處理了對外事務,但對公民不和、內部沖突,要么全然不寫,要么寫得過于簡略。因此,佛羅倫薩內部政治紛爭及其對城邦的社會生活和憲政秩序的影響是馬基雅維利要論述的最重要的主題。他像比昂多那樣,以日耳曼部落進入羅馬帝國開始他的歷史敘述,然后追隨布魯尼,重點講述佛羅倫薩的起源。他以1492年羅倫佐·德·美迪奇的死來結束他的歷史,這結束的時間正好是在法國入侵的前夕。馬基雅維利像布魯尼一樣非常珍視佛羅倫薩的自由,但是,他又像比昂多一樣不得不在其歷史敘述中追溯自由的衰落。他認為佛羅倫薩自由的衰落首先是由于教皇的干涉,教皇是異族入侵意大利的誘因,“幾乎所有北方蠻族在意大利境內進行的戰(zhàn)爭,都是由教皇們惹起的;在意大利全境泛濫成災的成群結伙的蠻族,一般也都是由教皇招進來的。這種做法仍然在繼續(xù)進行,致使意大利軟弱無力,動蕩不安。”[34]馬基雅維利明確指出,教皇招引異族入侵不僅過去如此,現在也如此,并且還在不斷發(fā)生。“歷屆教皇就是這樣,有時出于宗教熱忱,有時是受個人野心驅使,不斷從外部找來新勢力,造成意大利境內的新動亂。”[35]他在此表述的觀點與其在《論李維》中的論點一脈相承。在《論李維》中,他認為教廷是意大利統一的障礙,因為羅馬教廷的勢力和德行不足以降服意大利的專制暴君們,使自己成為意大利的君主。[36]在《佛羅倫薩史》中,馬基雅維利再次尖銳指出,教皇們從來都不允許別人治理這個地區(qū),而由于他們本身的低能,又無法治理這個地區(qū)。
馬基雅維利認為,內部黨爭是佛羅倫薩自由衰落的另一個原因。馬基雅維利在談到城邦公民團結問題時,并不認為共和國的公民應該保持絕對的一致,他認為適當的社會分歧能夠使國家保持活力,促使優(yōu)良法律的產生。然而,他把社會內部有益的意見分歧與有害的黨爭做了嚴格的區(qū)別,“當分歧伴有黨派斗爭時,它就會危害國家;但當分歧并不夾有黨派之爭時,則將促使國家繁榮”。[37]在《論李維》中,他認為古羅馬共和國貴族與平民之間的分歧不帶有黨爭色彩,結果“平民和元老院之間的不和,促成了共和國的自由與強大”。[38]而佛羅倫薩的情況與古羅馬共和國完全不同,“佛羅倫薩的內部分歧經常伴有黨派之爭,因此它一向是有害的”。正是由于這種曠日持久的黨派紛爭,使佛羅倫薩“許多優(yōu)秀人物死亡和被放逐”,并且“把它的軍事效能銷蝕殆盡”,最終是佛羅倫薩衰弱不堪。激烈殘酷的黨爭并非佛羅倫薩所獨有,而是當時意大利各城邦內部以及各城邦之間的普遍現象,所以,馬基雅維利在這里與其說只是在分析佛羅倫薩自由衰落的原因,還不如說他是論述整個意大利“災難”的根源。
除了關注佛羅倫薩內部的政治紛爭外,通過分析佛羅倫薩雇傭兵制度的弊端來尋找佛羅倫薩衰弱的原因也是《佛羅倫薩史》的重要內容。馬基雅維利指出,意大利的各大城邦都不事武備,武裝掌握在一些小王公和雇傭兵隊長手中,這批人把整個意大利半島弄得擾攘不寧。整部《佛羅倫薩史》中,他以大量的實例痛斥雇傭兵制度,認為不足以御侮的雇傭兵是致使意大利淪為西歐列強俎上肉的主要原因。他以歷史事實證明雇傭兵制度的腐敗,是要論證《論李維》和《論戰(zhàn)爭藝術》中提出的觀點,即國家的強盛必須依靠像古羅馬共和國那樣的公民兵。馬基雅維利高度重視軍事和公民兵制度,以至于西方學者費利克斯·吉爾伯特指出:“假如將《佛羅倫薩史》的要旨理解為這樣一種概括,即急切不斷地強調,需要一支‘自己的武裝’,那么,不難推斷,馬基雅維利準備像總結他其他政治論著一樣總結《佛羅倫薩史》:佛羅倫薩和意大利的歷史都遭遇了同樣悲慘的命運,只有意大利人自己拿起武器——重新開啟他的戰(zhàn)神之門,意大利絕望的形勢才能得救。”[39]
在馬基雅維利看來,自從13世紀以來的佛羅倫薩史就是不間斷的外部干涉、內部的激烈黨爭、雇傭兵的蹂躪、城邦及其自由走向衰亡的歷史。《佛羅倫薩史》是受美迪奇家族委托而寫作的,即便如此,在全書的最后部分,即第7卷和第8卷中,馬基雅維利依然以一種較為迂回和謹慎的方式表達了他對這個家族所作所為的厭惡。第7卷一開始,馬基雅維利就從總體上討論城邦領導者腐蝕群眾的最狡詐的手段,如促進城邦內黨派分裂從而為自己謀取絕對權力。在《論李維》中,他早就對該問題有廣泛的討論,所以這里只是重申他的論點。他認為,最大的危險是允許富人利用他們的財富來網羅那些為了個人利益而不是為了公共福利才追隨他們的黨羽。因此,我們不難從他對歷代美迪奇家族的統治者看似熱情洋溢的贊頌后面,隱藏著的厭惡心情。他從談論科西莫·美迪奇的慷慨開始,贊揚他在財富和影響力方面無人能及。接著,他筆鋒一轉,說科西莫死時,城邦中沒有一個人不曾向科西莫借過一大筆錢。于是,科西莫以錢財恩惠騙取民心,攫取權力的邪惡居心便昭然若揭了。在講述科西莫的兒子皮耶羅·德·美迪奇時,他先說他“善良而值得尊敬”,但很快又說他為了追求榮譽舉辦了一系列比武大會和大型慶典活動。就在第7卷開頭,馬基雅維利已表明了對這種“以種種娛樂和饋贈來取悅公眾”的方式的不齒,以及它對自由的危害。到敘述洛倫佐·美迪奇時,他幾乎不加掩飾地表達了自己的厭惡和憎恨。他宣稱,到這個階段,美迪奇家族的財富和慷慨已經如此成功地腐化了民眾,公眾對推翻美迪奇的專制的言論充耳不聞,其結果是,在佛羅倫薩,政治自由不再為人所知了。
我們不能把馬基雅維利的歷史觀點漫畫化。他清楚地意識到,就像政策一樣,判斷從來不是那么確實可靠,他在《論李維》中說:“我們從來不知道過去的全部真相。”然而,他找不到更好的向導,他盡力提出一個對歷史變化的系統解釋。在《佛羅倫薩史》中,這種解釋以對政治心理學、社會沖突和黨爭形式、政治德能的條件、政治命運的軌跡的泛論的形式表達出來。在《論李維》中,它又以對著名的古代歷史家波里比阿的政體循環(huán)理論的評論的更普遍的形式出現。波里比阿的政體循環(huán)理論認為,君主制會演變?yōu)橘灾髡w;貴族政體會蛻變?yōu)楣杨^政體;民主政體則容易墮落為無政府狀態(tài)。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人性的脆弱(尤其是在社會集團中表現得更為突出)和無止境的世代交替。馬基雅維利贊同波里比阿的觀點,指出這就是所有共和國注定要經歷的循環(huán)。
盡管佛羅倫薩長期戰(zhàn)爭和黨爭造成的政治動蕩使佛羅倫薩人渴望和平,認為“只要有一個好政府,我們的城邦就可以享有較好的命運”,“在法律的良好影響下,這些可取的目標是完全可以達到的”。[40]意大利嚴酷的政治環(huán)境和人民的愿望使馬基雅維利非常現實地思考政體問題,他并不以政體的優(yōu)劣作為自己的政治論文和歷史著作的中心主題,他的眼光始終盯著意大利的統一和強大。他像布魯尼一樣,頌揚共和美德的優(yōu)越,但是廣泛的歷史經驗告誡他,共和政體是所有政體中最不穩(wěn)定的,而要實現他的政治理想,穩(wěn)定的政體至關重要。這是從佛羅倫薩和羅馬歷史得到的重要教訓,而且馬基雅維利為君王提供的建議正是以這樣的政治困境為基礎的。
馬基雅維利是一位偉大的人文主義者和愛國者,在其退隱之后的十多年中寫作了大量作品,有對后世影響深遠的政治論著,包括《君主論》《論李維》和《論戰(zhàn)爭藝術》等,也有杰出的歷史著作《佛羅倫薩史》,還有喜劇、小說和詩歌等文學創(chuàng)作。如果說他的政治論著是試圖通過總結古代歷史和當代經驗來得出一般政治原則,并由此開創(chuàng)了西方近代以權力為基礎的政治思想的先河,那么,他的歷史著作則是把歷史作為分析現實政治的方法和工具,從而確立了一種風格,或準確地說是在修昔底德、波里比阿和塔西陀的傳統中復興了一種風格,即分析的政治史風格,所以他在史學上的貢獻也是開創(chuàng)性的。馬基雅維利的政治學、愛國主義和歷史寫作在他的意大利解放和統一計劃中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共同造成馬基雅維利思想的非現實性和預言性。“他的計劃對他的朋友圭查迪尼來說似乎是可笑的,并且確實在16世紀初年就已經消失無蹤了。當然,馬基雅維利對意大利統一的呼喚,他的理想主義,甚至是天真質樸在意大利復興運動時期的浪漫民族主義中找到了歸屬。”[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