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與社會
- 樓勁主編
- 2579字
- 2021-01-06 19:15:39
五 余論
釀成中平六年的政治動亂,不僅中樞最高官員大將軍何進要負責任,世族代表人物袁紹也難辭其咎,董卓只是妄想收拾爛攤子而越搞越亂罷了。正史中對何進的批評性論調并不完全符合事實,也不完全公平。外戚與宦官的拉鋸戰在中平六年出現玉石俱焚的轉折,和何進、何氏的根基軟弱不無關系。以往東漢皇帝保持和世族聯姻,因此外戚根基強大,雖有“跋扈將軍”如梁冀者,卻未再出現一個“王莽”,雖然數次由太后立天子,但沒有廢過一個皇帝,太后和外戚掌權都有理由,時而天子可以借助宦官制裁外戚,打擊世族,為皇權伸張扳回一局,而即使有黨錮,皇權與世族的微弱平衡基本保持著。世族人士以外戚身份掌權比較有利,已經讓家族利益最大化,不必冒篡逆風險成眾矢之的。皇權在外戚劫持下是虛弱的,但卻不是致命的,[73]皇權可以和宦官互助,但世族外戚不容宦官及其寒門黨羽得勢。漢靈帝想鞏固皇權,避免再出現世族外戚,把宦官、外戚都變成聽話的爪牙,但不能控制整個強大的世族集團,但其權力格局安排事與愿違。他一死,中平政局呈現了兩個失衡點,就是軟弱孤立的寒門外戚首度出現,并成為中樞權力鏈條的薄弱環節,以及世族代表袁氏企圖向皇權和宦官勢力曲線反攻。寒門外戚無論與宦官還是世族都存在潛在矛盾,很難掌握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高難度平衡點,即使一時得勢也要面對未來成年皇帝的對立。袁紹的積極推動,最終導致外戚與宦官的玉石俱焚,體現了皇權與世族關系的最終失衡。但董卓的偶然入局卻使世族失去漁翁得利作贏家的機會。由于黃巾起義和平羌兵亂的影響,地方軍事權力抬頭,地方和中央的權力關系有所失衡,形成了一個“火藥桶”,入京前董卓的專橫就是例證,[74]何進也不得不重視這些地方軍事力量。靈帝設置州牧就是企圖有所矯正,但一開始以宗親居多的州牧就各懷心腹,圖謀自立自保。袁紹通過發起討董,徹底引爆了這個“火藥桶”。黃巾起義沒有能推翻東漢王朝,可是外戚將軍和地方軍閥卻借鎮壓脫穎而出。袁紹作為世族領袖級人物對瓦解東漢起了不小的客觀消極作用。《后漢書·宦者列傳》記載張讓、趙忠等宦官跳河前向少帝和陳留王悲哭辭曰:“臣等殄滅,天下亂矣。惟陛下自愛!”[75]這倒也算接近事實。中平政亂,是東漢皇權和世族的兩敗俱傷。黃巾起義沉重打擊了東漢王朝,但袁紹利用何進這個薄弱的中樞權力環節,推動政爭破壞了中樞權力的運行。
[1]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卷五九,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2253頁。
[2] 《后漢書》卷六六,第2174頁。
[3] 《后漢書》卷六九,2246頁。
[4] 《后漢書》卷六九,2246頁。
[5] 《后漢書》卷八,第348頁。
[6] 《后漢書》卷四三,第1472頁。
[7] 《后漢書》卷五七,第1852頁。
[8] 《后漢書》卷五七,第1852頁。
[9] 《后漢書》卷五七,第1852頁。
[10] 《后漢書》卷八,第333頁。
[11] 《后漢書》卷八,第341頁。
[12] 《后漢書》卷八,第341頁。
[13] (東晉)袁宏:《后漢紀》卷二四,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472頁。
[14]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五九,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1890頁。
[15] 《后漢書》卷六九,第2246頁。
[16] 《后漢紀》卷二五,第494頁。
[17] 《后漢書》卷一〇,中華書局1971年版,第321頁。
[18] 《后漢書》卷五三,第1753頁。
[19] 《后漢書》卷三五,第1208頁。
[20] 《資治通鑒》卷五九,第1894頁。
[21] 《后漢書》卷七四,第2374頁。
[22] 《資治通鑒》卷五九,第1893頁。
[23] 《資治通鑒》卷五九,第1894頁。
[24] 《資治通鑒》卷五九,第1894頁。
[25] 《資治通鑒》卷五九,第1894頁。
[26] 《后漢紀》卷二五,第494頁。
[27] 《資治通鑒》卷五九,第1894頁。
[28] 《資治通鑒》卷五九,第1895頁。
[29] 東漢皇帝多短命,太過可疑,和宮廷斗爭不無關系,但只有少數如沖帝留下了明確的毒害記錄,從靈帝的家庭關系和權力斗爭看,靈帝有可能改立陳留王為太子,由董太后和蹇碩來監護,而何太后為防止這一可能性發生而毒死靈帝,隨后何進再來殺蹇碩和董太后,這種可能性于情于理都有可能,但是沒有直接證據留下,僅屬推測。
[30] 《后漢紀》卷二五,第494頁。
[31] 《后漢紀》卷二五,第495頁。
[32] 《后漢紀》卷二五,第495頁。
[33] 《后漢書》卷一〇,第449頁。
[34] 《后漢書》卷一〇,第450頁。
[35] 《后漢紀》卷二五,第495頁。
[36] 《資治通鑒》卷五九,第1899頁。
[37] 《后漢紀》卷二五,第495頁。
[38] 《后漢書》卷六九,第2252頁。
[39] 《資治通鑒》卷五九,第1899頁。
[40] 《資治通鑒》卷五九,第1899頁。
[41] 《資治通鑒》卷五九,第1899頁。
[42] 《資治通鑒》卷五九,第1899頁。
[43] 《后漢紀》卷二五,第495頁。
[44] 《后漢紀》卷二五,第496頁。
[45] 《后漢書》卷五九,第2251頁。
[46] 《資治通鑒》卷五九,第1900頁。
[47] 《資治通鑒》卷五九,第1896頁。
[48] 《資治通鑒》卷五九,第1894頁。
[49] 《資治通鑒》卷五九,第1896頁。
[50] 《資治通鑒》卷五九,第1898頁。
[51] 《后漢書》卷六九,第2250頁。
[52] 《后漢書》卷六九,第2323頁。
[53] 《后漢書》卷六九,第2323頁。
[54] 《后漢紀》卷二五,第497頁。
[55] 《資治通鑒》卷五九,第1896頁。
[56] 《后漢書》卷六九,第2252頁。
[57] 《后漢紀》卷二四,第464頁。
[58] 《后漢書》卷七四,第2373頁。
[59] 《后漢書》卷七八,第2534頁。
[60] 《資治通鑒》卷五九,第1890頁。
[61] 《資治通鑒》卷五九,第1890頁。
[62] 《資治通鑒》卷五九,第1891頁。
[63] 《后漢書》卷六九,第2252頁。
[64] 《后漢書》卷七四,第2374頁。
[65] 《后漢紀》卷二五,第497頁。
[66] 《后漢書》卷七四,第2374頁。
[67] 《后漢紀》卷二五,第497頁。
[68] 《后漢書》卷七五,第2438頁。
[69] 《資治通鑒》卷五九,第1907頁。
[70] 《資治通鑒》卷五九,第1907頁。
[71] 《后漢書》卷七四,第2376頁。
[72] 《后漢書》卷四五,第1523頁。
[73] 世族對國家權力的劫奪,對于個別皇帝而言是致命的,但是對皇權而言并沒有造成終結。
[74] 董卓在靈帝朝已經成為擁兵自重的軍閥,不肯入京:“初,靈帝征董卓為少府,卓上書言:‘所將湟中義從及秦、胡兵皆詣臣言:“牢直不畢,稟賜斷絕,妻子饑凍。”率挽臣車,使不得行。羌、胡敝腸狗態,臣不能禁止,輒將順安慰。增異復上。’朝廷不能制。及帝寢疾,璽書拜卓并州牧,今以兵屬皇甫嵩。卓復上書言:‘臣誤蒙天恩,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彌久,戀臣畜養之恩,為臣奮一旦之命,乞將之北州,效力邊捶。’……(嵩)乃上書以聞。帝以讓卓。卓亦不奉詔,駐兵河東以觀時變。”見《資治通鑒》卷五九,第1897頁。
[75] 《后漢書》卷七八,第2537頁。正史記載何進部屬和袁術殺入皇宮后,張讓、趙忠等大宦官劫持天子、太后、陳留王和官屬人員等出逃。但是此事的歷史真相也可有兩種解釋,一是宦官“劫”即“劫持”,二是天子、太后、陳留王和官屬等人跟隨宦官,或者說由宦官保護下出逃。其實都存在發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