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愚公移山”情結

愚公移山故事的流傳,得益于毛澤東1945年在中共七大閉幕會上題為《愚公移山》的講話。新中國成立后,這篇文章作為“老三篇”之一在社會上普及,甚至曾進入中學語文課本。

這則寓言的本意,是告訴人們,無論什么困難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辦到。它同后羿射日、精衛填海等神話有著相似的悲壯和崇高,但現實主義和理性的味道更濃一些。在目標與奮斗、現實與未來、愚昧與智慧、一人與眾人等問題上,給后人留下不乏哲學意味的啟發。

早在1913年讀師范時,毛澤東在其《講堂錄》里,便記有《列子·湯問》中紀昌學射,視虱如車輪之事。他大概這時即已讀過載于同書同篇的愚公移山本事。1919年1月,北大學生傅斯年在《新潮》雜志創刊號上發表《人生問題發端》,講了愚公移山的故事,隨后提出,“我們想象人生,總應當遵從愚公的精神。我的人生觀念就是‘愚公移山論’。簡潔說罷,人類的進化,恰合了愚公的辦法。人類所以能據有現在的文化和福利,都因為從古以來的人類,不知不覺地慢慢移山上的石頭土塊”。當時,毛澤東正在北大圖書館做報刊借閱登記工作,很可能讀過此文。

和傅斯年不同的是,毛澤東推崇愚公移山,不僅是看重其在人類進化和人生觀方面的啟迪,更多地是往現實奮斗方面去引申,說到底,是提倡一種干到底的精神,即面對困難無所畏懼、勇往直前、義無反顧、堅持不懈的進取奮斗精神。這種精神,反映了毛澤東作為革命家的鮮明性格,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土壤里長出的一種珍貴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多少與毛澤東那幾乎與生俱來的湖湘文化性格有關。遇事做到底,堅韌執著,是湘學士風的一個顯著特點。湖南人常說的“霸蠻”一詞,就有這個意思。青年毛澤東“獨服”的曾國藩,講求的“忠義血性”,常說的“打脫牙,和血吞”,以及“志之所向,金石為開”,就是執著地將理念付諸行動的剛毅。

據保存下來的講話記錄稿,毛澤東最晚從1938年開始,就不斷在各種場合講愚公移山的故事了。這年12月1日和次年1月28日,他兩次在延安“抗大”講要學習愚公挖山的精神。當時,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毛澤東很擔心單憑一時熱情加入抗戰隊伍的人,沒有持久抗戰的心理準備,經受不了長期艱苦和挫折的考驗。于是在演講中著重講到,我們是長期戰爭,總歸要打下去,一直到胡子白了,于是把槍交給兒子,兒子的胡子又白了,再把槍交給孫子,孫子再交給孫子的兒子,再交給孫子的孫子,日本帝國主義倒不倒?不倒也差不多了。講到這里,他說,“這條道理是中國古時一個老頭兒發明的”,接著引出一大段愚公移山故事,還總結說:“現在我們就訂一個條約:不開小差,堅持長期斗爭,長期學習,不怕艱苦。”“抗戰一定要勝利,這是堅定的政治方向,不怕任何艱苦困難要堅持著,不要半途而廢。”這是毛澤東對愚公移山精神第一次做比較集中的現實引申。

1945年黨的七大期間,毛澤東在口頭政治報告(4月24日)、結論(5月31日)和閉幕詞(6月11日)中,至少三次談到愚公移山。特別是6月11日的《愚公移山》閉幕詞,可謂為七大會議主題添了畫龍點睛的一筆。

召開七大時,抗戰勝利在即,中國共產黨已經有了一百多萬人的正式軍隊,上億人口的根據地,全黨的思想空前統一,領導層人事格局也已大定,困難的日子已經過去。毛澤東這時反復講愚公移山,顯然是著眼于永遠奮斗的精神準備和作風建設。他在講話中提出“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可視作愚公精神的核心內容,為愚公移山這則寓言,注入了以奮斗為主題詞的時代新元素。

聯系毛澤東當時和后來有關愚公移山的論述,對他以奮斗為主題詞的濃郁的“愚公移山情結”,似可做如下理解。

一是珍惜奮斗歷史。對一個人或一個政黨來說,珍惜奮斗歷史,往往是保持奮斗精神的開始。毛澤東4月21日在七大預備會議上,充滿感情地對大家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嘗盡了艱難困苦”,“從古以來,中國沒有一個集團,像共產黨一樣,不惜犧牲一切,犧牲多少人,干這樣的大事”。我們好不容易取得今天這樣的局面,必須對歷史負責,而且“歷史的教訓就是要我們謙虛謹慎”,“所以,我們要無窮盡無止境地努力”。總之,越是勝利在望,越不能松懈,更不能半途而廢。

二是咬定奮斗目標。真正的奮斗者,干到底的人,善于為自己設定新的目標。不斷前行的人或政黨,目標感總是很強。召開七大時,共產黨的“愚公們”要挖的山,已經不單是日本帝國主義了。在毛澤東心目中,要搬移的山,始終是隨著形勢和任務的變化而變化的。他在《愚公移山》中明確講要挖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兩座大山,以后又加上官僚資本主義這座大山。新中國成立后,他多次講愚公移山,也是著眼于新的奮斗目標。比如,1957年10月,他讀到山東厲家寨治理窮山惡水,建設新山區的材料,明確提出,“愚公移山,改造中國”。1958年12月,他寫詩說,“愚公盡掃饕蚊日,公祭無忘告馬翁”。1964年1月,他和斯特朗等人談話時又說,“中國古時候有個愚公移山的故事。我們大家現在都是挖山的人,挖的是帝國主義、修正主義這幾座山,用幾代人的時間,總會把它們挖掉的”。1964年3月,他聽取陜西、河南、安徽三省負責人匯報工作時提出,搞綠化不是一兩年的事,“先做十年、十五年規劃,‘愚公移山’,這一代人死了,下一代人再搞”。總之,大到反對帝國主義和改變貧窮落后的中國面貌,小到植樹造林,但凡明確了目標,都仿佛是毛澤東心目中要去挖的山。

三是正視奮斗困難。愚公移山做的是件看起來幾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無休止的艱難困苦可想而知。愚公之所以不愚,在于他不是盲目樂觀,他深知挖山之艱難,且非一代之功。毛澤東當時提倡愚公精神,一個重要原因是要領導干部對一切可能的困難和曲折,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延安召開七大的同一時刻,國民黨在重慶召開六大。兩個大會,構想著完全不同的目標任務,代表著不同的中國前途和命運,意味著抗戰勝利后兩大陣營的斗爭將更加復雜。對這一點,毛澤東在七大上幾次講到。他當時習慣說的話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因此,要主動設想一切困難。在5月31日的講話中,他列舉了今后可能出現的十七種困難,比如外國大罵、國內大罵、內戰爆發、延安被國民黨占領、黨內意見分歧、黨員散掉三分之一等等,意在提醒全黨高級干部要“準備吃虧”,應付非常不利之局面。最后歸結為:“我多次講愚公移山的故事,就是要大家學習愚公的精神。”

四是堅信奮斗勝利。對未來沒有信心,對信念缺少執著,自然談不上奮斗。毛澤東闡發愚公精神,不是抽象地講要堅定信念和信心,而是揭示“愚公們”的信念和信心,來自充分發動群眾,團結群眾,依靠群眾。在6月11日《愚公移山》的講話中,他說:愚公“毫不動搖,每天挖山不止。這件事感動了上帝,他就派了兩個神仙下凡,把兩座山背走了”。“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一定要不斷地工作,我們也會感動上帝的。這個上帝不是別人,就是全中國的人民大眾。全國人民大眾一起來和我們一道挖這兩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這個比喻,可以說是對愚公精神最深刻的闡發。

胡喬木回憶毛澤東在七大的講話時,有個突出印象。他說:“毛澤東有多次講話。不記得是哪一次講話了,他拿洪秀全的太平天國作例子,表示寧可失敗,絕不投降。太平天國那么多人最后死在南京。講到這里時,他非常激動。講這個話是表示一種決心,一方面認為必然會勝利,同時帶有一種誓師的味道。”

胡喬木說的此事,發生在6月17日。那天,七大全體代表和延安各界代表舉行中國革命死難烈士追悼大會,毛澤東在演說中說:

太平天國有幾十萬軍隊、成百萬的農民,打了十三年,最后南京城被清兵攻破的時候,一個也不投降,統統放起火燒死了,太平天國就這樣結束的。他們失敗了,但他們是不屈服的失敗,什么人要想屈服他們,那是不行的。

…………

我曾和國民黨的聯絡參謀講過:我們有一百支槍,你們有本領繳我們九十九支,我佩服你們,因為你們會打,我們不會打。一百支槍被你們繳去了九十九支,我們還剩下一支,用這一支槍,我們也要打下去。剩下一支槍了,你們說投降吧!我們說那不行,“投降”這個詞在我們的字典里是沒有的,在你們的字典里可能有。

這些話的情感和個性色彩很濃厚,胡喬木回憶毛澤東當時講得“很激動”。其所講內容,同愚公移山的寓意如出一轍。在七大代表就要散回各地為新的目標奮斗時,毛澤東和他們專門去公祭死難烈士,何嘗不帶有一種誓師的味道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图片| 思南县| 汝南县| 兴海县| 会昌县| 军事| 五台县| 琼海市| 扎兰屯市| 那曲县| 尉犁县| 罗山县| 珲春市| 广河县| 武强县| 东莞市| 财经| 偃师市| 涟源市| 会昌县| 紫云| 蓬安县| 同仁县| 沙坪坝区| 宜宾市| 荣昌县| 沧州市| 于都县| 探索| 波密县| 铜梁县| 长葛市| 巩留县| 清徐县| 依兰县| 芒康县| 宾阳县| 海林市| 南丹县| 纳雍县| 平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