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穩增長、調結構的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研究
- 郭杰等
- 1624字
- 2021-01-05 15:57:40
序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都在以較高的增長速度保持經濟的增長,尤其是1990年以后的近20年間,半數年份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都保持在10%以上,盡管期間遭遇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經濟增長速度曾一度有所下滑,但1998年和1999年這兩年的經濟增長率仍然是在接近8%。在這樣的增長背景下,中國公眾似乎也已習慣了必須保持經濟高速增長的慣性思維。但是,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使得中國的經濟增長受到嚴峻挑戰,能否繼續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就成為一個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而且30多年來中國經濟總體上都是在高速增長的軌道上行駛,那種重數量、重速度的發展理念和行為模式,又使得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長期積累下來的經濟中的結構性問題,在金融危機后顯得更加突出。另外,為應對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而采取的積極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措施,也使得危機之后中國面臨著一定的通脹壓力。因此,穩增長、調結構、控通脹的問題就成為國際金融危機后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對于如何運用宏觀經濟政策來穩定增長、調整結構、控制通脹,以及如何處理好多重經濟目標之間的關系,學術界開展了廣泛和熱烈的討論。作為國家社科基金公開招標的重大轉重點項目:處理“穩增長、調結構與管理好通脹預期關系”中的中國財政政策及財政管理模式研究(批準號:11AZD004)課題組,全體成員在項目負責人的主持下,圍繞這一主題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探討,形成了一些有價值的成果。這些成果的一部分曾借助于中國人民大學的宏觀經濟論壇平臺向社會公開發布,還有一部分通過內參報送相關決策機構,或者借助一些學術刊物予以刊發。在本課題的結項過程中,課題組根據項目調整后的研究主題“處理穩增長、調結構關系中的中國財政政策研究”,將以上有關成果進行綜合整理編輯,并做出了適當的補充修改,作為項目的最終研究成果,提交有關部門予以審核。經過評審后被批準順利結項。
盡管課題的研究早就已經告一段落,現在的經濟形勢和中國經濟工作的重點也已經發生變化。但我們認為,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就中國經濟的實際情況來看,如何處理好經濟增長速度和經濟結構調整之間的關系,以保證在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的前提下進行結構調整,將依然會是今后很長時期中的一個重要主題。而作為在當時特定的宏觀經濟背景下,對如何好處理穩增長、調結構、控通脹這三者關系問題的專題探索,本課題研究得出的一個最基本結論是:多重宏觀經濟目標下,以結構調整為中心是中國經濟穩定可持續增長得以保證的首要選擇。這個結論與后來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的邏輯思路是基本相符合的。除此之外,在本課題的研究中,課題組還得出其他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研究結論。因此,我們認為,還是有必要通過出版本書,以全面展示我們當年的研究成果的全貌。
在將課題的部分研究成果編輯成本書并申請出版之際,為了把本課題當年的研究成果客觀真實地呈現給讀者,我們只是對那些研究成果進行了選編,而沒有再對具體內容做任何的修改和補充。并且在選編時,盡量地將那些沒有在報紙雜志公開發表過的研究成果收錄了進來,但考慮到本書主題的需要,書中也收錄了一些已經發表過的研究成果。按照本書篇章的順序,作者分別為:總論,郭杰、于澤、張杰、范志勇;第一章,郭杰、楊杰;第二章,范志勇、毛學峰;第三章,張杰、劉元春;第四章,郭杰、郭琦;第五章,張杰;第六章,陳彥斌、陳小亮、陳偉澤;第七章,王孝松、李強;第八章,陳彥斌、姚一旻。作為項目負責人,我代表課題組向上述作者付出的努力和辛苦表示衷心感謝!
本課題的研究2014年就已完成,因此,本書的內容基本都是2012年、2013年的研究成果。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年的有些研究結論或許與現在的經濟情況不一定完全契合,甚至會有相背離的地方。還有本書中所涉及的實證研究的內容,其使用的數據也基本都是2012年以前的數據。但為了讓本課題組當時研究的真實情況能更客觀地呈現在讀者面前,本書進行編輯時并沒有對這些問題進行修改。請讀者給予理解和諒解。
郭杰
2018年1月16日于中國人民大學明德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