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語音學報(第11輯)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主辦
- 1183字
- 2021-01-06 19:11:16
4.討論與結論
如前所述,感知實驗研究結果顯示,“長/短a+元音韻尾”范疇化程度最高,“長/短a+鼻音韻尾”次之,“長/短a+塞音韻尾”最低,我們可以從中分析其不同范疇化程度背后的聲學線索。
(1)“長/短a+元音韻尾”組有共振峰和時長占比兩種聲學線索的變化,其范疇化水平很高。在/ai/過渡到/aai/的感知實驗中,1—6的樣本80%以上被識別為/ai/,9—11的樣本80%以上被識別為/aai/;在/aai/過渡到/ai/的感知實驗中,1—3的樣本80%以上被識別為/aai/,7—11的樣本80%以上被識別為/ai/,可以看出,識別率在相應的邊界位置附近發生了突變,區分正確率也在此位置發生突變。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對該組過渡樣本合成的處理是將其時長和共振峰同時變化,其中a在音節總時長占比的變化范圍為40%—60%,a的共振峰F1變化范圍為820—880Hz,F2為1706—1450Hz,我們在預測試中已經證明了單獨過渡時長,被試無法將母本聽辨為目標音,但這不能說明時長完全沒有作用,共振峰和時長兩個因素難以剝離開來進行討論。
(2)“長/短a+鼻音韻尾”組只有時長占比一種聲學線索的變化,感知實驗也顯示出來較高的范疇化水平。在/am/過渡到/aam/的感知實驗中,1—5的樣本80%以上被識別為/am/,9—11的樣本80%以上被識別為/aam/;在/aam/過渡到/am/的感知實驗中,1—5的樣本80%以上被識別為/aam/,8—11的樣本80%以上被識別為/am/,可以看出識別率在相應邊界位置附近發生了較大變化,區分正確率也在此位置發生相應的變化。該組長短元音a在音節總時長占比的變化范圍為33%—67%,大于(1)組的變化范圍。此外,該組長短元音的F1雖然存在顯著差異,但是長短元音僅僅調節時長占比就能被識別為目標音,可以初步認為F1沒有對感知長短元音做出貢獻。
(3)“長/短a+塞音韻尾”組有時長占比和音節總長的變化,感知實驗結果沒有顯示出明顯的范疇化特征,只有第1—2個樣本、第10—11個樣本被識別為母本和目標樣本的比率超過80%,其邊界寬度很寬。a在音節總時長占比變化范圍為37%—53%,在韻母時長占比變化范圍為46%—63%,可以認為小于(1)、(2)組的變化范圍,音節總長的變化范圍為178—243毫秒,可以看出由于塞音韻時長本來就短,差異小,從而造成感知上的困難。
總的來說,“長/短a+元音韻尾”組的感知范疇化程度最高,主要靠共振峰和時長占比兩種聲學線索,這兩種線索尚難以分開討論其影響大小;“長/短a+鼻音韻尾”組的感知范疇化程度較高,靠時長占比的調節,其時長占比變化范圍最大;“長/短a+塞音韻尾”組的感知范疇化程度最低,靠時長占比和音節總長兩種變化,但是由于塞音本身時長短,變化范圍小,造成了感知這類長短元音組合的困難。
本文首先通過聲學分析發現了德宏傣語“長/短a+元音/鼻音/塞音韻尾”三類組合在時長、共振峰、音高上的特征;基于分析結果合成感知樣本,設計感知實驗,感知實驗結果表明“長/短a+元音/鼻音/塞音韻尾”三類組合范疇化感知程度依次降低,就其聲學線索變化情況進行了具體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