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詩鏡像中的絲綢之路
- 石云濤
- 3068字
- 2021-01-05 16:22:48
一 關隴道和隴右道
從唐朝都城長安出發西行,經過今甘肅、青海、寧夏至新疆,再越蔥嶺經中亞通往西亞,而后通向中東及東歐地區的通道,所經之地多沙漠地區,沙漠中有適于人類生存的綠洲,彼此構成交通和交往的通道,故被稱為沙漠綠洲之路。這條道路大體上以敦煌和蔥嶺為界,可以分為東、中、西三段。東段指從長安到敦煌的道路,中段即西域道,大體在新疆境內,以塔克拉瑪干沙漠為界分為南北兩道;西段即越過蔥嶺通向西方的道路。
東段道路又分為兩段,一是從長安至武威,即關隴道或隴右道;二是從武威到敦煌,即河西走廊,本章考察唐詩中涉及關隴道的作品。長安與武威之間的道路錯綜復雜,主要有南北兩路。南路大體走向是長安→咸陽→扶風府(今陜西鳳翔)→隴州汧源縣(今陜西隴縣)→越隴山西南行,經今甘肅清水縣至秦州(今甘肅天水)西行,經伏羌縣(今甘肅甘谷)→渭州襄武縣(今甘肅隴西)→渭源縣→臨州(今甘肅臨洮),北上至蘭州(今甘肅蘭州市),由莊浪河北上,經廣武縣(今甘肅永登)→涼州昌松縣(今甘肅古浪),至姑臧縣(涼州治所,今甘肅武威)與北路合。北路從長安出發,經奉天(今陜西乾縣)→邠州(陜西彬縣)→涇州(今甘肅涇川)→平涼彈箏峽(今甘肅平涼),轉而向北,經原州(今寧夏固原)至石門關,由此向西,經會州(今甘肅靖遠),自烏蘭關渡黃河,西北行至涼州姑臧,與南路合。
唐初從長安到敦煌的道路屬關內道和隴右道。關內道于貞觀元年(627)置,為十道之一,在古雍州地理范圍,初轄27州,135縣,兼治單于安北都護府,轄地跨今陜西秦嶺以北、寧夏賀蘭山以東以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以西,陰山與狼山以南的河套地區。開元二十一年(733)將關內道長安附近地方分出,設京畿道。始設關內道采訪使,以京官遙領。乾元元年(758)改為觀察處置使。關內、京畿二道同治長安。關內道屬貞觀十道、開元十五道之一,領隴、涇、原、寧、慶、鄜、坊、丹、延、靈、威、會、鹽、夏、綏、銀、宥、勝、豐十九州和安北、單于二都護府。隴右道乃貞觀十道之一,貞觀元年“分隴坻以西為隴右道”,[1]包括今陜西關中地區、甘肅和青海各一部分,轄境跨今甘肅六盤山以西,青海湖以東和新疆東部。隴右道“東接秦州,西逾流沙,南連蜀及吐蕃,北界朔漠”。[2]轄二十一州府:秦州,治所在成紀縣,轄6縣;河州,治所在枹罕縣,轄3縣;渭州,治所在襄武縣,轄4縣;鄯州,治所在湟水縣,轄3縣;蘭州,治所在金城縣,轄2縣;臨州,治所在狄道縣,轄2縣;階州,治所在將利縣,轄3縣;洮州,治所在臨潭縣,轄1縣;岷州,治所在溢樂縣,轄3縣;廓州,治所在廣威縣,轄3縣;疊州,治所在合川縣,轄2縣;宕州,治所在懷道縣,轄2縣;涼州,治所在姑臧縣,轄5縣;沙州,治所在敦煌縣,轄敦煌、壽昌2縣;瓜州,治所在晉昌縣,轄2縣;甘州,治所在張掖縣,轄2縣;肅州,治所在酒泉縣,轄3縣;伊州,治所在伊吾縣,轄伊吾(今哈密)、柔遠(今沁城)、納職(今四堡)3縣。西州,治所在前庭縣,轄5縣;庭州,治所在金滿縣,轄金滿、蒲類(后庭縣)、輪臺3縣,寶應元年(762)增設西??h;安西都護府,治所在龜茲鎮。這種轄境萬里的局面是隨著唐朝勢力向西擴張逐步實現的。唐朝擊滅東突厥和西突厥,在其故地置羈縻府州,隴右道轄境擴大?!巴回?、回紇、黨項、吐谷渾之別部及龜茲、于闐、焉耆、疏勒、河西內屬諸胡、西域十六國隸隴右者,為府五十一,州百九十八?!?a id="w3">[3]
睿宗景云二年(711),因隴右疆域遼闊,管轄不便,將黃河以西地區析出,設河西道,置河西節度使,治所在涼州(今甘肅武威),本書有專章探討唐詩中的河西走廊與河西道,另論。河西道析出后之隴右道,最高軍政長官為隴右節度使,駐節鄯州(今青海樂都縣)。開元二年(714)首任節度大使為郭知運。隴右道領鄯、秦、河、渭、蘭、臨、武、洮、岷、廓、疊、宕12州,先后統臨洮、河源、積石、莫門、白水、安人、振武、威武、寧塞、鎮西、寧邊、威勝(宛秀)、金天、曜武、武寧、天成、振威等軍和綏和、平夷、合川守捉,駐軍75000人,馬10600匹,“備御吐蕃”。[4]繼郭知運之后任隴右節度使的有王君廓、張忠亮、蓋嘉運、皇甫唯明、王忠嗣、哥舒翰、王思禮等。開元二十一年(733)分全國為十五道,每道置采訪處置使,簡稱采訪使,隴右道采訪使治所在鄯州。以開元二十九年(741)時行政區劃為例,隴右道采訪使監察范圍包括武州,治將利縣(今甘肅武都);成州,治上祿縣(今甘肅禮縣);秦州,治成紀縣(今甘肅秦安);渭州,治襄武縣(今甘肅隴西);岷州,治溢樂縣(今甘肅岷縣);宕州,治懷道縣(今甘肅舟曲);疊州,治合川縣(今甘肅迭部);洮州,治臨潭縣(今甘肅臨潭);河州,治枹罕縣(今甘肅東鄉);蘭州,治金城縣(今甘肅蘭州);鄯州,治湟水縣(今青海樂都);廓州,治化城縣(今青海尖扎);涼州,治神烏縣(今甘肅武威);甘州,治張掖縣(今甘肅張掖);瓜州,治晉昌縣(今甘肅安西);沙州,治燉煌縣(今甘肅敦煌);伊州,治伊吾縣(今新疆哈密);西州,治高昌縣(今新疆吐魯番東南高昌故城);庭州,治金滿縣(今新疆吉木薩爾城);安西都護府,治龜茲鎮(今新疆庫車),所轄范圍為今新疆(除東部四州以外的全部)和今哈薩克斯坦大部、吉爾吉斯斯坦全部、塔吉克斯坦全部、烏茲別克斯坦大部、土庫曼斯坦東部和阿富汗東北部等。采訪使轄區為監察區,采訪使行檢查刑獄和監察州縣官吏之責。隴右道采訪使轄區大致與未析出河西道之隴右道相合。隴右道控扼絲路要道和西域,“遠夷則控西域胡戎之貢獻焉”[5]。唐前期隴右道經濟繁榮,道路通暢,開元、天寶時“中國強盛,自安遠門西盡唐境,凡萬二千里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通鑒胡注云:“長安城西面北來第一門曰安遠門,本隋之開遠門也。西盡唐境萬二千里,并西域內屬諸國言之。”[6]
安史之亂發生,隴右、河西駐軍內撤,轄區陸續為吐蕃占領,乾元元年(758)兩道皆廢。但作為地理區劃名稱,直至五代時仍被沿用。本章講的關隴道和隴右道乃景云二年置河西道后之關隴道和隴右道,這是絲綢之路自長安西行至河西走廊和西域的必經之地。這條道路從長安至武威,故又稱“長武線”。其干線從長安西向,經云陽縣(今陜西咸陽市涇陽縣云陽鎮)、栒邑縣(陜西咸陽市旬邑縣)、泥陽縣(甘肅慶陽市寧縣米橋鄉)、彭陽縣(甘肅慶陽市鎮原縣),至武威郡(甘肅武威市涼州區),行程約1200千米。除這條主干線,尚有兩條重要支線:一曰長安(長安、安定)干線,從長安西向,經過好畤縣(陜西咸陽市乾縣)、漆縣(陜西咸陽市彬縣)、安定縣(甘肅平涼市涇川縣),至安定郡(寧夏固原市原州區),約500千米,從安定郡至武威郡,約600千米;二曰長隴干線,從長安西向,經過好畤縣、漆縣、陳倉縣(陜西寶雞市陳倉區)、汧縣(陜西寶雞市千陽縣)、上邽縣(甘肅天水市清水縣)、冀縣(甘肅天水市甘谷縣)、襄武縣(甘肅定西市隴西縣),至隴西郡(甘肅定西市臨洮縣),行程約700千米。從隴西郡至武威郡,374千米。[7]
關隴地區早在漢代即成為一個地理單元,東漢初荊邯勸說隗囂云:“令漢帝釋關隴之憂,專精東伐,四分天下而有其三?!?a id="w8">[8]“關隴”作為一個地理概念和詩歌意象在唐詩中不斷出現,駱賓王《早秋出塞寄東臺詳正學士》詩云:“漢月明關隴,胡云聚塞垣?!?a id="w9">[9]李《夏日都門送司馬員外逸客孫員外佺北征》詩云:“坐聞關隴外,無復引弓兒?!?a id="w10">[10]無可《送田中丞使西戎》詩云:“朝元下赤墀,玉節使西夷。關隴風回首,河湟雪灑旗?!?a id="w11">[11]從這幾首詩可知,從長安出發,孫佺北征和田某西使途經之地都被稱為“關隴”。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關隴古道一直是中原連接西域、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陸上重要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