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陰鏗
- 飛花令·松(中國文化·古典詩詞品鑒)
- 素心落雪編著
- 722字
- 2020-11-25 15:28:56
陰鏗(約511—約563),字子堅,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南北朝時期梁朝、陳朝著名詩人、文學家。陰鏗幼年好學,能誦詩賦,長大后博涉史傳,尤善五言詩。陰鏗的藝術風格同何遜相似,后人并稱為“陰何”。
遠戍唯聞鼓,寒山但見松
晚出新亭
南北朝·陰鏗
大江一浩蕩,離悲足幾重?
潮落猶如蓋,云昏不作峰。
遠戍唯聞鼓,寒山但見松。
九十方稱半,歸途詎有蹤?
注釋
蓋:車蓋。
云昏:指云霧迷漫。
詎(jù):怎,豈,難道。
簡析《晚出新亭》這首詩寫了詩人晚上離開新亭路上所見景物,從而抒發了自己離開都城時的離愁與無奈之情。詩歌的第一聯寫道“大江一浩蕩,離悲足幾重”,這寫了一幅開闊的景象,江水浩蕩使得其感情蕩開,情景交融,全詩展現出“離悲”的主題。第二聯“潮落猶如蓋,云昏不作峰”這兩句通寫了洶涌的晚潮、昏沉的晚云,這樣的晚景進一步寫出了詩人心潮的不平,心情的沉重。第三聯“遠戍唯聞鼓,寒山但見松”寫了詩人眺望江岸的見聞:晚暮中令人心驚的戍鼓之聲從遠處隱隱傳來;遠眺江岸,只見寒山老松,滿目蕭索。在這荒寒蕭條、滿目凄涼的時刻,詩人卻不得不孤舟遠征,艱難獨行,他心中的悲苦是可以想見的。最后兩句自然而然地直接抒發了自己的情感,他說:“九十方稱半,歸途詎有蹤?”詩人在這合理感慨了征程之艱難,歸程遙遙無期。
背景
此詩寫晚出新亭路上所見,具體創作背景不可考。
名家點評
〔明〕謝榛:謝宣城《夜發新林》詩: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陰常侍《晚發新亭》詩:“大江一浩蕩,離悲足幾重。”二作突然而起,造語雄深,六朝亦不多見。(《四溟詩話》卷三)
〔清〕沈德潛:詩至于陳,專攻琢句,古詩一線絕矣。少陵絕句云:“頗學陰何苦用心。”又贈太白云:“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此特賞其句,非取其格也。(《古詩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