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謂民族?:普法戰爭與厄內斯特·勒南的民族主義思想
- 黎英亮
- 964字
- 2020-12-10 19:45:43
緒論 厄內斯特·勒南:思想者的平面肖像
“民族的存在,就是每日的公民投票。”(L'existence d'une nation est un plébiscite de tous les jours.)這是近代法國歷史學家、考古學家、語言學家、宗教學家厄內斯特·勒南(Ernest Renan,1823-1892年)最膾炙人口的名言,也是勒南被后來的民族主義研究者引用最多的一句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引用者,就包括英國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和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這句話之所以能夠成為西方民族主義思想史上的名言,是因為它以極為樸素的話語,概括出政治民族主義的核心價值,即對每一位公民“政治意愿”(la volonté politique)的尊重,而在法國大革命中備受推崇的“政治意愿”,正是近代法蘭西民族國家得以最終成形的理論基礎。由于勒南以寥寥數語濃縮了法國政治民族主義的思想精髓,因此,勒南的名言成為經典,也絕非偶然。
的確,“民族的存在,就是每日的公民投票”,這是一句簡單得無以復加的斷語。然而,筆者也擔心人們對這句斷語的理解流于簡單化,筆者不免問道:這句話的字面意思與內在含義是否一致?這句話的內在含義與全文主旨是否一致?這句話的出處《何謂民族?》(Qu'est-ce qu'une nation?1882年3月11日索邦講話)的思想主旨,與勒南其他著作的思想主旨是否一致?這句斷語和這篇講話是超越時代的至理名言,還是無關宏旨的閑言碎語?是在特定歷史背景之下有感而發的應景之作,還是在敏感政治局勢之下有意而為的違心之語?歸根到底,要深入了解勒南的民族主義思想,不能局限于一時一地的寥寥數語,而應該追溯勒南的思想脈絡,還原勒南曾經置身其中的歷史場景。否則,我們最多只能看到一張“形似神不似”,甚至“形神兼不備”的思想素描,而看不到更為立體、更為逼真的思想肖像。
令人遺憾的是,由于主觀意愿或者客觀條件的限制,并不是每一位閱讀者都愿意或者都能夠深入特定的歷史場景,以設身處地地了解某一位思想家深邃的或者晦澀的思想。正因如此,經常會出現這種令思想家感到尷尬的情況,某一位思想家在不經意間說出的只言片語,由于當時或后世的人們如獲至寶、反復傳誦,它造成的影響可以余音繞梁、三世不絕,以至于這一位思想家窮盡畢生精力而寫就的鴻篇巨制,反而湮沒在人們的腦海之中。有鑒于此,在本書中,筆者力求盡可能充分展現勒南民族主義思想的各個方面。在這個探尋歷史、追問背景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重新發現一個思想更為豐富的勒南,而不是一位僅留下一兩句名言的、逐漸淡出人們視野的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