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原創(chuàng)視頻藝術研究
- 王桂亭
- 1438字
- 2020-12-10 19:59:32
內容摘要
人既是自然的存在物,又是文化的存在物。人是自我矛盾的,一直處在人性與神性、感性與理性、身心之間的緊張對立關系之中,或者說始終經歷著精神性和身體性的矛盾。精神性具有“理想性”和“理性”維度,是人對自然性、感性、本能的我的否定和改造。但是本能的我,無法被取消,只能被暫時壓抑或轉移。非理性比較接近本我,是對理性的反動。非理性和人的情感、知覺相關聯(lián)。理性主義基本排斥本能,這導致了文化的畸形發(fā)展。非理性主義突出本我,容易造成享樂主義文化的出現(xiàn)。
人的矛盾也是文化的矛盾,兩者互為因果。文化是人的實踐活動的結果,文化反過來又影響人的自我意識的建構。柏拉圖從二元論角度,把身體和靈魂看成了對立的兩面。基督教神學家繼承了柏拉圖的身心觀,只不過做了神學改造。認為肉體是骯臟的,精神是美好純潔的。啟蒙主義用人的理性代替神性,特別是笛卡兒建立了理性主義大廈,推崇精神性,排斥身體性。身體在尼采那里獲得了解放,從柏拉圖的理念、基督教的上帝、笛卡兒的理性束縛下破繭而出。此后很多思想家從不同角度拆除理性主義大廈。無論是否定身體性的精神哲學還是肯定身體性的身體哲學,都各執(zhí)一端,沒有看到精神和身體、理性與非理性的統(tǒng)一性和互補性。
網絡原創(chuàng)視頻藝術正是在“身體轉向”的話語背景下產生的。當代的否定性后現(xiàn)代思潮,解構了本質主義,突出非理性,和“身體美學”遙相呼應。網絡原創(chuàng)視頻藝術是“影像”藝術。從“影像”這個角度考察,當代步入了所謂的“圖像時代”,“圖像轉向”本質上是突出人的感性層面,是人的感覺的解放。影像符號內部存在某種“窺視”結構,誘導本我的釋放。網絡原創(chuàng)視頻藝術是依托于“網絡”這個信息平臺的。從媒體角度考察,網絡和傳統(tǒng)媒體的重要區(qū)別在于網絡媒體的無序性和非中心化。網絡媒體的非中心化,不僅表現(xiàn)在超文本結構上,也體現(xiàn)為對傳統(tǒng)媒體中心化觀念的突破上。從藝術角度看,當代藝術似乎越來越世俗化,欲望化書寫成了趨向之一。這些都是造成網絡原創(chuàng)視頻藝術走向“身體性”的原因。
網絡原創(chuàng)視頻藝術走向“身體性”的表征主要是色情化、戲謔化和自戀等,其背后是對“快樂主義”原則的張揚,由此形成了網絡視頻藝術的“反藝術”特征。走向身體的網絡視頻藝術的積極意義在于破除“理性”的虛妄,解放人的感性,促進“影像民主”。但是如果走向極端,必然會導致精神維度的缺失,人變成感覺的奴隸。在網絡視頻藝術正處于“身體狂歡”之際,存在救贖的必要。矯枉有的時候必須過正,因此我們倡導一種悲劇精神和苦難意識,而不僅僅從美感層面尋求突破。
當然,網絡原創(chuàng)視頻藝術不盡為執(zhí)行“快樂主義”。這同樣體現(xiàn)了人的矛盾:自我“確證”和自我拓展的矛盾。自我拓展主要指的是按照“理想原則”建構自我,在藝術上主要體現(xiàn)為對真善美的追求。現(xiàn)實社會的諸多控制(如與網絡視頻藝術相關的法律、道德、媒體以及藝術家族的制約)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我的釋放。表現(xiàn)“理想的我”的美的作品構成了網絡視頻藝術價值的另一個維度。
網絡原創(chuàng)視頻藝術的民間特色,以及與生俱來的“自由”性,可能會導致一個誤區(qū):網絡原創(chuàng)視頻藝術就應該是感性的宣泄。如此,則出現(xiàn)了另一種霸權,這又是我們需要批判的。之所以出現(xiàn)類似的誤解,可能和當代的虛無主義滋生有關。虛無主義是否定的,對一切價值都采取無所謂的態(tài)度。由此,虛無主義者走向了身體體驗。如果承認人具有超越性需求的話,那么“神圣追求”就成了必要的。“神圣追求”是人的自我抗爭,也是自我肯定的一種方式,更是人的一種希望。
關鍵詞:網絡;視頻;藝術;身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