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國際話語權的構成要素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逐漸走上了國際舞臺。爭奪更多的國際話語權,不僅是中國應對少數西方國家主導國際秩序的一種訴求,更是中國維護國家正當利益及其在國際事務中承擔責任的迫切需要。據此,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做出了“創新對外宣傳方式方法,增強國際話語權”的決定。因此,解析國際話語權及其構成要素,則是我們在爭奪國際話語權過程中必須面對的重要理論問題。

國際話語權是在話語權的基礎上形成的。由前述內容可知,話語權有雙重含義:從字面來看,它指“話語權利”和“話語權力”——前者指發聲權利,后者指控制輿論的能力;從本質來看,話語背后所體現的是權力關系,因而話語權就是指“話語權力”。由話語權的定義可以得出:國際話語權也應該具有雙重內涵。從字面來看,國際話語權是指在國際社會中發聲的權利和決定輿論的權力。具體來說,它主要是指主權國家的官方機構或非官方組織、群體從國家利益出發,在國際社會中就國家事務和相關國際事務發表意見的權利。從本質層面來看,國際話語權就是指國際話語權力,包括國際事務(事件)定義權、國際規則制定權,以及對是非曲直的評議權和裁判權。[61]因此,在國際社會中,掌握了話語權就意味著在國際關系中取得優勢地位和贏得主導權,意味著可以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設置話語議題、制定話語規則,甚至可以否定其他表述和看法的合法性。

一套話語體系在國際社會中是否具有一定的威信并得到認同,即是否具有“話語權力”,主要取決于國家主體的實力與形象、話語體系本身的要素及其特點、話語體系的語境及其效果,以及話語傳播的方式和技巧。這幾個方面正是國際話語權的構成要素。

一 國家的實力與形象

國際話語權的話語施行者是主權國家的官方機構或非官方組織或群體,因此主權國家的實力及其展現出來的國家形象,是構成國際話語權的最基本要素。

國家的實力主要分為硬實力(hard power)和軟實力(soft power)兩個方面。美國學者約瑟夫·奈(Joseph Nye)認為,“硬實力是指通過懲罰的威脅或回報的承諾迫使他者去做本來他不想做的事情的能力”,“軟實力是通過讓他人做他人自己想做的事情而獲得預期結果的能力,這是一種通過吸引而非強迫獲得預期目標的能力”。[62]通俗地說,硬實力就是指在國際務中的強制性能力,往往指一個國家的顯性支配力,包括經濟力量、軍事力量和科技力量等方面;軟實力則是指隱性的支配力,是一個國家的無形影響力,主要通過價值觀的吸引力、文化的感染力和國民形象的親和力等表現出來。

在國際社會中,國家實力的強弱直接決定話語權的強弱。因此,要提升國際話語權,就要增強國家的實力,首先是硬實力。強大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和科技實力是獲取話語權必備的物質基礎。綜觀20世紀的世界歷史,影響國際關系格局變化的根本因素,就是國家的實力,其中硬實力始終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國家間的競爭主要圍繞著軍事力量、經濟力量等硬實力展開;“冷戰”時期,國際競爭主要體現在經濟、科技等硬實力競爭上;“冷戰”時期結束后,國與國之間的競爭發生了變化:除了硬實力外,軟實力也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一部分。可見,強大的硬實力是增強國際話語權的最基本的條件。以歐美為主體的西方國家之所以在國際社會中占據著主流和強勢地位,甚至擁有話語霸權,其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他們的經濟、軍事、科技等硬實力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因此,硬實力強,則話語權就可能強。擁有強大的硬實力從而在國際社會中具有一定影響的主權國家所發出的聲音,其他國家不得不聽。

國際話語權的強弱與硬實力密切相關,但并非總是如影相隨。“冷戰”時期結束以后,軟實力與硬實力共同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從而成為影響國際話語權的另一重要因素。不僅因為話語權本身就是軟實力的組成部分,而且還因為軟實力有著與硬實力不一樣的作用方式。與硬實力的強制性作用不同,軟實力強調與人們合作而不是強迫他們服從別國的意志。因此,在國際博弈中,雖然以經濟等為支撐的硬實力非常重要,但作為以柔性處理問題的力量,軟實力因具有影響、說服、同化、凝聚的功能,從而受到重視并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很長一段時期內,雖然經濟實力并不出眾,但是贏得了舉世矚目的話語權。比如,20世紀50年代,我們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國際社會所推崇,至今仍是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20世紀60年代,毛澤東同志提出的“三個世界劃分”理論至今仍被西方奉為國際政治的經典理論;20世紀70 年代,中國恢復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確立了在中美蘇“大三角”中的發言權。由此可見,硬實力的上升是增強國際話語權的一個積極因素,但國際話語權的提升并不僅取決于硬實力一個方面。不管人們意識到與否,軟實力作為綜合國力的一部分,對提升國際話語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并且隨著人們對其作用認識的加強,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如果說強大的硬實力因其強制性作用使得擁有這一實力的國家主體發出的聲音別國不得不聽的話,那么軟實力因為其自身釋放出來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則使得別國不能不聽。正是基于對這一問題的重視,黨的十七大創造性地提出了“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63]的戰略要求。

在國家軟實力中,國家形象尤為重要。良好的國家形象有助于主權國家在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美國政治學家布丁(Boulding,K.E.)認為,“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對自己的認知以及國際體系中其他行為體對它的認知的結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輸入和輸出產生的結果,是一個結構十分明確的信息資本”[64]。通俗地說,國家形象就是指“國家的內部要素與外顯形態的總和,是社會公眾通過一定中介形成的對一個國家的總體印象、認知、認同與評價,是社會公眾對國家的主觀認識,反映了社會公眾對一個國家的認同、喜好和支持的程度”[65]。正面的國家形象往往使人們以自愿、包容、悅納的方式對待該國及其民眾;反之,負面的國家形象則往往會使外界對該國及其民眾易于產生敵對性或排他性的印象。可見,國家形象不僅影響著本國的綜合國力,而且直接影響著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作用和影響,從而影響著本國的國際話語權。因此,國家的“一個必需而又重要的任務就是努力使別人心目中關于自己的社會地位的形象即使不超過,至少也要真實地代表實際情況”[66],尤其是在當今世界,國家形象已經成為國家間博弈的重要變量,“影響到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政治地位、經濟參與程度以及憑借自身實力在國際舞臺上縱橫捭闔的能力”[67]。基于這一認識,大多數國家越來越重視調整、完善或重塑國家形象,以提升本國的國際話語權,中國當然也不例外。

“國家形象對當代中國來說是最為根本的問題,假如把這個問題解決好了,那么許多其他困惑和難題都可以迎刃而解”[68],其中包括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問題。長期以來,由于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異、文化交流和國際傳播能力的制約,再加上國家之間利益的博弈,中國的國家形象在國際上總體評價不高,甚至還存在著嚴重歪曲中國形象的負面言論,如“中國威脅論”等。因此,從多方面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是中國長期追求的目標。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們在這方面意識的增強,中國在營造良好的國際形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僅就在美國所做的宣傳工作來看,無論是“中國文化節”亮相華盛頓,還是姚明在NBA,中國文化在美國所受到的歡迎是令人鼓舞和期待的。

二 話語體系的要素及其特點

在國際話語實踐中,話語施行者是以一定的話語體系為載體表達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并與話語對象進行交流的,因此,話語體系的要素及其特點也是構成國際話語權的要素之一。

由本章第一節內容可知,話語體系主要由概念體系、邏輯結構、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基本結論五個要素構成。概念體系是科學認識的結果,是對客觀事實的反映;邏輯結構是構成話語體系的一系列判斷的秩序,是貫穿話語體系內部的隱性結構,決定著話語體系的外在表達和效果;思維方式決定著話語主體思維的方向、路徑和結果,制約著人們的認識、觀念、行為及效果;價值觀念體現了話語實踐中話語雙方的利益與需求;基本結論是話語體系的主要構成部分,由概念組成并在實踐基礎上反映現實的最終結果。在國際話語實踐中,話語施行者所使用的概念是否科學,話語體系的邏輯結構是否嚴密,思維方式是否合理,價值觀念和基本結論是否能得到認同,直接影響著話語權的形成及其效果。

此外,上述話語體系本身的五個基本要素還凸顯了其真理性、價值性和實踐性的特點。這些特點也是國際話語權的構成要素。

真理性也就是思想的客觀性體現了客體對人的活動的制約性。思想的客觀性問題主要包含兩個基本層次:在其表層上,是指人們活動中所形成的概念、范疇、命題,以及由它們的邏輯聯結所構成的理論體系,即規定是否客觀地表述了對象的共性、本質、必然和規律的問題;在其深層上,則指由思維形式、思維范疇、思維規則、思維方法所構成的思維運動,即思維運演的邏輯是否描述了事物內在的運動規律的問題。[69]真理性問題是人類實踐的合乎規律性的理論保證,因而關系人類實踐的成敗。要取得實踐的成功,人們必須遵循事物的客觀規律性。由概念體系、邏輯結構、思維方式等要素構成的話語體系的真理性特點,即是指其概念體系和邏輯結構是否客觀地表述了對象的共性和本質,是否抓住了事物內在的規律,它直接決定了話語的效果乃至成敗。因此,話語主體在話語實踐中為了達到預期的效果,總是試圖在形成話語體系的過程中把握事物的內在本質及其客觀規律。話語體系的真理性問題體現了客體尺度的要求,表明客體對話語主體的制約性,因而人們必須以尊重客觀事物所固有的屬性和原則為前提來形成相應的話語體系。具體地說,人們總是要根據對信息的真理性認識,加以選擇,并創造特定的概念進行傳播。然而,選擇追求什么樣的真理,怎樣追求真理,如何對待真理,都與人們所要實現的目的密切相關,這就是話語體系的價值性特點。

人的實踐活動,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和需要而不斷進行選擇的過程,因而必然凝聚著人們的價值追求,話語活動也是如此。話語體系的形成、運用和不斷完善的過程充分體現了其價值性特點。在社會實踐中,人們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總要和自己之外的個體或群體進行溝通和交流。而為了實現有效的溝通和交流,人們需在對信息認識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符號、語詞等傳播方式,從而產生了最初的話語及話語體系。在具體的話語實踐中,人們為了滿足自己某方面的需求和利益,總會選擇和形成相應的話語體系;當在特定的話語情境中運用這一話語體系,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話語施行者會根據受話者的特點調整或選擇一種適合于對方的言說方式;根據話語效果,話語主體在具體的話語情境之后會不斷完善話語體系本身。總之,價值性特點體現了話語實踐中話語主體的利益訴求,話語主體的思維、思想和行動都以保證自己的需要和利益的滿足為根本尺度。在國際社會中也是如此。為了實現自己的利益,國家主體一方面要壯大自己的實力、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以爭奪國際話語權;另一方面,國家還要根據受話者的特點,選擇適合對方特點的話語表達方式和傳播技巧,以增強話語本身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除真理性和價值性之外,話語體系還具有實踐性特征。馬克思認為,“語言是一種實踐的、既為別人存在因而也為我自身而存在的、現實的意識”[70]。因此,作為社會交往方式的一種,話語體系也具有實踐性特征。首先,話語體系的產生源于實踐需要。無論是從話語體系的產生歷史來看,還是從特定話語體系的形成來看,話語體系都是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為了傳遞信息的需要而產生的,并且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完善。在人類社會早期,由于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人們在長期的采集、狩獵等生產實踐中,為了便于彼此之間傳遞信息,逐漸形成了語言、文字等簡單的話語形式;隨著實踐的發展,人們也會不斷發展和完善話語及話語體系。對于特定的話語體系來說,它也是基于人們交往、宣傳等實踐需要而產生、發展和完善的。另外,任何話語體系都是在實踐中得到檢驗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檢驗話語體系的科學性和價值性的標準。在一定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的影響下,話語體系中的概念體系是否科學、邏輯結構是否嚴密、基本結論是否正確,包括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本身的優劣與否,都需要通過實踐來檢驗。人們總是在不斷接受實踐檢驗的過程中完善相應的話語體系。

話語體系的要素及其特點是國際話語權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們科學與否也會直接影響國際話語權的形成及其效果。當今美國之所以擁有強大的話語權,除了超強的實力外,還因為其話語的創新性和邏輯性。由于類似的原因,在某些領域或某些問題上,甚至一些實力較小的國家也會擁有較強的話語權。例如,在國際氣候變化問題上北歐國家甚至比許多大國更加理直氣壯。這些現象說明,話語權的強弱對實力以外的其他因素,尤其是作為交際載體的話語體系的依賴性。因此,完善話語體系的各個要素,以提升話語質量,是爭奪國際話語權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話語質量的提高,除了與話語體系本身的要素及其特點有關之外,還與和話語體系相關的其他因素有關,這就是話語體系所處的語境及其效果。

三 話語體系的語境及其效果

話語體系總是發生在特定的語境中并產生相應的效果的,因此與話語體系相關的語境及其效果也是構成國際話語權的重要部分。在國際話語實踐中,發話者如何恰當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受話者如何準確地理解對方的意思,以及話語活動將產生怎樣的效果,主要依賴于他們在對話時對所處語境的認識和掌握。

話語體系的語境(context)就是話語環境,即話語交際的具體環境。中國學者陳望道先生認為,語境的構成因素與政治立場、世界觀、實踐經驗、自然社會知識、見解識力、邏輯因明、語言文字、讀聽者的理解力和感受力等有關,可將之概括為“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時”“何如”六個方面。[71]后來,熊學亮教授將這六個因素分為兩個大的方面,即語言語境和非語言語境。語言語境是指對話雙方對語音、詞匯、語法知識和語言上下文的了解和掌握;非語言語境指話語實踐發生時的實際情況(包括時機、場合等)和話語參與者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以及文化、社會和政治背景等方面。中國學者對語境的理解與西方學者的觀點基本一致。例如,荷蘭語言學家馮·戴伊克認為,語境由語言環境(上下文)、發生言語行為時的實際情況、參與者的文化社會和政治背景構成。[72] 由此可見,在話語交往過程中,發話者不僅要就相關的話語內容和受話者的文化等背景,選擇合適的語音、詞匯、語法知識、表達方式,以及表達手段等語言語境,還要選擇合適的時間和場合等非語言環境。恰當的語境不僅有助于發話者有效地表述自己的觀點,而且有助于吸引受話者,幫助他們確定指稱、消除含糊以更好地理解話語,從而達到理想的話語效果。

基于語境在話語交際中的重要作用,在國際范圍內,話語交際也要注意語境問題。由于不同國家的人不僅在語言習慣、文化、社會和政治背景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而且還有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區別,因而在爭奪國際話語權的話語活動中尤其要注重選擇恰當的語境。近年來,雖然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的文化交流、交融的趨勢不斷加大,但是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等方面所凸顯的問題依然存在。因此,在尊重和理解他國文化、社會和政治等背景的基礎上,在特定的時間和場合,選擇合適的話語內容、表述方式和表達手段,對于提升本國話語權來說非常重要,否則不僅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由于誤解會適得其反。正如萊斯特·皮爾遜(Lester Pearson)早在20世紀50年代所說的,人類正進入“一個不同文明必須學會在和平交往中共同生活的時代,相互學習,研究彼此的歷史理想、藝術和文化,豐富彼此的生活。否則,在這個擁擠不堪的窄小世界里,便會出現誤解、緊張、沖突和災難”[73]

對于中國來說,要提升國際話語權,在語境方面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比如說,在表述方式上,由于中西文化的巨大差異,特別是意識形態方面的根本分歧,西方人總是帶著“有色眼鏡”看待中國,具有明顯的偏見。中國要提升話語權首先必須轉換話語方式,用世界聽得懂的話語使西方人明白真相。另外,針對不同的話語對象,根據他們不同的需求選擇合適的話語內容。可在這方面,我們以前做得還不夠。例如,當我們向古巴客人介紹中國美麗的山水風光時,古巴人卻更想了解中國人是怎么生活的、怎么養活這么多人口的;當我們向拉美國家介紹我們的和平外交政策時,他們卻更想了解我們是如何實施對外開放政策、如何引進外資、如何發展經濟特區的。[74]類似的問題很多。可見,針對特定的對象,我們之前沒有注意選擇相應的信息進行傳遞,這是話語傳播實踐中的大忌。我們說的話,人家連聽的興趣都沒有,怎么談得上掌握話語的主動權?

不同的語境,會產生不同的話語效果。話語效果也是國際話語權的組成部分。話語效果又稱話語反饋,是指話語所表達的立場、觀點和主張等獲得的某種結果。[75]話語效果一般有兩種表現:一種是話語沒有得到任何實際上的反應,沒有取得任何效果;另一種是話語在某種程度上被關注或得到相應互動,從而取得一定的效果。前者涉及話語權實現的可能性,后者則涉及話語權的強弱。從話語反饋的結果可以看出:沒有得到任何實際反應的話語,就說明沒有掌握任何話語權,雖然聲音是發出去了,但是沒有產生任何影響力;得到一定反應的話語不管其程度是強還是弱,都說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并爭得相應的話語權。因此,話語所反映出來的實際效果是各國在話語交際中爭奪話語權的過程,更是檢驗話語體系的過程。根據話語效果,要么繼續原來的話語體系,要么調整,或者徹底改變之。

在語境之外,影響話語效果并且是國際話語權的有機構成部分的,還有話語傳播的方式和技巧。

四 話語傳播的方式和技巧

任何話語權的實現都需要憑借一定的載體或平臺將話語傳播出去,這就是話語傳播的方式,即話語平臺。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話語平臺日益增多,國際話語權的爭奪在現代社會中有多種平臺可以利用。

中國學者梁凱音以國際視野,將話語平臺分為公眾媒介(傳播媒體、出版物、互聯網)、國際會議(政府間的國際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的活動)、國際交流合作和援助計劃、官方互訪活動、民意機構(議會)、民間特別活動六種形式。[76]這些平臺都是各國爭奪話語權的重要渠道。能否靈活地掌控和運用這些話語平臺,會直接影響各國話語權的獲取。

就美國來說,它之所以在國際上擁有超強的話語權甚至是話語霸權,與其對媒體等話語平臺的重視不無關系。眾所周知,話語傳播的方式雖然很多,但大眾媒體因為便捷等優勢一直是主要渠道。在大眾傳媒中,若國際的信息傳媒資源分配不均會直接導致國際話語權的失衡。美國的話語霸權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大眾傳媒在世界上一直處于絕對主導地位。據統計,美國控制了全球90%的新聞和75%的電視節目的生產和制作。美聯社遍布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媒體訂戶達到2萬家,每天有15億人會接觸到它所發布的新聞,《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時代》《新聞周刊》是全球影響最大的報刊。另外,CNN是覆蓋世界100多個國家的電視臺直播網站。[77]

當然,在國際社會中要贏得話語權,只有強大的傳播平臺還不夠,還要掌握靈活的傳播技巧。傳播技巧就是有效熟練地靈活運用傳播原理、知識和技術所表現出來的具體而又特殊的傳播技能或方法,它由結構形式、表達方式、修辭手法和各種符號有機組合而成。[78]它既可以美化與包裝傳播內容,也可以繞開傳播障礙,使傳播者靈活、巧妙地將信息送入受眾的感官,深入他們的大腦,從而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因此,國際話語的傳播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也必須學會掌握并靈活地運用各種傳播技巧。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在話語實踐中不斷總結,將當代傳播學中通用的傳播技巧和國際話語自身的特點有機地結合起來。具體地說,就是在話語互動過程中,圍繞話語內容,針對受話者的不同特點和要求,不僅要靈活地運用傳播學中的組構技巧、論證技巧、鼓動技巧、傳遞技巧等,還要就國際話語中由于語言和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的差異轉換表達方式。就語言差異這一方面來看,對于中國而言,我們若想在國際社會爭奪話語權必須首先要克服這一障礙。針對此問題,美國學者艾凱特(Aikate)曾指出,許多中國媒體的稿件并不適合英語傳播,因為“中國媒體英文稿件的中式英語現象比較普遍,讀者對許多‘特色’表述難以理解,而且中英文稿件報道的角度有著很大的差別……” [79]因此,如果做不到對“中國故事”進行“國際表達”,國際社會就難以理解和接受,就更不用說爭奪話語權了。

作為國際話語權的組成部分,話語傳播的方式和技巧會直接影響其效果乃至成敗。因此,在話語傳播的過程中,就傳播方式來看,我們既要與時俱進地靈活運用最新的傳播方式,也要將之與傳統的傳播方式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傳統方式的優勢,做到各種平臺互相補充、協調發展;既要重視國家層面的傳播平臺,也要重視民間組織、智庫,乃至民眾個人等傳播渠道,將國家層面的主導性傳播和各層次的非官方傳播平臺有機地結合,發揮各自特長。在傳播技巧方面,既要重視國際話語自身的特點,又要遵循當代傳播學的基本原理;既要靈活運用各種傳播技巧,又要注意各種技巧內部的結構形式、表達方式、修辭手法和各種符號等要素的有機結合。總之,靈活掌控和運用多種話語平臺和傳播技巧,是有效爭奪國際話語權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湘潭市| 斗六市| 休宁县| 江孜县| 视频| 翁牛特旗| 黄陵县| 东乡| 屏东市| 泾川县| 察隅县| 连州市| 双牌县| 石首市| 墨玉县| 启东市| 突泉县| 阿图什市| 深州市| 新巴尔虎左旗| 邵东县| 垦利县| 钟祥市| 冷水江市| 佳木斯市| 平江县| 绥德县| 武穴市| 黄浦区| 尉氏县| 大同市| 陇南市| 丰顺县| 山阳县| 巴彦淖尔市| 二手房| 河池市| 五原县| 昆山市| 长泰县| 广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