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飛花令·河(中國文化·古典詩詞品鑒)
- 素心落雪編著
- 624字
- 2022-06-20 20:51:49
轉戰渡黃河,休兵樂事多
塞上曲
大漢無中策,匈奴犯渭橋。
五原秋草綠,胡馬一何驕。
命將征西極,橫行陰山側。
燕支落漢家,婦女無華色。
轉戰渡黃河,休兵樂事多。
蕭條清萬里,瀚海寂無波。
注釋
中策:中等之策。
渭橋:漢唐時長安附近渭水上的橋。
五原:唐郡名,在今陜西定邊縣一帶。
西極:漢唐時長安以西的疆域。
陰山:在今內蒙古境內,東西走向,橫亙二千余里。
燕支:亦作焉支,山名,因產燕支草得名。
蕭條:平靜之意。
瀚海:此指大漠。
簡析
這首詩以漢喻唐,借古鑒今,表現了詩人對國家安危的憂慮和對民生疾苦的關懷。
開篇借用漢武帝歷史典故,以鋪敘方式描繪出一幅戰況危急、匈奴侵犯入境的景致,為下文作鋪墊。“五原秋草綠,胡馬一何驕”,緊扣上文,介紹匈奴駐扎離長安不遠的五原,戰事一觸即發。“命將征西極,橫行陰山側”,明寫漢軍戰將西征,橫行陰山,實則寫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將出征平定突厥離叛之事。“燕支落漢家,婦女無華色”,借用漢使驃騎將軍的典故,寫漢軍征途所向無前,大敗匈奴軍,暗寓出詩人歌頌唐太宗的功績以及提醒唐玄宗要重視邊防的深意。“轉戰渡黃河,休兵樂事多”,講述漢軍戰勝休兵后,胡漢人民平安無事,凸顯出戰爭殘酷與百姓安居樂業的鮮明對比,抒發出詩人對國家安危的憂慮和對民生疾苦的關懷。“蕭條清萬里,瀚海寂無波”,描繪出一幅平息匈奴侵犯、百姓安樂如瀚海無波的景致。
背景
此詩借漢喻唐,約作于天寶二載(743)李白供奉翰林期間。
名家點評
〔宋〕嚴羽:末兩句,蕭條語,偏宏壯。(《滄浪詩話》)