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與社會
- 樓勁主編
- 617字
- 2021-01-06 19:15:47
《忠義傳》
在進行論述之前,需要談論一下我們的史料來源。這里討論的忠義典范生活在西晉和東晉時期。然而,《晉書》編纂完成于648年,即完成于唐代初期(618—906)。因此,它將其記錄的事件至少推遲了250年。《晉書》由唐太宗(626—649年在位)最值得信賴的兩位大臣房玄齡(578—648)和褚遂良(596—658)領銜、二十二位學者共同編纂完成。[10]邁克爾·羅杰斯先生恰如其分地指出,尤其是在記載十六國的《載記》中,《晉書》編纂者插入了一些旨在建議唐太宗該如何行事的政治信息。[11]然而,有兩個事實意味著史料的基本可靠。首先,它在短短兩年內便編纂完成,編纂者還擔任其他實質性官職,他們很少有寶貴的時間來推敲考證他們所用到的史料來源。其次,《晉書》是在民間私修晉史的基礎上編刪排比而成的。[12]諸如,臧榮緒(415—488)的《晉書》是這些史書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唐修《晉書》的藍本。它涵蓋了西晉和東晉的歷史,包括了紀、錄、志、傳,總計110卷。而東晉的歷史主要取自王隱、虞預、朱鳳三家的私修晉史。[13]因此,唐修《晉書》中的許多史料都取材于諸家晉史對史實的描述。在這一點上,足以說明,《晉書》讓我們對南朝史家如何定義忠義有了一個大致準確的了解。
中世紀早期折射出這樣一個現實,即忠排在孝之后,位居第二位。需要指出,《晉書·忠義傳》是歷代正史中第一部集中體現忠臣效主的集體傳記。早期王朝的正史大多專門為孝子直臣或清官廉吏立傳,但沒有一個章節專門明確講述忠貞的特性。所以,《晉書·忠義傳》是一個很大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