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衛氏朝鮮史
  • 苗威
  • 3713字
  • 2021-01-05 16:34:37

卷一 通史

第一章 衛氏朝鮮建立的時代背景

在秦朝統一的格局之下,“天下”卻并不寧靜。伴隨著陳勝“王侯將相寧有種乎”[1]的質疑,楚漢爭雄的硝煙甚囂塵上。其結局,不僅是以不可遏止之勢終結了秦的統治,以漢朝代之,同時也激活了以朝鮮為代表的東亞區域內固化千年的寧靜,為東亞格局提供了更新的契機。

一 公元前3世紀末至公元前2世紀初的東亞格局

公元前3世紀末至公元前2世紀初,東亞世界出現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格局,中原出現了歷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統。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大一統思想便在《公羊傳》中被首次提出。[2]大一統說是對西周、春秋以來大一統思想的理論總結,綜合了“尊王”(即天子至上的政治認同)、“內華夏”(即華夷之辨的民族認同)、“崇禮”(即尊尚禮樂的文化認同)三大層面上的認識。[3]在春秋戰國時期,經過列國諸王的樣本性示范、諸子百家的綜合性豐滿,理論與實踐充分碰撞與促進,形成了具有指導性作用的理論體系。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滅亡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終結七雄紛爭的局面,完成了大一統從理論到實踐的關鍵性過渡,中原王朝進入歷史上第一次大一統時期——秦漢。

然而,大一統畢竟是一個宏大的工程,從政治、民族至文化,各方面的凝聚與統一規范都并非一件簡單的事情,秦朝在一統的過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由于首度實行中央集權,“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秦始皇非常勤政,“至以衡石量書”,[4]但仍然難以克服統治過程中的困難,同時也很難使制約統一的癥結消泯,導致秦二世時危機四伏,群雄蜂起于各地。從陳勝、吳廣至項羽、劉邦,秦朝僅歷時15年,便倉促地滅亡于反對勢力的烽煙之中。

公元前202年,在經歷了四年的楚漢戰爭之后,劉邦在秦朝大一統的基礎之上,建立了漢朝。經過漢初“掃除煩苛,與民休息”的調整,至文景時期,“移風易俗,黎民醇厚”。[5]不過,在漢高祖時期,對于功臣的措置,尤其是在諸王的封立、寵信等方面難以滿足所有誓同生死的故舊同僚或者同一血緣親戚的欲求,政治波動的發生在所難免。在這種情形之下,燕王盧綰等人的叛亂,給原本寧靜的朝鮮半島西北部帶來了喧囂。在秦故空地上下鄣一帶聚集了一個從燕趙等地逃亡而來的移民群體,而這一群體為了躲避漢朝的整肅,有東向朝鮮的都城王險城之意,其中的首領便是燕人衛滿。

眾所周知,遲至7世紀末的“統一新羅”時期,朝鮮半島上才出現相對一統的政治勢力。所謂“相對統一”,有三個關鍵的要素:一是以朝鮮半島為地理單元,即使新羅被視為“統一”政權,然而并非完整意義上的統一,因為直到被王建所建立的高麗王朝取代,新羅的最大勢力范圍也僅僅局限于清川江以南,其江北是中原王朝的轄地;二是以“三韓”而言,新羅是將三者合而為一,所以,新羅統一了“三韓”是毫無疑問的;三是從觀念上看,半島為“一”的概念大約自王建時代才開始產生,在此之前,包括新羅在內,從來不曾有一個民族或者是政權勢力將半島視為一個地理單元。

公元前后,朝鮮半島是多民族共生的一個場域,只不過各聚落或者族群的基本界限是民族,即各民族保持個性,彼此獨立。比如,真番國的主要構成是真番族;臨屯國的主要構成是東穢。當時的朝鮮半島大體可以分作幾個區域:一是北部,古單單大嶺以西,以王險城為中心的大同江中心流域,即朝鮮,由箕氏統領,是中原王朝的侯國,生產力水平不是很發達;古單單大嶺東側則有東穢、沃沮等族群聚落。二是中部,漢江流域一帶,主要是真番。三是南部,從西往東分別是馬韓、弁韓、辰韓。其文明程度相比于朝鮮所在的北部而言,要更為落后一些。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尚未實現一統的時候,朝鮮半島上更是部族林立,但是中原的核心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如同中原各侯國尊奉周為天下共主一樣,半島各勢力也是周的屬民。據《逸周書》記載,成周之會時,半島上前來朝周的就有良夷、黑齒等。因而,秦統一時,朝鮮依照舊時秩序前來臣服,其他文獻未載的部族應該也同時服屬。在這種模式之下,當衛氏朝鮮想要恃強不受轄制的時候,漢武帝方出兵滅之。這種出兵剿滅,如同劉邦之對盧綰,理盡一然。

二 秦漢對東北的經營

1.秦對東北的經營

公元前3世紀,在經歷了長久的文明積淀以及政治亂離之后,中原首次實現統一。秦的統一,經歷了幾代人的努力:穆公廣求賢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來丕豹、公孫支于晉。”[6]孝公用商鞅變法,惠王用張儀連橫之策,昭王得范雎之佐,經過積極進取,秦國不斷蠶食諸侯,國富民強。公元前221年,秦滅亡六國,四海歸一。

在秦統一中原前夕,秦篆已經傳入朝鮮半島。在大同江下游平安道一帶曾發現一件“形似今之鉤鐮,而多下之刀形”[7]的秦代鐵戈,全長24.5厘米。其中一面上有篆字銘文:“廿五年上郡守□□造高奴工師竃丞□申工□□□。”[8]另一面的文字是:“洛陽戈上郡庫。”銘文中的“廿五年”,即為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標明了此戈的鑄造時間,“上”字即指稱上郡。文物的發掘,表明秦的文化影響力與政治影響力同步,一起延伸至東北。秦的疆域是在統合六國的基礎上形成的,其東北沿襲自燕國。公元前3世紀初,燕國大將秦開奉燕昭王之命,向北擊走東胡,向東越過遼東,取得箕子朝鮮部分土地,“取地千里,至滿潘汗為界”。拓疆之后,由西而東,依次設置了右北平、遼西、遼東等郡。

秦國起于西方,最初是戰國之中相對弱小而落后的勢力。在數百年的發展過程中,一方面吸收以中原文明為主的先進文化;另一方面選賢任能,逐漸形成國富民強的局面。秦朝疆域空前廣大,“地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9]。在燕長城的基礎上所修筑的長城“東至遼東”[10],結合考古發現,這里的遼東南至今朝鮮半島北部清川江一帶。秦在東北的建制沿襲于燕,依然是設置三個郡,即遼西、遼東、右北平。據《史記·周勃世家》記載:右北平16縣,遼西、遼東二郡合為29縣。[11]秦朝建立之后,廢除分封制,在全國范圍之內,設置36個郡,并建立與之相匹配的官僚機制。郡縣制的切實施行,標志著秦統一的進一步完成。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蜂起。陳勝率領起義大軍推進到陳地(舊楚地,今河南淮陽)時,派遣武臣赴趙地謀求發展。但武臣卻在原趙國貴族張耳等的策動下,在邯鄲自立為王。之后,武臣派部下韓廣向東北征討燕國,被燕人立為燕王,將右北平、遼西、遼東等據為己有,東北成為韓廣的勢力范圍。

值得關注的是,秦統一之后,將燕長城修到“遼東”,長城之外的箕氏朝鮮鑒于秦已經將曾經的諸侯國變為郡縣,表達了“服屬”[12]的意愿。只是秦朝國祚短促,旋即滅亡,對于朝鮮的經營并沒有取得實質上的進展。

2.漢初對東北的經營

項羽進入關中之后,被擁為反秦盟主,自立為西楚霸王。在對諸侯的分封過程中,封燕將臧荼為燕王,改封韓廣為遼東王,進而引發兩人的燕國之爭,最終以臧荼殺死韓廣、統轄東北而告終。

高祖五年(前202)正月,西漢建立,劉邦在分封同姓王的同時,保留了燕王臧荼等一些異姓王。然而,秦末以來慣性的動蕩并未終止,各地暗流涌動,其中東北也并不安定。七月,燕王臧荼反,攻取代地,劉邦率太尉盧綰等攻剿之。由于天下初定,劉姓以外的王僅有七位,故而劉邦仍然在異姓之中選擇新一代燕王,八月,盧綰被立為燕王。

西漢初期,朝廷對于朝鮮半島上的各民族、各勢力都已經有所關注。漢高祖十二年(前195),衛滿奪取朝鮮王位之后,遼東太守與其相約“保塞外蠻夷,無使盜邊;諸蠻夷君長欲入見天子,勿得禁止”[13]。從中可以看出,在衛氏朝鮮建立之前,朝鮮周邊的民族或勢力已經為漢朝所知。“真番旁眾國欲上書見天子,又擁閼不通”[14],衛氏在統治朝鮮的80年中,并沒有到漢朝來朝貢,反而以一夫當關之勢,橫立于朝鮮半島其他國族通往中原的道路之上。位于其南邊的真番、東邊的臨屯等如果走陸路向漢朝朝貢,自然繞不開衛氏朝鮮。倘若不是早在漢初就與朝鮮半島上的這些國族彼此就有所了解甚至是交往的話,那么在衛氏朝鮮阻礙交通的這段時間內,雙方想達到認同是不太容易的。所以,在衛氏主宰朝鮮之前,真番等民族就已經與漢朝有所聯系。而這些小國向漢天子上書臣服的禮儀對于漢朝的威儀而言,也是至關重要的。因而,漢朝出兵朝鮮的原因之一,就是保證朝鮮周邊民族的崇禮。


[1] 《史記》卷48《陳涉世家》,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952頁。

[2] 何休注,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卷1,中華書局2009年影印本。

[3] 馬衛東:《大一統源于西周封建說》,《文史哲》2013年第4期。

[4] 《史記》卷6《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58頁。

[5] 《漢書》卷5《景帝紀》贊曰,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53頁。

[6] 《史記》卷87《李斯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541—2542頁。

[7] 馮家升:《周秦時代中國經營東北考略》,載李健才、劉素云等主編《東北地區燕秦漢長城和郡縣城的調查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183頁。

[8] 朝鮮總督府:《大正十一年度古跡調査報告》第2冊,株式會社似玉堂大正十四年(1925)版,第151頁。

[9] 《史記》卷6《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39頁。

[10] 《漢書》卷27下之上《五行志》,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472頁。

[11] 《史記》卷57《絳侯周勃世家》,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070頁。

[12] 《史記》卷115《朝鮮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985頁。

[13] 《史記》卷115《朝鮮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986頁。

[14] 《史記》卷115《朝鮮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986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苑县| 兰坪| 桂东县| 邵阳市| 洪雅县| 紫阳县| 清水县| 河源市| 峨边| 水城县| 邯郸市| 南通市| 娄烦县| 南投市| 云霄县| 炎陵县| 正宁县| 固原市| 遂昌县| 余庆县| 贡山| 铜鼓县| 讷河市| 甘洛县| 东安县| 巴东县| 清水河县| 汾阳市| 安远县| 汾西县| 平江县| 巨鹿县| 马公市| 雷波县| 临泉县| 南涧| 仙桃市| 内丘县| 麻城市| 府谷县| 梓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