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發展對生產率的影響研究:基于企業視角的理論與實證
- 楊益均
- 2803字
- 2021-01-05 16:10:42
第三節 研究內容和方法
一 研究內容
本書沿著金融發展和生產率的理論和實證研究的方向,對相關文獻進行了較為全面和系統的綜述。在此基礎上,基于內生經濟增長理論模型和異質性企業貿易理論模型分別從企業技術進步、企業生產率分布和企業總體生產率三個方面,闡述了金融發展對生產率的作用機理,并利用中國工業企業的微觀大樣本數據和其他相關數據對作用機理和影響效果進行了相應的實證檢驗。本書共七章,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闡述了本書的選題背景與意義,重要概念說明,研究內容與框架,研究方法,以及本書可能存在的創新點。
第二章為相關文獻述評。本章首先介紹和梳理了不同理論下金融發展對生產率作用的經典文獻;其次在理論介紹基礎上系統地闡述了不同層面金融發展對生產率影響的實證研究;最后,為了給金融發展對生產率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切入點,本章梳理了企業視角下生產率研究的幾個重點,從而為企業視角下金融發展對生產率作用的機理分析和實證研究做相應的鋪墊。
第三章為中國金融發展過程中企業生產率變動的現實。本章基于相關數據從金融規模和金融效率兩個方面測算出中國30個省份地區的金融發展水平,并利用《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的數據分別采用LP方法和OP方法計算出企業全要素生產率,接著以此為基礎測算出各省份地區的企業總體生產率和企業生產率分布;最后從金融規模和金融效率兩個方面初步分析金融發展與生產率各個方面的關系。
第四章為金融發展與企業技術進步。本章首先在Howitt和Aghion(1998)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分析框架中引入金融體系提供融資和降低利率的功能,考察金融發展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機理。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本章基于2005—2007年中國工業企業因素和地區因素的相關數據,以企業研發投入為因變量,采用多層非線性模型估計金融發展對企業研發投入的影響,以此來驗證作用機理。為了檢驗金融發展對企業技術水平的作用效果,本書基于1999—2007年中國工業企業和地區的相關影響因素數據,以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為因變量,運用多層線性模型檢驗了金融發展對企業技術水平的促進作用;在整體檢驗了金融發展對企業生產率影響效果的基礎上,還選取了五類典型的所有制企業進行分組回歸以進一步檢驗相關結論。
第五章為金融發展與企業生產率分布的關聯研究。首先,本章以異質性貿易理論的Melitz和Ottaviano(2008)壟斷競爭局部均衡模型為基礎,將金融體系引入企業的利潤函數,說明企業在金融體系作用下的生產決策行為;通過分析均衡條件下企業自由進入退出行為,揭示了金融發展對企業生產率分布的作用機理;然后,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運用中國工業企業和其他相關數據檢驗了金融發展對企業生產率分布的影響效果;之后,進一步考察了在不同行業中金融發展對企業生產率分布的決定。
第六章為金融發展與企業總體生產率提高。本章在Melitz(2003)異質性貿易理論模型的基礎上引入金融因素,研究了金融發展對不同生產率企業進入和退出生產行為變化的影響,分析了金融發展通過不同生產率企業的動態變化對總體生產率的作用機理。為了檢驗理論分析結論,本章運用中國工業企業和其他相關數據檢驗了金融發展通過企業進入退出對企業總體生產率的影響效果。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考察了在勞動密集型行業和資本密集型行業中此機理的作用效果。
第七章為結論與政策啟示。本章系統總結本書的研究結論,并分析了這些研究結論對充分利用金融發展對生產率的有利影響,以保持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相關啟示,最后指出本書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基于上述研究內容,我們可以繪制如圖1-1所示的研究框架和技術路線。
二 研究方法
本書立足于中國經濟的現實問題,選取關鍵和核心的切入點,試圖從企業角度出發全面系統地研究金融發展對生產率的作用機制和影響效果。為了使相關的研究結論更具真實性和可靠性,本書力求多層次、多維度和多方法進行研究和分析。具體而言,本書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可以歸納如下:
圖1-1 本書的研究框架和技術路線
1.理論分析和實證分析相結合
在梳理現有經濟理論和經驗研究的基礎上,本書分別構建金融發展對生產率作用的理論模型,用以研究金融發展影響企業生產率的“技術進步效應”“生產率分布效應”和“總體生產率效應”,在理論上從多個方面分析了金融發展對生產率的影響。在理論分析和揭示作用機理之后,本書廣泛收集涉及的相關數據,構建合適的指標體系,采用科學的計量方法,從企業技術進步、企業生產率分布和企業總體生產率三個方面進行了基于中國經濟現實的經驗研究,有效地驗證了理論分析的結論,實現了理論分析與實證分析的有效結合。
2.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
在本書的研究過程中,通過對金融發展和生產率的經驗考察,初步發現和確定理論和實證的研究方向和重點,比如基于圖和表初步確定金融發展與企業技術進步的關系,通過圖和表直觀地得出了金融發展對企業生產率分布的不同影響,采用典型事實以考察金融發展對企業總體生產率的影響效果。在理論分析和經驗觀察的基礎上,進一步運用計量回歸分析檢驗了相關結論。第四章利用多層非線性和線性模型檢驗了金融發展對企業研發投入和企業技術水平的影響;第五章運用回歸分析檢驗了金融發展對企業生產率分布的影響;第六章采用回歸分析考察金融發展通過企業進入退出對總體生產率的影響。在系統研究金融發展對生產率的影響中,本書運用大量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實現了兩種分析方法的有效結合。
3.微觀層面分析、中觀層面分析和宏觀層面分析相結合
在第六章的實證分析中,通過地區微觀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加總得到省份地區的企業總體生產率。在第五章的實證分析中,通過計算省份地區和行業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標準差系數得到相應層面的企業生產率分布。地區總體生產率和地區企業生產率分布都屬于宏觀層面的概念,行業企業生產率分布則屬于中觀層面的概念。在第四章計量分析中,運用多層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將微觀因素和宏觀因素融合在一起。不僅在指標的構建和計量中,本書研究問題的切入點也是多層次的。對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和企業研發投入的分析是企業微觀層面的分析;對行業企業生產率分布的研究是中觀層面的研究;對地區企業生產率分布和地區總體生產率的考察是宏觀層面的考察。因此,無論是指標構建,還是計量分析,抑或研究問題的切入點,本書將微觀層面分析、中觀層面研究和宏觀層面分析三個層面的研究視角緊密結合。
4.比較分析法的廣泛運用
不同企業全要素生產率計算方法的對比,根據LP和OP兩種方法計算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并進行對比;以不同方法計算的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為基礎構建相應的因變量,通過對比不同因變量的回歸結果得到穩健性檢驗的結論。金融發展不同方面的對比,根據金融規模和金融效率的回歸結果,比較金融發展不同方面對生產率作用效果的差異。不同企業類型的比較,根據所有制性質將企業分組,比較不同所有制下金融發展對企業技術進步的影響差異。不同行業的對比,根據要素密集度將行業進行分組,比較在勞動密集型行業和資本密集型行業中金融發展對企業總體生產率的不同影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