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國直接投資與非洲經濟轉型
- 樸英姬
- 8180字
- 2022-06-02 16:56:07
第一節 相關概念的考察
全球化是指世界范圍內不斷增長和日趨緊密的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多方位聯系。隨著經濟層面的全球化日益加深,以跨國公司為主要載體的國際直接投資迅速發展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并由此產生了新的更為復雜的國家經濟利益,進而對國家間的經濟、政治和外交關系產生重要影響。本章作為研究非洲外國直接投資問題的出發點,有必要對全球化、國際直接投資和跨國公司這幾個關涉全書的重要概念的內涵和發展特征進行深入考察。
一 全球化的起源與深化
19世紀中葉,世界進入了第一次全球化時期。在交通、生產技術革命、穩定的金本位制度等因素的推動下,貿易和投資在世界范圍內迅速擴大。當時,在制造業、金融和海軍實力都領先于世的英國是這一進程背后的推動力量。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得第一輪全球化進程戛然而止,其結果是在世界范圍內的政治、軍備競爭及軍事沖突讓位于市場經濟競爭。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在技術革命和發達工業國倡導的貿易和資本自由化的推動下,世界迎來了第二次全球化大發展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為支持市場開放,美國和其他國家一起創立了關貿總協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取代關貿總協定,引領這一基于規則的全球貿易體制繼續深入發展。[2]全球化被看作是眾多市場實行開放和自由化,以及國際整合的動態過程,涉及從勞動力市場到商品市場,從服務市場到資本及技術市場等廣泛領域。[3]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貿易、資本的自由化,全球化進程大大加快。一方面,交通和信息技術的進步,降低了商品、服務、人口、資本、技術和信息在國家之間的流通成本,各國經濟的國際化程度加深,國家之間的相互依存度在增加。另一方面,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一系列國際組織在多邊層次上促進了自由化在各成員國的實施,各國之間簽訂的一系列單邊、雙邊和區域協議也使得世界范圍內的貿易和資本流通更加自由化。這些都促使全球化的深度和廣度進一步擴大。
現代意義上的全球化概念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1985年,萊維(Theodre Levitt)最早使用全球化一詞來形容此前20年間國際經濟的巨大變化,即“商品、服務、資本和技術在世界性生產、消費和投資領域中的擴散”。[4]目前國際學術界對全球化尚無統一的定義。1997年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在《1997年世界投資報告》中指出,全球化的概念既指貨物和資源日益加強的跨國界流動,也指一套管理不斷擴大的國際經濟活動和交易網絡的組織結構的出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1997年5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服務貿易及國際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在本書中,全球化主要指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指的是商品和各種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大規模流動和配置,跨越國家邊界的經濟活動日益增加,從而使各國經濟在各個層面上相互滲透、融合和依存。
經濟全球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生產全球化,指產業分工體系從一個國家內部轉向全球范圍,即全球性生產分工網絡的形成和發展。生產全球化是以跨國公司為主要載體迅速推進的,國際直接投資是衡量生產全球化程度的主要指標。二是資本全球化。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和配置,引起了資本在國際大規模流動,促進了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和融合。三是市場全球化。隨著各國在經濟、貿易與金融領域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依存的不斷深入,市場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一個國家內部,而是全球范圍內的大市場。國際貿易是衡量市場全球化程度的主要指標。四是科技全球化,指技術和技術創新能力大規模地跨國界轉移,科技發展的相關要素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優化配置,科技能力中愈來愈多的部分跨越國界成為全球性的系統。五是全球經濟治理結構的強化。經濟全球化使得各國經濟的對外經濟依存度提高,一國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國際環境的改善,使得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性大大增強。全球經濟治理結構主要分為兩類,即多邊經濟治理結構(約束范圍覆蓋全球的經濟治理結構)和區域經濟治理結構(各類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5]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清楚地表明,經濟依賴和市場流動并非世界政治的最終決定力量或底線。當然本輪全球化的特征與一戰前有很大不同。相互滲透的貿易、金融、投資聯系與國際制度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有利于管理與穩定政治關系和經濟關系。[6]然而,全球化日益深化的趨勢也帶來了亟待解決的新課題——全球經濟治理結構改革。2007年肇始于美國的次貸危機,在短期內就演化成國際金融危機,繼而引發了全球性的經濟危機,這表明日益深化的全球化必然導致危機在全球范圍內迅速蔓延。為促進全球經濟復蘇和可持續發展,有必要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經濟結構調整。氣候變化、能源和糧食安全、國際金融監管、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等全球性問題都關系到未來全球經濟結構調整的成敗,這使得全球經濟治理成為備受關注的重點議題。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發達經濟體在國際經濟中的比重將會持續下降,新興經濟體的比重將加速上升,并成為世界經濟格局中舉足輕重的力量。新興經濟體的集體崛起改變了舊有的世界經濟格局,也使得全球經濟治理問題進一步凸現。由于現行全球經濟治理結構是在發達國家主導下形成的,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都是在美國等西方國家支持下建立的,體現的主要是發達國家的利益訴求。隨著新興經濟體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在國際經濟舞臺上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在國際經濟事務中所應承擔的責任也在加大,在全球經濟治理中扮演的角色也日益重要。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現行全球經濟治理結構的有效性遭到普遍質疑,來自新興經濟體要求變革的訴求更加強烈。因此未來全球經濟治理結構有待創新性發展,以適應不斷變幻的國際經濟新格局。
二 國際直接投資的內涵和發展特征
從內涵來說,投資是指將各種生產要素轉化為產品并帶來增值的經濟行為。當投資超越國界發生時就是國際投資。按照是否擁有對企業或資產經營的控制權,跨國投資可以分為國際間接投資和國際直接投資兩大類。國際間接投資又稱國際金融投資,指以國外證券為投資對象,以獲取利息、股息或價差等形式的資本增值為目的的國際投資方式。國際直接投資指以獲取或擁有國外企業的經營管理權來獲利的國際投資方式。[7]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國際直接投資的定義是:在投資人以外的國家所經營的企業擁有持續利益的一種投資,其目的在于對該企業的經營管理具有有效的發言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認為,國際直接投資是一國(或地區)的居民和實體(直接投資者或母公司)與在另一國的企業進行的,以獲得持久利益為目的的活動。持久利益的含義就是直接投資者和企業之間存在一種長期的關系,直接投資者對企業的管理有重大程度的影響。按照世界銀行的定義,國際直接投資指投資者向在本國(按其定居地確定)之外國家運營的企業投資,取得持久的管理權益[通常(至少)為有表決權之股票的10%],以便對該企業的管理擁有有效的發言權。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對國際直接投資的定義為一國(地區)的居民和實體(對外直接投資者或母公司)在其本國(地區)以外的另一國的企業(外國直接投資企業、分支機構或國外分支機構)中建立長期關系,享有持久利益,并對之進行控制的投資。可見,國際直接投資的本質就是實現投資者對海外經營企業施加顯著影響的控制權。
國際直接投資又稱為外國直接投資、外商直接投資或對外直接投資、海外直接投資。對東道國來說,一般稱為外國直接投資、外商直接投資;對投資國來說,則稱為對外直接投資、海外直接投資。在本書中,根據不同的語境,將分別采用外國直接投資和對外直接投資兩種概念,本書論及的外資即為外國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
根據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的統計,外國直接投資流量包括有外國直接投資者向外國直接投資企業(直接或是間接通過其他關聯企業)提供的資金,或者外國直接投資者從外國直接投資企業所得到的資金。外國直接投資有三個分項,即股權投資、利潤再投資和企業內借貸。股權投資是對外直接投資者購買本國以外國家的企業股份;利潤再投資包括未被分支機構以股息形式分配掉的直接投資者的利潤份額(與直接股權參與成比例),或未匯回給直接投資者的利潤,這些被分支機構留存的利潤被用于再投資;企業內借貸或企業內債務交易指直接投資者(母公司)與附屬企業之間的資金借入與貸出。外國直接投資存量是屬于母公司的資本和準備金(包括留存利潤)份額的價值,加上分支機構對母公司的凈負債。除了收購股權以外,外國直接投資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對另一家商業實體的管理施加有效影響。這些方式就是非股權形式的外國直接投資,它們主要包括分包合同、管理合同、交鑰匙安排、特許經營、許可證與產品分享等。[8]
國際直接投資的發展與全球化的深化密不可分。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生產、貿易、資本全球化的日趨深化,國際直接投資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1990年全球FDI流入量為2080億美元,2013年達到14520億美元,增長了近6倍;全球FDI流出量從1990年的2410億美元,提升至2013年的14108億美元,增長了近5倍(見表1-1和表1-2)。
表1-1 1990~2013年部分年份全球FDI指標

國際直接投資的迅猛發展離不開世界投資自由化政策的推動。2000年,世界各國對外國直接投資施行的全部政策中有94%是著眼于促進投資和自由化,只有6%的政策旨在對外資進行限制和加強監管。2000年以來,各國采取的投資政策中對外國直接投資實行監管和限制的政策數量有所提高,2013年占27%,但是投資政策的主流部分仍然是著眼于促進投資和自由化發展(見圖1-1)。

圖1-1 各國投資政策變化趨勢
資料來源: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4,New York and Geneva,July 2014。
1995~2011年,在全球FDI流入量中,發達國家一直占據主導地位,但是受到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呈現出較大的波動性,與此同時,發展中經濟體則呈現出比較平穩的上升態勢。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發達國家復蘇乏力,而發展中經濟體崛起速度加快,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也隨之猛增,最終導致2012年發展中經濟體的FDI流入量首次超過了發達經濟體,實現了歷史性的結構轉變(見圖1-2)。1995年發達經濟體FDI流入量占全球FDI流入總量的比重為64.6%,到2013年下降至39.0%;在此期間,發展中經濟體則從34.3%上升至53.6%(見表1-2)。即便如此,在全球FDI流出量中,發達國家仍然占據絕對主力。1999年發達經濟體對外直接投資額占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比重高達93%,之后呈現出緩慢下降的態勢,國際金融危機之后下降幅度加大,到2013年,這一比重下降為61%。近十幾年來,發展中和轉型經濟體的對外直接投資占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總額中的比重大幅上升,從1999年的7%,猛增至2013年的39%(見圖1-3)。

圖1-2 全球FDI流入量中各類經濟體的數額
資料來源: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3,New York and Geneva,2013,p.3。
從發展中經濟體內部FDI流量分布可以看出,1995~2013年,作為人口基數龐大的非洲大陸,在全球FDI流入和流出格局中的地位并無改觀,仍然遠遠低于亞洲和美洲的發展中國家。從FDI流入量占全球FDI流入量中的比重來說,1995年非洲、美洲和亞洲發展中經濟體分別為1.7%、8.6%和23.8%,2013年分別增至3.9%、20.1%和29.4%,其中以非洲地區增長幅度最小。從FDI流出量占全球FDI流出量中的比重來說,1995年非洲、美洲和亞洲發展中經濟體分別為0.8%、2.0%和12.6%,2013年分別增至0.9%、8.1%和23.1%,其中非洲地區僅有微弱的增長,而亞洲和美洲發展中經濟體增長顯著(見表1-2)。由此可知,1995~2013年,非洲大陸與亞洲、美洲發展中經濟體相比,無論是FDI流入量,還是FDI流出量的差距都在擴大,非洲國家在全球FDI流動格局中仍然處于邊緣地位。

圖1-3 全球FDI流出量中各類經濟體所占份額
資料來源: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4,New York and Geneva,2014,July 2014,p.6。
表1-2 全球各地區的FDI流量

續表

三 跨國公司的全球擴張及其影響
國際直接投資的最主要載體是跨國公司,如今全球有近一半的工業產值是由跨國公司創造的。在全球化時代,跨國公司的投資決策對世界各國政治和經濟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廣泛而深遠。
回顧歷史,跨國公司起源于17世紀和18世紀,這一時期民族工業化和經濟增長是民族國家鞏固權力,控制領土、人口和經濟的手段,而企業最終作為海外殖民擴張的工具服務這一目的。17世紀和18世紀的國際貿易公司,如荷蘭和英國的東印度公司以及哈德遜港灣公司,是現代跨國公司的先驅。19世紀后半期,世界主要的跨國公司已經建立起制造業工廠和采礦業工廠,成為世界政治經濟的重要行為體。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洲跨國公司占據了世界經濟舞臺。美國跨國公司在19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20年代間成長迅速,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遙遙領先于歐洲。由于早期跨國公司與殖民擴張息息相關,直到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現代意義上真正的跨國公司才伴隨先進通信技術的出現得以面世,并且成為國際關系中一支特別重要的力量。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全球市場力量格局出現轉折。盡管美國跨國公司仍然占據主導地位,但是到20世紀70年代初,德國和日本的投資增長比美國和英國的投資增長更加快速。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日本成為世界上第三大對外直接投資國。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跨國公司開始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出現并發展,特別是東亞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世界經濟迎來了全球競爭時代。[9]
在國際文獻中,最早出現的是“多國公司”的概念。1960年美國田納西河管理局局長戴維·利連索爾(David E. Lilienthal)首次在文中使用“多國公司”(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這一名稱,之后“多國公司”一詞出現在許多報告和論著中。1974年,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在討論有關多國公司的報告時,許多拉丁美洲國家的代表提出,多國公司在拉丁美洲有著特定的含義,即專指安第斯條約國家組織成員國共同創辦和經營的多國公司。為避免混淆,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采納了他們的建議,用“跨國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一詞代替“多國公司”。此外,也有許多學者使用國際企業(International Business)的說法。盡管學術界和企業對跨國公司的表述名稱有所差異,其實都指的是從事跨國直接投資活動的經濟實體。在本書中,統一采用跨國公司這一概念。
對于跨國公司內涵的界定,各國學者有不同的理解。美國學者羅伯特·吉爾平在《跨國公司與美國霸權》一書中提出,跨國公司指的是任何所有權、管理、生產以及市場營銷橫跨幾個民族國家的商業公司,按照一個協調的全球戰略進行統一經營。[10]哈佛大學跨國公司中心教授弗農比較全面地概括了跨國公司的主要特征。他在1986年出版的《國際企業的經濟環境》一書中指出了跨國公司的三個主要特征:一是以共同的所有權為紐帶而互相聯結;二是依賴于共同的資源組合,如貨幣和信用、信息和系統,以及商標和專利;三是受控于某個共同的戰略。
1986年,聯合國《跨國公司行為守則草案》中對跨國公司做了全面規范的界定,即跨國公司是指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實體組成的公營、私營或混合所有制形式的企業,不論這些實體的法律形式和經營活動領域如何,該公司實施在一個決策體系中運營,通過一個或一個以上的決策中心得到相契合的政策和共同的戰略;該公司中各實體通過所有權或其他形式相聯結,從而一個或更多的實體可以對其他實體的活動施加有效影響,特別是與其他實體分享知識、資源和責任。這一定義是跨國公司的廣義內涵。[11]聯合國關于跨國公司的定義,突出了跨國公司實施統一戰略和組織一體化的重要性。
根據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的定義,跨國公司是由母公司及其國外子公司組成的聯合或非聯合企業。母公司被定義為通常以擁有股本金的方式來控制在其本國以外國家的其他實體資產的企業。擁有聯合企業10%或10%以上普通股或表決權的股本金或非聯合企業的等量資本金,通常被認為是控制這些企業資產的門檻值。國外分支機構可以是聯合企業,也可以是非聯合企業,其中居住在另一個國家的投資者擁有允許其在企業管理中享有持久利益的股份(對聯合企業來說為10%的股份,對非聯合企業來說為等量資本金)。[12]
跨國公司從不同角度可以分為不同類型。(1)按照跨國經營決策行為來分類。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霍華德·帕默達(Howard Perlmutter)提出了著名的“地球中心說”,即母公司與其各分支機構通過合作共同建立統一的標準,并在此基礎上允許其分支機構做出重大決策。據此,他從跨國公司經營決策行為的角度出發,將跨國公司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民族中心型公司,也可稱為母公司中心型公司,管理決策高度集中于母公司,優先考慮的是母公司的利益;二是多元中心型公司,經營決策以眾多子公司權益為主要依據;三是全球中心型公司,經營決策以公司全球利益最大化為依據。[13](2)按照跨國公司經營項目來分類,可以分為經濟資源型公司、加工制造型公司和服務提供型公司。(3)按照跨國公司經營結構來分類,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水平型或橫向型公司,指從事的生產經營活動屬于同一行業領域,內部較少分工,在公司內部轉讓技術、銷售技能和訣竅、商標專利等無形資產的數額巨大;二是縱向型或垂直型公司,指母公司和子公司各自生產不同的產品或經營不同的業務,但彼此之間在生產和經營過程中具有專業化分工和協作;三是混合型公司,指母公司和子公司各自生產不同的產品,經營不同的業務,且產品和行業互不關聯。
跨國公司進入東道國市場的方式主要有兩種,即新建投資和跨國并購。新建投資也稱綠地投資(Greenfield Investment),指投資者在目標國設立新的企業,形成新的經營單位或創造出新的生產能力。跨國并購(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簡稱M&A),即跨國兼并和收購,指跨國公司為了一定的目的,通過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購買東道國企業的整個資產或足以行使經營控制權的股份的行為。[14]
從企業組織形態角度來說,跨國公司大致有以下幾種。一是母公司,指對設在國外的其他公司具有控制權的公司。母公司一般通過兩種途徑來實現對國外其他公司的控制,即參股和控股(通過擁有其他公司一定比例的股權成為第一大股東來獲取決策權)、非股權安排(主要通過各種契約或協議來控制其經營管理決策)。二是分公司,指總公司根據戰略需要在國外設立的不具備法人資格的分支機構。分公司一般以總公司名義并受其委托進行業務活動,由總公司承擔一切行為后果并對分公司的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三是子公司,指投資和生產經營活動受母公司控制,但是在經濟和法律上具有法人資格的經濟實體。母公司對子公司的債務以其出資額為限,承擔有限責任,不承擔法律連帶責任。子公司的企業形式根據所有權不同可以分為國際合資企業、國際合作企業和國際獨資企業三種基本形式。其中國際合資企業是由外國投資方和東道國投資方共同出資、共同經營、共負盈虧的企業。國際合作企業是指外國投資方和東道國投資方根據合作經營的契約,共同建立的合作經濟組織,組織形式比較靈活,可以是法人公司,也可以是非法人的合作經營聯合體。國際獨資企業是指由外國投資方在東道國境內單獨出資并獨立經營的企業。四是避稅地公司,指跨國公司在世界一些避稅地設立的有利于財務調度和經營管理的公司。[15]
在最近的幾十年里,跨國公司在空間和涉及的領域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民族國家不再像傳統理論所主張的那樣,在國際關系中發揮著中心作用,也不再能夠控制跨國活動。生產活動不再單純依靠民族國家的地域限制而決定其生產對象。跨國公司的生產以及跨邊界的產業內和產業間貿易活動,為其獲取世界不同地區的財富和資源提供了便捷之道。跨國公司在世界經濟的全球化中扮演了中心角色。[16]隨著跨國公司的觸角遍及全球,一些大型跨國公司的實力日益雄厚,甚至超過了東道國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從而對民族國家的主權構成了潛在威脅。
跨國公司的全球擴張活動對于東道國社會既會產生積極影響,也會產生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跨國公司在資源尋求和市場尋求方面的努力完全是由市場競爭、效率和成本降低的邏輯所驅動的。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就是獲取利潤,不會顧及社會公平和公正。因此跨國公司的海外投資既可能給東道國社會帶來經濟繁榮,也可能導致諸如貧富分化等負面影響。二是跨國公司是創造和轉移新技術的主要參與者。跨國公司把技術作為一種主要的競爭優勢以取得在全球競爭中的有利地位。為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和更高的利潤,跨國公司會加快技術革新的步伐,采用新技術,但是跨國公司也會盡可能長期和獨自保護這些技術的所有權,或明或暗地削弱東道國的公共利益。三是跨國公司通過全球擴張的力量和代表公司股東利益的行為,直接或間接地從事東道國的政治活動,對東道國產生政治影響。[17]由此可知,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活動與東道國經濟發展戰略必然既有所契合,亦有所背離,東道國政府與跨國公司需要在利益博弈中尋求符合雙方利益的長期合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